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791|回复: 11

占豪纵横谈:重返亚太——美国无奈的再平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7 15: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返亚太——美国无奈的再平衡(一)

  当美国觉察到已深陷战争泥潭后,小布什的任期也基本结束。于是,我们看到,经过小布什八年的折腾,美国终于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国家战略。

  美国调整国家战略,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的迹象已初现端倪。同时,美国在太平洋针对中国的迹象更为明确。

  2009年1月20日,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奥巴马一改小布什时期美国牛仔单打蛮干的国际形象,开始其“倾听世界之旅”。

  首先,奥巴马调整了反恐的国家战略,不再把恐怖主义列为美国的头号敌人。就任一个多月后,奥巴马宣布美国从伊拉克撤军计划。即:2010年8月31日前,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军队;2011年底前,撤回全部剩余军队。此后,美国试图在巴以之间充当更公正的调停者,考虑和伊朗缓和关系进行核谈判,并声称更多地使用政治手段而非军事手段解决阿富汗问题······等等。

  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向中国抛出G2建议,试图将中国重新纳入到美国的发展轨道,并借此机会解美国经济之危机。美国当时的算盘是,一方面,联手中国打击欧、俄;另一方面,再联手欧、俄打击中国,亦或联合中、俄打击欧盟,这是美国“连横”之策。这一提议,被深谙其道的中国政府明确拒绝。美国G2梦破灭,奥巴马11月18飞离北京。

  事实上,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曾上演过“合纵连横”的好戏。大秦帝国正是针对其他六国的“合纵”之略,作出“连横”之策,最终破之。而这“连横”之策,与今天美国使用的G2同出一撤。大秦帝国通过“连横”齐、楚,得以破六国,最终兼而并之。如今,两千多年后,美国在中国人面前故伎重演,绝无可能得逞。

  中美在G2问题上谈判失败,美国于是开始下一步的战略调整。

  奥巴马访华回国不足两周,2009年12月1日,下令向阿富汗增兵3万。美国的这一策略,是要在从伊拉克撤军的同时,继续保持在中东的影响力,加强对中东的控制,避免随着后期撤军带来过大的政治和军事反弹,继而导致战略上的重大损失。同时,美国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在逐渐撤离的背景下,尽量挤压其他大国在中东的影响。

  另外,自奥巴马2009年11月访华失败后,中国周边——东海、南海、朝鲜半岛、中印边界等的压力陡增。美国在背后鼓捣周边国家挑事,给中国制造麻烦,其增加中国战略压力的意图非常明显。

  美国在奥巴马访华后进行这样策略调整,目的有三:

  一、吸引中国的注意力,达到牵制中国的目的,尽量削弱中国继续在中东方向扩大自身影响力;

  二、尽量延缓中国与更多亚太地区国家改善双边关系、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进程;

  三、给美国调整国家战略争取更多时间,避免因为收力过猛,导致战略损失过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7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吧,当年鹰酱提出G2构想,兔纸不妨将计就计的,一口回绝既显得太楞又坚定了对方围堵中国的决心,可见我们国际斗争的经验还是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7 18: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也,必须明确反对,否则会引起连锁反应。只要中国不明确反对,奥就成功一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5: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返亚太——美国无奈的再平衡(二)

  果不其然,2010年8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本月底,美国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将如约结束。不过,美国并不想全部撤出伊拉克,那将意味着把花费多年心血和约三万亿美元占领的伊拉克拱手让人,这是美国不愿接受的现实。因此,美国政府一直向伊拉克当局施压,试图在伊拉克保留两万军队。然而,伊拉克当局顶住了美国的压力,迫使白宫的如意算盘最终落空。2010年10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首都华盛顿白宫宣布,美军将在2010年底前全部撤离伊拉克。

  不过,美国虽然撤军,但在伊拉克仍然保持着很强的影响力。美国位于巴格达的使馆面积达0.44平方公里,相当于梵蒂冈城,其中包括一千多名外交人员和数千名保安和公司雇员。另外,美国还准备再派5000名安保人员进驻。美国的安保人员多为复员军人,配有较为先进的武器。这意味着,美国在伊拉克还留有上万人的军事武装,仍然可以施加很大的影响力。

  2011年5月,本·拉登被击毙,美国的国家战略调整得到进一步确认。

  2011年5月1日,美国“追杀”十年无果的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郊外的一栋建筑内,被白宫派出的特种部队击毙。令人震惊的是,美军特种部队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击毙本·拉登,事先并未通知巴基斯坦政府。美军使用的是其最为先进的隐形武装直升机,巴基斯坦的雷达根本没有发现。

