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837|回复: 0

虚声:战国名将简史,孙、吴、白、廉、王、李是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30 19: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一个名将都是一部史诗,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让人着迷。这些故事很复杂么?当然很复杂。但也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解读,只需要思索两个问题,就可以找到简单版本。

  第一个问题:春秋数百年群星璀璨,百家争鸣,人类智力爆发;为什么会出现最杰出的名将群,伴随最剧烈的战争和残酷的杀戮?孔孟、老庄、韩非、墨翟等人苦苦思索之后,为什么会出现孙、白、廉、王、李这些战场终结者?

  第二个问题:类似的事情为什么在十七世纪之后,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大师辈出,最终却指引人类不可避免地走向世界大战?

  两个问题之间的关联,就是立体史观的精髓。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很多宏观论述,也需要一些微观考证。今天这个文章,就说说战国名将们。前面两篇文章,大致写了一下始皇和二世,但这些远远不足以描述立体史观中的战国时代,所以这里从名将视角诠释一下。

  平面史观中,为将者需要冲锋陷阵,为帅者要统领三军。冲锋陷阵的将军可能成为英雄,也可能沦为狗熊,但基本职能是去冲锋。统领三军的统帅,可以如将军一般冲锋(白起、李牧、项羽、卫青、李靖),也可以坐镇中军(如廉颇、韩信、徐达、曾国藩),但职能是运筹帷幄。立体史观大致也是如此。

  但平面史观没有明确区分军事家。而立体史观中,军事家要么如孙武、克劳塞维茨那般构建完整的军事理论,要么如成吉思汗、努尔哈赤那般通过实践拉出一只完整的队伍。当然如毛泽东那般既有理论又拉队伍的人是少之又少。吴起、曾国藩之类,算半个军事家,都是优秀统帅。但吴起算名将,而曾国藩不是。

  伏羲到周文王这一脉络演“易”之后,相当于对华夏文化开源。战争的艺术,相当于是一个系统。孙武构建的兵法,相当于把战争升级为艺术。因此孙武为百家诸子之一,东方兵圣。但孙武构建的战争艺术,从战场技术讲到攻防造势,讲到人性运用,太“正”。孙膑的兵法,就比较“奇”。孙武与孙膑,相当于“正奇”对应。此后的东方军事实践,就是这么个套路。孙武和孙膑的兵法套路,在军事史上虽然理论成熟很早,但并不能算他们的独创,而是那个时代战争实践的一种理论升华。他们的理论出来之后,发过来推动了战争走向高峰。吴起、庞涓、白起、廉颇、王翦、李牧这些名将,都是东方兵法的实践者与推动者。

  这些人并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有一个脉络。了解这个脉络之前得明白——

  什么是战国?

  春秋和战国,一般听起来像两个名字,好比张三李四这般。其实不是在这样子,春秋和战国是两个系统。要说战国时代的战争,其实非常复杂,可以写好多文章。市面上有很多类似的书籍和文章,能把人看得脑袋大。但是呢,有价值的思路在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如何简单呢?战国那个时代,除楚国之外,大国强国都在黄河流域,大部分事件的核心都发生在黄河流域。

  再具体一点,其实就是围绕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的争夺。秦占据关中平原,推行“连横”战略,试图吞下华北平原。其它六国(长江流域的楚国也可以延伸到华北平原南部)围绕华北平原彼此争夺,或者“合纵”而对抗秦。名将的故事,大致如此。

  再简化一下,秦要向东吞华北平原,得拿下太行山。太行山是中原之脊背。秦国对魏国、对韩、对赵的战争,其实就是围绕太行山的战争。但秦国拿下太行山周边,统一天下的路就走了大半。实际上来说,直到宋之前,中国历史东西走向时代,都是围绕太行山争夺。即便是抗战敌后根据地时代,中共也是围绕太行山布局。

  再从历史进程上简化,从军事角度上,有两场战役非常重要:晋阳之战和长平之战。古人关于春秋战国做了简单描述: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标志着战国拉开大幕。

  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单独抗秦,标志着战国走向尾声。

  这两场战争都是围绕太行山而展开。

  大义之终结

  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晋国发迹于晋文侯时代。此君拥立周平王东迁,杀死周平王的最大政敌。作为回报,周平王让晋国拥有代替天子征伐的权力,晋国因此而兴起。可以说晋国兴,而春秋始。

  晋国的兴衰,其实就是春秋的轴线。因此可以说:一部晋国,半部春秋。

  从地缘看,晋国占据黄河流域最好的一块地方,函谷关以东,山西、河南、河北都是晋国的地盘。或者简单说,晋国当时占据整个中原,夏商故地,华夏文明起源之地,也就是黄河文明中最为核心的那一块,或者说围绕太行山而立国。

  晋国崛起之后,秦国向东之路被堵,因此向西发展,征伐巴蜀;楚国向北之路被堵,因此在南方发展,开发长江流域;齐国向西之路被堵,东方是大海,因而埋头赚大钱。

  其实当时最有统一天下气象的应该是晋国。但晋国注定不可能统一天下,因为晋国的体制完全继承周的体制。如果晋能统一天下,周天子就不会大权旁落。晋国内部,原本六卿,架空了晋王的权力。

