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16|回复: 0

云石:司马南和莫言女粉丝的那点事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4 18: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马南和莫言女粉丝的对话录音,最近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这事儿本身没什么好说的:司马南是否应该将录音公布有争议,而就辩论本身而言,则充分暴露了中国部分所谓女文青的真实底色:逻辑缺失,条理紊乱,对事物一知半解却又自以为是,且容易盲从,典型的书没读透,鸡汤却喝多了。

  不过这里我想说的倒不是司马南和女粉丝本身,而是被躺枪的莫言。因为这两人的争论,主要围绕莫言的一番话展开: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

  莫言这番话听着很有煽动力。但问题是,这话本身正确吗?其实稍微懂点文学的,都知道这绝对是偏见。中国历史上有两种很有名的文体——汉赋和魏晋六朝的骈文。这两种文体就以辞藻华丽著称。而且以内容导向来说,汉赋内容最主要的也是渲染宫殿城市和描写帝王游猎——妥妥的都是藻饰太平,魏晋骈文也差不多。而再后面的唐诗宋词里,也多的是相似内容倒向的文章,但无论是写磅礴汉赋的司马相如,还是吟香艳宋词的柳永,他们的文字依然流传千古,至今为万千文人所推崇。

  而西方也差不多。早的宫廷文学、宗教文学就不说了,就现在的好莱坞,天天给美国涂脂抹粉,四处宣扬西式普世价值伟光正,都TMD套路的让大家腻歪了——难道他们的剧本就不是文学作品?他们的影片就不是文艺?

  所以莫言说这是他的偏见,这话还真没说错——确实是他的偏见。

  因为文学本身其实是中性的——它可以写好的,同样可以写坏的;既可以阳春白雪,也同样可以下里巴人。非要把文学在创作导向上定性,这就跟逼一个没有政治立场的人政治站队一样,既不厚道,也很荒谬。

  那既然是偏见,为什么莫言还要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他就是靠揭露社会阴暗面成名的。莫言的作品,全是以他老家山东高密县农村为背景,讲的就是中国底层农村社会那些邋遢事儿。这是他的创作模式,是他的写作路径。

  其实不光是莫言。改革开放后起家的这波文化人——不管是文学圈的莫言、陈忠实、贾平凹以及著名的方方,还是影视圈的张艺谋、陈凯歌、乃至后面点的贾樟柯、王小帅,你看他们过去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个调调,都是以揭露中国社会文化的阴暗面成名。

  明明文学既有歌颂,也有揭露,为啥他们都靠揭露成名?

  这是有特殊时代背景的。

  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中国与外部巨大的物质文明差异,赤裸裸的展现在国人——尤其是视野相对开阔的知识分子面前。这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催生了两个认知——既对本国文明的极度失望,及对西方的顶礼膜拜。

  对本国文明的极度失望,使得文革后失去了政治束缚的文艺工作者,瞬间丧失了搞歌颂文艺的兴趣——当时的情况,也确实没啥值得歌颂的。而对西方文明的顶礼膜拜,使得这一代中国文人自觉不自觉的沦为西方价值的精神傀儡。

  西方对中国、中华文明一向歧视贬损,并暗藏的演变同化的险恶用心。这帮中国文化人对西方的无脑盲从,正好符合它们的需要,于是通过各种明着暗着的手段——比如文化交流,奖项授予,资金赞助等等,引导中国文人创作大量揭露中国阴暗面,贬低中华文明的作品,进而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这就是那一代中国文化人,集体热衷于揭露式、贬损式文艺创造的缘由。当然,随着时代发展,东西方差距已经大幅缩小,中国人对西方也逐渐由仰视变为平视。所以这一套揭短式创造手法,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吃香。

  以前靠揭露式文艺创作,靠迎合西方口味拿奖成名的诸如张艺谋、陈凯歌等,现在都开始抛弃了过去的创作导向,开始搞不带价值观的纯商业电影,甚至主旋律——不管这么做是真的思想转变,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甚或为了五斗米折腰,一但至少说明了一点:靠揭露中国阴暗面来成名的传统模式,已经与今天中国的市场需要以及社会口味不尽符合。

  但有人转型,自然也有人坚持不转——或者转不了。比如影视圈的贾樟柯,就长期依然走的是去西方电影节拿奖给自己增色的传统模式——所以贾樟柯的作品,大多依然延续了8、90年那种相对阴暗色调。

  贾樟柯是电影圈的。而文学圈,也同样有坚持传统思维认知,坚持阴暗揭露式创作模式并对此深为认同的。而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就是方方和莫言。