  美国这一举动,从战略上说,是为了继续执行国家战略的调整。要知道,表面上,反恐战争是因本·拉登“制造”的9·11事件而起。击毙本·拉登,就意味着反恐战争宣布结束。于是,就可以给美国国内选民和世界舆论一个正式交代。从战术上说,美国的这一行动,是向世界证明其有随意出入巴基斯坦的军事能力。这也意味着,美国完全有能力控制巴基斯坦核武器库。某种意义上,这是向印度暗示,美国可以对巴基斯坦施强,甚至动武(注释④:早在2009年5月,美国媒体就披露,美军方已制定详细计划,一旦巴国内局势濒临崩溃,目前在阿富汗境内搜捕恐怖分子的美军特种部队将渗透进巴境内,掌控巴核武库。)。

  印度很快从美国的行动中读出相关暗示,并蠢蠢欲动。印度对外明确表示,自己也有如美国一样的能力。2011年5月4日,印度陆军参谋长辛格对记者说,印度军队有能力执行类似美国在巴基斯坦猎杀拉登的任务。其声称:“我想说只要这样的机会来临,那么三军就有能力做到”。

  对中国来说,巴基斯坦既是通往中东的战略通道,也是遏制印度的战略要冲,它还是中国进入印度洋通往非洲的重要通道。迫于这种压力, 2011年6月,中国向外宣布已拥有更强的协防能力。2011年6月10日,解放军报报道,沈阳军区部队在无地面指挥、无对空引导、无地面标识的情况下,实施夜间直升机超低空300米武装跳伞。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强调中国的态度,中央电视台新闻也播报了这则消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15: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返亚太——美国无奈的再平衡(三)

  即使如此,印度仍然没有放弃冒险一试。据巴基斯坦媒体2011年11月23日报道,一架印度直升机23日闯入巴基斯坦领空,遭到巴基斯坦空军拦截,被迫降落,直升机4名机组成员被巴方扣留。面对根本做不到的事实,印度才真正放弃冒险的念头。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为了应付美国针对其核武库安全性的指责,同时也因为要避免被如美国这样的国家突袭核武库,2011年11月份,巴基斯坦军方罕见地披露了该国保卫核武库的安保措施,声称:巴军方正在额外培训8000名武装人员,保护该国的核武库。

  于是,美国试图以印巴战争或控制巴基斯坦核武库,从而切断中国西进咽喉要道的计划,暂时破产。但是,美国试图挑起印巴矛盾的计划并未搁置。同时,美国一直想方设法促使中国陷入印巴战争的漩涡,这是中国必须要小心应对的问题。

  2010年,韩国“天安舰事件”,使朝鲜半岛局势霎时变得异常紧张。事件发生后,美国开始加大自己在东亚的存在。仅半年多时间,美韩军演就高达5次。此后,以2010年9月时任美国防长盖茨提出的“空海一体战”为标志,美国国家战略调整得以确认,那就是——回归亚洲。

  确认回归亚洲以后,美国的动作更加频繁。2010年12月3日,美日举行了为期十余天、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事演习。两国共出动军队四万多人,韩国则以观察员的身份,首次参与美日军演。从这次军演可以看出,美国促进美、日、韩三国同盟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美国积极促进三国同盟,其战略目标当然是瞄准中国。很明显,美国就是试图将中国遏制在第一岛链之内。

  当然,美国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还不仅于此。2010年11月15日,美国海军官方网站刊发题为“罗纳德-里根号航母完成合成训练部队演习”的报道。报道称,此次演习大大提高了整个里根号航母打击群的协同战斗力,正开始准备进行联合特遣部队演习;里根号航母打击群正准备按计划在2011年到西太平洋进行例行部署,这也是六年来的第五次部署。这则报道告诉我们,美国将在西太平洋部署三艘航母。根据以往惯例,美国部署三艘航母通常意味着要打一场局部战争。而现在,针对中国就部署三艘航母,这意味着美国针对中国的遏制,是以打一场局部战争的战力标准布局。