  六卿之间,经过兼并,剩下四大家,除韩赵魏外,还有智家。四大家族,犬牙交错,盘踞在太行山周边。他们之间注定要经历一场残忍的博弈。如此,晋阳之战发生了。

  当时智家实力最强,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后,为增强晋国国力,重振晋国霸业,率先将智氏的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公,韩康子与魏桓子也先后献出一个万户城邑给晋公。啥意思呢?就是试图带领大家维护晋国的中央权威,还是春秋霸主那套玩法。但是赵襄子拒绝向晋公献地。于是智伯瑶(公元前455年)趁机带领韩康子与魏桓子讨伐赵襄子,大军围住晋阳,放水淹赵家军。

  关键时刻,赵襄子暗中派人找到韩康子与魏桓子,用“唇亡齿寒”之策说服二人反水倒戈,把水引向智家军。智伯兵败被擒杀。赵襄子恨透智伯,把他的头颅割下来,制作成饮酒器皿。这是一个非常野蛮而没底线的习俗,为文明所摈弃。后来蒙古妖僧把宋理宗的头颅制作成法器,野蛮糟蹋文明之典范。

  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最后连晋国一起瓜分了。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见周威烈王,讨要得诸侯桂冠。此后韩(定都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政)、赵(定都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定都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正式晋级列强。太行山周围由完整的晋国变成三晋大地。注意看三国地图,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注定无法太平,也注定彼此纠结。三家表面上称兄道弟,实际上都想把彼此的地盘打通。

  大伙看到韩赵巍的玩法,惊呆了,原来还可以这么搞。春秋大义由此而终结,各国斗争进入无底线时代,历史进入最暴力的战国时代,也就是名将横行的时代。

  晋阳之战注定载入史册,但是却不是任何名将的杰作,而是阴谋家与政客的联手之作。换句话说,名将必然留下载入史册的战役,但载入史册的战役不见得一定由名将打造。但是晋阳之战后,却是名将横行。

  战国之魏

  本来说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为什么扯到魏国?因为不说魏国,就说不清战国的军事脉络。没有脉络,也就说不清名将之间的传承和联系。

  进入暴力时代之后,大家的底线变成没底线,想的就是如何灭杀别国。尤其是韩赵巍三家,诞生于暴乱,彼此犬牙交错却又不是一家人,且地处中原四战之地,更渴望强大。国家要强大,首先需要一个贤明的君主。魏国很幸运,迎来魏文侯(公元前472年―前396年,魏桓子之孙)。

  魏文侯此人,有很强的危机感。因为有危机意识,所以礼贤下士。而他比较幸运,找到一个叫翟璜的人当丞相。此人出身狄族(西北少民),魏文侯能信任他,也算唯才是举。

  翟璜也很有特色,当了魏国几十年的相国,却生死年月不详。当然这在那个时代也没啥好奇怪的,王翦灭六国战功赫赫,也没留下确切的生死年月。翟璜虽然出身不高,但能说会道,看人很准,他帮助魏文侯干了几个大事:推荐乐羊,灭中山国;吴起守西河,抵御秦;推荐西门豹为邺令,防赵;推荐李悝,变法图强(废旧贵族特权,按能力和功劳大小选拔官吏;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国家干预粮食价格。编制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法经》,已失传。虽然其人有些好色,但干事毫不含糊)。

  这么一番折腾下来,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中第一个称雄的。魏国全盛时代是这样子的:

  看这张图,魏国基本上打通了初期互不相连的地盘,把秦国挤压得很小,把韩国和赵国也挤压得很小。这其中诞生了战国时代的第一位名将,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

  其实吴起比翟璜还要传奇。他既是赫赫有名的名将,军事实践上可以和白起等人论长短;军事理论上,也可以和孙武比一比,至少还是半个军事家;政治改革方面,又是商鞅一类的人物。论综合素质,战国能人中,鲜有人能和吴起比。但吴起在任何一方面都没有做到极致。这里说说作为名将的吴起。

  吴起与他的武卒

  作为战国时代名将传奇的开创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永不满足的勃勃野心

  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

  冷酷无情的性格

  随机应变的手腕

  吴起原本是卫国人,家境还不错,但他不满足。为了寻求扬名天下当官发财,吴起花钱搞关系,弄得倾家荡产却没达到目的,被乡里人嘲笑。这就好比小散入市,被庄家(权贵)反复玩弄,还被嘲笑智商低下。吴起一怒之下显示出狠辣一面,杀了诽谤嘲笑他的乡人,作为逃犯远走他乡去鲁国,投奔孔门显贵曾家(儒家四大家族之一)门下学儒学,想以此飞黄腾达。然而他母亲去世之后,吴起没法回家守孝(逃犯身份),被曾家除名。这也说明他不是学儒的料。吴起无奈,转而学兵法。