  方方就不说了,她是名家。但现在这么有名,也不是光靠文学创作,更多的是在武汉疫情中的言论。不过从方方的言论来看,她确实是愤世嫉俗,且始终坚持西方认同的。

  至于莫言。他内心到底是怎么想,这个咱们外人也不知道。不过他依然坚持揭露批判式创作模式,也是情有可原——因为他是诺贝尔嘛。没有诺贝尔,莫言就只是个普通名家——跟疫情前的方方一个档次;而有了诺贝尔,那就不一样了,直接成了中国文坛第一人,一举封神(如果没有诺贝尔光环,可能也就不会无脑小迷妹打电话司马南去争论的事儿了)

  只不过,莫言为什么能得诺贝尔?其实一般人不知道,莫言自己心里应该多少是有数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个玩意,从来就不光看你文学水平,还得看你的思想导向——而这个思想导向,主要是看你是否符合西方价值,是否符合西方认知,是否符合西方利益。

  莫言的作品,在国内算一流,但绝不是顶尖——无论是在学院派认可,还是大众接受度方面,莫言作品在得奖前都不是最红最火的。但他为什么能得诺贝尔?倒不是说他文字里崇洋媚外(毕竟他写的都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几乎跟西方没直接关系),但它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丑陋面的揭露,确实是十分透的。

  这就是诺贝尔能给他的理由。当年莫言得奖时很多人不服气,认为比莫言水平高,影响力大的中国作家有很多。这个确实不假。但诺贝尔又不光看你文学性和市场接受度,还得看你是否“政治正确”。莫言作品有一定的水平和流行度,又十分符合西方对华“政治正确”,再加上一些运气因素,所以最后得以诺贝尔封神。

  莫言对此应该是心知肚明的。既然他是靠此封神,这个文曲星的身份又是西方的诺贝尔给的,那他其实想转也没法转了——真转了,岂不是摧毁了自己走上神坛的根基?甚至,因为西方给他的封神,可能也坚定了他本身的信念,让他本身也不屑于揭露批判之外的文学形式。

  不过这也没什么。毕竟前面说了,文艺嘛,本来就是多元的——可以歌颂,也可以揭露。我们也不希望所有创作者都不揭短——毕竟全是歌功颂德的东西,也着实没什么意思,假的很。但同样,全是揭露批判,同样让人觉得居心叵测,不符现实。百花齐放,各种思想导向的文艺作品同时呈现在市面上,这才是健康的文艺环境。

  所以,莫言擅长批判揭露,那就批判揭露呗。反正文学的创作不只是这一种思维导向,咱们兼收并蓄就行了。

  但莫言因此否定其他创作导向,认为文学艺术就只能揭短批判,这个就不对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你自己走了这条,就不许别人走其他的?或者说,你自己好这口,就不许大众喝别的?

  这就有点文阀的意思了!按这种思路,中国几千年文学作品,只要不是描写民间疾苦的,就全是垃圾?司马相如、东方朔、竹林七子的作品都不对了?三百年唐诗,除了杜甫这类写民生疾苦的,其他作品都要被摒弃?

  当然,莫言可以说是一家之言,甚至在他说这番话时,也加了个“我始终有一个偏见”的前缀——这证明他自己也知道这个认知其实违反常识。

  但莫言毕竟不是一般人。他是中国唯一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是普通人认知中的文坛第一人。他的这种言论,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反应和较广泛影响。

  所以才有了女粉丝致电司马南。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这女粉丝的言论,反应出其认知其实比较有限——而这也是相当一部分文青的共同特征。这帮文青其实没太高文学水平,他们之所以挺莫言,沦为他的无脑迷妹,也未必是真有多少文学辨识力,有多喜欢《蛙》、《丰乳肥臀》,很大程度不过是被诺贝尔光环吸引罢了。也正因为如此,莫言一个明显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识的认知,才会被这帮文青奉为圭臬,甚至还不嫌麻烦,找到司马南电话打过去跟他争论——这简直是走火入魔的节奏。

  所以,还是希望莫言老爷子以后公开发言时还是要谨慎些。毕竟诺贝尔的地位摆在这——虽然懂的人,都知道这诺贝尔的评奖标准有很多,并不仅仅只是文学这么简单。但毕竟这世界上不懂的人是大多数。您老随便一说,行家看了当一家之言,一笑了之,但因为诺贝尔光环而对你顶礼膜拜的迷弟迷妹,很多是没有这个认知能力的。搞不好,就真被洗了脑,作出一些惹人笑话的事来,也带歪了他们的文学之路。文坛日趋没落,就不要再折了已经所剩无几的新人了!

  毕竟明星,是要肩负比普通人更多的社会责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5 06:56 , Processed in 0.0781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