  2011年1月12日,时任美国防长盖茨访问日本,与日本政要会谈加强美日同盟关系。2011年11月16日,奥巴马访问澳大利亚,当天在与时任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从2012年开始,美国将在澳大利亚北部部署海军陆战队。吉拉德表示,澳大利亚防御部队与美国海军陆战队及美国空军就扩大既有的合作关系达成了新的共识。根据双方新协议,美国将扩大在澳大利亚的军事存在,提升美国对澳北部基地的使用权限,在那里部署更多的美军士兵和装备。2012年中期,约25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将首批派驻澳大利亚北部军事基地,这一数字将在数年内达到2500人,每批驻扎时间为半年。

  不过,由于澳大利亚经济很大程度需要依赖中国,其并未同意美国建立永久性基地,以避免伤害中澳经贸关系。在这方面,中澳之间还是有一定的默契。毕竟,吃饭同样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澳大利亚来说,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就是中国。2010年,中国即成为澳大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2011年,为双向最大的贸易伙伴。2012年3月,中国和澳大利亚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达2000亿人民币/300亿澳元。2013年4月10日,中澳两国更开始进行本币直接兑换,这实际上意味着中澳贸易已抛弃美元。本质上,澳大利亚也是在中美之间走政经分离的路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5: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返亚太——美国无奈的再平衡(四)

  美国重回亚洲,一方面,是其国家战略调整,目标明显有意针对中国。某种意义上说,美国自2001年9·11后开始忽略中国,2009年终于重新审视,并明确展开对中国的围堵和进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美国对中国的围堵和进攻,又更像是一种迫不得已和无奈。道理很简单,站在美国的角度,在中东已难以取得突破,看着中国日渐崛起,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展开对中国的战略遏制。本质上,美国的战略调整,也是其感受到巨大压力后的战略防守。

  美国的战略防守是指什么?是全球霸权。只是,美国的战略位置、军事思想都决定了其采取的策略为进攻,即以攻代守。但是,这种进攻的背后,源于防守的需要,是美国势力衰退后的无奈。

  在喊出“重返亚太”的口号之初,美国对中国的围堵和进攻非常高调,可谓轰轰烈烈。体现在国际博弈层面上,动作频繁。如:修改《美日安保条约》,将钓鱼岛纳入《美日安保条约》美国的保护范围;鼓动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对中国连番挑衅;和澳大利亚在安全合作方面加大力度,增加在澳大利亚的驻军;怂恿菲律宾在黄岩岛、仁爱礁等中国南海问题上对中国挑衅,美国给菲律宾的报酬是退役军舰及军事合作。其中,未来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美国海军重返菲律宾苏比克湾,这里也曾经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驻扎地。另外,美国还在新加坡驻扎了濒海战斗舰,并不断挑唆越南向中国挑衅。

  在经济层面,美国针对中国的围堵也从未停止。自2009年奥巴马访华一无所获后,美国针对中国经济的围堵愈演愈烈。阻挡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展开对中国的贸易制裁不说,美国还加强对TPP的控制(注释⑤: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等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并展开旨在甩开中国的亚太经济合作框架。虽然,美国的这一作法看似掩耳盗铃(中国是亚太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亚太地区几乎所有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想在亚太甩开中国经济着实有些痴心妄想),但仍要引起中国的警惕。因为,在事关中国地区和经济利益的平台,却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外,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政治含义。

  不过,美国折腾了两三年,发现这一系列手段对中国并没起到什么作用。非但没多大效果,还让包括日本、菲律宾等国在挑衅过程中吃尽苦头,不但没有压制住中国,反倒让中国获得更多利益。原因在于,中国的实力已今非昔比。GDP世界第二,第一世界贸易大国,第一进出口国,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经济增长已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近半壁江山······军事方面,中国也是一日千里,不但在最高端的战机上已和美国处在同一级别,包括反导、全球定位、航母、高空探测、航天······等等,都取得惊人进步。虽然整体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这种差距已非代差。

  这种变化,使中国在处理对外纠纷时更有底气,也更强硬。日本借美国之力在钓鱼岛问题上向中国挑衅,结果却不断失去对钓鱼岛的控制优势。过去,虽属争议地区,但双方都较为克制。中国公务船巡航从不涉及钓鱼岛,连中国渔船也较少在那里作业,日本实际控制着钓鱼岛。但是,随着近两三年日本轮番挑衅,中国开始加大在钓鱼岛的维权。如今,中国公务船不但长期在钓鱼岛巡航,并驱逐日船,巡航的范围也远超钓鱼岛,多次逼近琉球(日称冲绳)。甚至,中国官方的学术机构及中国民间,已经讨论起琉球的主权问题。虽然中国仍未完全掌控钓鱼岛,但日本狐假虎威地向中国挑衅,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倒失了先手。