  这是吴起人生中的转折点,他原本想成为儒生,却阴差阳错成了将军。

  齐攻鲁。鲁王想用吴起,但又担心吴起老婆是齐国人,不敢用。吴起显示出冷酷无情的一面,杀妻证实不会心向齐国(这种冷酷读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但却是天生统兵的性格),后带鲁兵大破齐军(军事才华不是盖的)。然而因为小人谗言,吴起并没真的取信于鲁王,从鲁投奔魏国,寻找建功立业之机会。

  在魏国的吴起,开始人生第一次绽放,走上名将之路。吴起在魏国的职责是守河西(黄河以西)之地,本是苦差事,因为要对抗虎狼之秦。

  别人面对秦国可能心惊胆战,但吴起与众不同。他建议魏文侯用他的新标准考选士兵,组建一支独具特色且战力非凡的军队,从根本上扭转对秦作战之局面。

  吴起认为,兵不在多而在“治”(精)。在这种思路下,他练成了一支赫赫有名的军队——魏武卒,中国历史上第一只重量级重甲步兵。

  吴起的选武卒标准,《荀子·议兵篇》中这么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翻译过来就是,士兵披三层重甲与头盔,执长戟,腰悬铁利剑,背强弩和50支弩矢,携带三天的军粮,在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有资格成为武卒。

  这些装备加起来有50公斤。带这么重的装备,白日行军百里,绝对是挑战。毫无疑问,这单兵素质,接近特种部队。这种战士,在任何时代都是优质资源。然而在农耕文明阶段,尤其是战国时代,要培养一个这种“武卒”,需要大量本钱。

  本钱之一,精锐战士也是一个时代的精英,所以待遇必须优厚:免全家徭赋租税,奖田宅房产,也就是给钱给房还免税。这种待遇在任何时代都很优厚。要知道即便是今天,绝大多数人还为这三样东西而发愁呢。

  本钱之二,那一身装备现在看不算稀奇,但在战国时代绝对是高科技。尤其是炼铁技术,是农耕文明成熟的标志之一。好在当时魏国冶金技术发达,魏军可以用铁器代替青铜器。而且魏军兵器制造产业链完整。但这些都需要财政供养。

  然而吴起要的并不是小规模特种部队,他要的是把接近特种部队的优质士兵编练成一支如同手臂一样应付自如的超级作战部队。如何做到呢?

  ——这就涉及到武卒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小队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班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小排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排长)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营长)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团长)一人。这个“二五百主”或者说“千人”,就是一个基本作战单位,类似现在的一个团。

  这种编制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体现魏武卒指挥系统的灵活性。用专业术语,就是把步兵体系进行系统化设置。战场上达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层接一层,从而充分释放战力。

  当然这种大规模的魏武卒武装,需要付出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即便倾魏国之力,在巅峰时代也只能装备五万武卒。所有的改革,其实都应该是降低成本。魏国这么搞重装步兵合适么?答案是,即便这种高成本步兵,对比之前的军事体制,成本还在下降。

  在魏武卒编制成熟之前,春秋时代的战争还是贵族之间的游戏,车兵是主要兵种。各诸侯国兵力的强弱,往往以战车(见中国古代战车)的多少来衡量。所以那时候经常看到,春秋霸主拥有战车多少。但战车那玩意,造价高昂不说,还不够灵活。成熟的步兵编制,相对于车兵,成本降低很多,灵活度和作战能力大幅增加。

  魏武卒这种编制,论军事史上的贡献,其实就是中国步兵成熟的一个标志。重装步兵在战国初期是一种划时代的军种,本质上是对车兵的一种改革。正因如此,吴起干了军事家要干的事儿。每一种崭新的兵种在诞生之初都会体现出非凡的战力,比方说二战之初德国系统化的装甲部队,几乎是所向无敌。当时吴起的武卒,也有这么一种效果。

  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平局)”的神话。尤其是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秦国以数十万军队进攻魏国河西,吴起以五万魏军应对。秦军人多势众,却对重装魏武卒毫无办法。秦军主力的数千乘战车,无法发挥作用。吴起率领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的魏武卒,一举击溃秦军,创造了以少胜多之奇迹。

  巅峰时代,吴起统帅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夺取秦国黄河西岸大片土地,将秦国的范围大幅向西压缩。这种效果类似于苏德战争之初,苏军面对德军新的战略战术不适应而溃败。

  如果当时魏国有统一天下的政治纲领,给吴起足够多的资源,也许吴起就能带领魏武卒一鼓作气灭掉秦国,占领关中平原,历史必然改写。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为什么说魏国这些事儿呢?因为战国名将传承,源自于吴起。什么意思呢?

  秦国因为面对魏武卒败得太惨,作为曾经春秋霸主之一,成为被那个时代各国嘲笑的对象。秦国痛定思痛,开启商鞅变法。而商鞅变法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强军。秦军在参考魏武卒的基础上,训练出锐士,把步兵推向历史性高峰。

  秦锐士的编制共分六级,分别是伍长—什长—屯长—百将—五百主—千人长。锐士的第一位千人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杀神白起。秦国名将们,通过统帅锐士征伐天下,对魏武卒,对赵骑兵,对燕刺客,等等。

  武卒被淘汰的过程,就是战国走向统一的过程。今天先到这里,下篇继续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05:37 , Processed in 0.3596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