  事实上,日本不但在钓鱼岛问题上失了先手,在东海划界上更越来越被动。早先,中国和日本曾达成关于东海开发的谈判,但由于日本的挑衅,这一谈判已被无限期搁置。与此同时,中国在东海已经有包括春晓在内的四座油气田。2013年7月,日本新闻报道称:中海油正向中国政府申请,在东海再开采七座油气田。日本政府对此气急败坏,不但向中国强烈抗议,还声称“绝不允许”。但中国不以为然,继续推进实施。

  日本接连吃亏,美国开始坐不住,担心日本一旦软下来,影响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利益。于是,美国不断在背后鼓动的同时,2013年7月下旬,美国参院还通过决议,谴责中国在钓鱼岛和中国南海改变现状并动用武力威吓。对于美国的这一谴责,中国当局表现得相当漠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5: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返亚太——美国无奈的再平衡(五)

  南海方面,越南对中国的挑衅更加吃亏。越南方面的挑衅,换来了中国密集的南海演习,中国在南海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加强对越南渔民的执法,使越南非常恼火,多次向中国提出抗议,但没有任何效果。结果,2012年6月21日,中国设立了三沙市。数日后,中海油发布公告称:在中国南海贴着越南边界位置对外开放9个海上区块,供与外国公司合作勘探开发。时隔20年后,中海油再次在南海争议海域招标开采油田。之后,随着中国一系列得强硬作法,越南表面上逐渐消停。2013年6月中旬,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问北京。张晋创不但获得高规格接待,在欢迎仪式上,中国更直呼其为“同志”。显然,相较过去两三年,越南似乎更识时务。

  当然,越南突然有些识时务,还有其内部政治生态的原因。越南内部政治力量分南北两派,南派以亲西方的越南总理阮晋勇为首,越南对中国颇不友好,正是此人在内政得势之时。如今,因内政问题阮晋勇已有些失势,北方派又重新掌握主导权,对华也就相对温和。

  南海还有不识时务者,那就是自阿基诺·三世上台后不断挑衅中国的菲律宾。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军事能力,菲律宾都非常弱小。其2012年的GDP还不如一个北京市,财政收入只有376亿美元,比北京财政收入还少一百多万美元;菲律宾的军事实力更弱,没有一架战斗机,最好的舰艇是美国报废的汉密尔顿级巡逻艇。有人戏言:菲律宾政府向中国挑衅,犹如在机枪手面前耍小刀。

  但是,菲律宾如此不识时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的支持和教唆。美国不但奖赏菲律宾在南海对中国的挑衅,还准备在菲律宾重新驻军。菲律宾之所以跳得这么欢,正是基于美国的军事援助和重返苏比克湾军事基地。

  当然,菲律宾挑衅中国的结果,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黄岩岛挑衅,中国就从对黄岩岛不进行实际控制,转入实际控制。据菲律宾媒体报道,菲律宾渔民抱怨已不能到黄岩岛打渔。菲律宾还在仁爱礁问题上对中国挑衅,中国的军舰和海监船立刻开到仁爱礁,展开对仁爱礁的实际控制。

  事实上,站在菲律宾国家战略利益角度来说,这种选择显然极度错误。原因很简单,菲律宾距离美国太远,但离中国很近。菲律宾经济和中国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而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国。近水楼台不考虑先得月,却与之为敌。与临近自己的大国为敌,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更何况,中国并不以大欺小,而是给对方发展机会。这个时候,不思国家发展,反倒一副“冷战”嘴脸,实是政客弄权的战略短视,未来必然因此付出巨大代价。

  不过,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因为,当一种思路被证明无效后,调整是很自然的选择。事实上,奥巴马的第一个任期,美国的外交政治大权大多时候都掌握在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手里,有人戏称希拉里为“总统”,也有人称其为“最有权力”的美国国务卿。奥巴马的第一个任期,国务卿希拉里闪转腾挪,使出浑身解数针对中国进行围堵、威胁。可是,这种“冷战”思维在实施过程中并未真正奏效。甚至,包括美国最铁的盟友也和其同床异梦。譬如日本,虽然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闹得不可开交,但2012年6月1日,两国实现了贸易本币结算。仅此抛弃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一项,就为中日节省了30亿美元以上。而美国的损失也很现实,不得不被剔出中日贸易的货币市场。美国亚太另一个最重要盟友——澳大利亚也不示弱,不但与中国签署了大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还准备效仿日本,和中国进行本币结算。至于最重要盟友之一的韩国,早已和中国货币互换,且韩国已开始投资人民币市场。

  面对奥巴马第一任期的外交成果,临到卸任,希拉里不得不在其2013年1月31日卸任演说中,重复了习近平主席2012年访美时的说法:“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

  就在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伊始,美国也开始调整自己对中国的外交策略。这一点,其实在希拉里的告别演说中已提及,即:“如果中国选择在该地区发挥建设性的作用,美国将继续欢迎中国的崛起。”希拉里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说,通过几年的博弈,美国靠蛮力试图遏制中国已不可能。现实告诉美国,虽然折腾得风生水起,但很难全方位落到实处。于是,不得不由强力遏制转为试着接纳,这才有了希拉里的“如果中国选择在该地区发挥建设性的作用,美国将继续欢迎中国崛起”的言论。更直白点说,美国是想继续将中国纳入到美国的G2思路当中,也就是把中国纳入到美国的游戏规则当中。当然,中国对G2兴趣不大,但却认为中美在太平洋搞C2倒是可以【注释⑥:2012年5月3日,国务委员戴秉国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战略对话中表示,新形势下,中美作为对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要促进双方在本地区的良性互动。中美不搞“两国集团”(G2),不搞中美主宰世界,也不搞中美冲突对抗,但可以搞“两国协调”(C2),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努力摸索出和平相处、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崭新模式。】。因为,中国无意搞世界霸权,也不会国强必霸,中国想走一条更加不同于过去几个世纪西方霸权主义路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4 15: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返亚太——美国无奈的再平衡(六)

  事实上,在这方面,中国的确比其他国家更有包容性和远见。譬如,中国一个国家可以允许有两种政治制度。香港、澳门回归后,与大陆在政治制度上有巨大差异。甚至,中国的省和自治区在制度上也有很大差异。像这样不止一种政治制度共存的模式,和中国的和平外交五原则相辅相成。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率先提出“一纲四目”【注释⑦:一纲四目最初提出:

  一、1956年的春天,毛泽东同志委托赴香港的章士钊先生转去一封中共中央致蒋介石的信。信中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办法:1、除外交统一于中央外,其他台湾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2、如果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予以补助;3、台湾社会改革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4、国共双方要保证不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

  二、1965年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谈到香港问题,他说,我们可以考虑在1997年以后让香港仍然实现资本主义制度。

  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我党的对台湾政策的归纳为“一纲四目”。也是“一国两制”的前身。解释如下: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

  (一)、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二)、台湾所有军政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注: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

  (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

  (四)、双方互不派遣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注: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参考《燕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三期,作者杨华的《论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形成》与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1日出版的《军事统帅毛泽东》中《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构想》篇】。这也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当然,这都属题外话,在此不作展开。我们重新回到美国针对中国的战略和策略。

  美国针对中国的策略,从奥巴马的新一届任期开始改变。2013年3月,中国完成换届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使就一个接着一个到访。经过一两个月的密切沟通,中美官方终于达成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次非正式会晤。2013年6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与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这次会晤也被称为“习奥会”。

  与过去中美首脑会晤有很大不同,“习奥会”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经过一个任期,在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台后,高调、高规格邀请的一次会晤。从两国的态度上看,美国显得更迫切,而中国则较从容。与此同时,这一会晤发生在奥巴马要调整针对中国的战略和策略之时。事实上,美国提出的这次会晤,虽然带有一定私人性质,但谈的却都是实实在在的重大问题。

  关于这一点,中美在吹风会上都有明确表述。

  2013年5月29日,中国外交部举行吹风会,通报“习奥会”相关情况。据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郑泽光介绍,“习奥会”举行期间,两国元首将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沟通,加深相互了解,增进战略互信,推进务实合作,为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指导性意见。

  同一天,白宫也表示,中国领导层完成换届后,奥巴马希望早日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并指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时,中美讨论的议题将十分广泛,涵盖中美关系、经济和军事合作、应对地区和全球挑战等,其中“肯定”会讨论朝鲜、亚洲的稳定、深化两军关系、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议题。

  上述议题,不仅是双方都极其关心的问题,也是世界瞩目的问题,关系到世界秩序。事实上,中美关系已成为21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美的任何合作和妥协,必然会影响全世界。因此,“习奥会”看似是中美之间的外交,实则牵动着世界其他国家。甚至,包括华尔街的资本大佬们,也各有算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5 03:06 , Processed in 0.2032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