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75|回复: 0

匹夫老牛:泽连斯基“最后一搏”,赫尔松反击战无果而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9 18: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泽连斯基“最后一搏”,赫尔松反击战无果而终

  在西方“光说不练”的质疑中,8月29日,乌军在俄乌战场南部发起大规模反攻,意图夺回乌南部重镇赫尔松。

  这场已经“预告”了三个月有余的战役再次将全世界目光拉回到俄乌战场,乌军此战动员兵力规模远超此前各方预估。

  从乌军方发布的讣告推测,乌西线战场上绝大多数前线部队都参与了这次反击行动,动员兵力约十多个旅,与此同时,东线战场乌军各部队皆参与了牵制性攻击。

  (早在今年3月,俄军就拿下了赫尔松)

  毫不夸张的讲,这是俄乌战事爆发半年里,乌军发动的规模最大的进攻战斗之一。动员的兵力规模仅次于4月俄军撤出基辅周边后,乌军发动的“收复失地”“追击”行动。

  然而,乌军发动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反攻行动进行了一周以后,乌军几乎“原地踏步”。当前,交战双方依旧在往前线输送兵力和装备,战斗任在继续,但是乌克兰国防部的口风已经完全变了,“赫尔松大反攻”不见了踪影,宣传口径变成了“乌军成功在赫尔松击退了俄军的进攻”,同时不少西方媒体开始哀叹赫尔松战役的失败。

  尽管泽连斯基还在向他的西方盟友炫耀这场反攻行动的“战果”,称已从乌军指挥官和情报部门处得到“好消息”,战事即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此呼吁西方盟友们加大对俄制裁并向乌提供更多援助,但是战线不会骗人,乌军发动的这场反攻行动,失败已经是时间问题。

  “预告”三个月的反攻

  近三个月来,乌克兰一直声称要发动大反攻,以夺回赫尔松,但迟迟未见其行动,而这也引起西方媒体的疑虑。“乌克兰几个月来一直宣称的大举反攻,哪去了?”美国“政客”新闻网曾在标题中这样写道。

  在社交媒体上,“乌军即将反攻赫尔松”一度成为热门“段子”。乌军方最早于5月宣称要反攻赫尔松,随后一直“改口”,从“即将”反攻,到“预计夏季反攻”;“7月初发起反攻”;“夏秋之间反攻”。口号一直在喊,说法一直在变,造势不断,行动却看不见。

  8月28日,乌军“迟到三个月”的所谓“夏季大反攻”终于开始了。从乌军近几天发布的讣告可以推测,参与反攻行动的部队包括长期在南线消耗的乌海军陆战队35旅、摩步59旅;重组过的36旅若干个营级分队;新组建的第 66 机械化旅、第46空突旅、坦克3旅;新调动过去的山地突击128旅等精锐部队以及当地配合防守的4到6个领土防卫部队。

  除了动员大量作战部队,乌军还在这场战斗中投入了众多西方军援的先进武器装备。仅从俄军事后发布的摧毁照片看,乌军在本次“大反攻”中投入的装备包括波兰赠送的T-72M1坦克、荷兰赠送的YPR-765装甲运输车、斯洛伐克和希腊赠送的BMP-1型步兵战车。

  (乘坐M113步兵战车的乌军机械化步兵)

  除了这些机械化装备,乌军也投入了多种北约火炮,包括“凯撒”、“螃蟹”、M777,以及海马斯火箭炮等。考虑乌克兰出动的部队番号,即便乌军在长期的消耗战中折损了不少车辆装备,乌军在本轮攻势投入的坦克装甲车辆也会达到近千辆这个水平,当然,这些装备并不会全部投入一线突击当中。

  这次乌军反击的地域也是十分广大,几乎是沿着整个接触线发起攻势,主攻点位有四个:赫尔松-尼古拉耶夫的沿海一侧;尼古拉耶夫—赫尔松的直线公路;因古列次河方向的苏霍伊-斯塔沃克村方向;以及赫尔松战区东北部奥利吉涅-维索科皮利亚方。

  (网友“蜗牛柯基”标注的交战图)

  从军事角度讲,乌军这次反击作战的无疑是失败的。首先,这次反攻并没有军事上的突然性。乌军对于俄军赫尔松方向的后勤节点的打击从8月份就已经开始了,虽然乌军新锐“海马斯”等武器的投入确实取得了摧毁俄军纵深弹药库、桥梁、炮兵阵地和师级指挥部等重大战果,但这并没有彻底改变俄军在赫尔松方向的整体防御态势,同时也暴露了乌军的意图。而乌军数个旅级部队的集结也进一步导致进攻丧失了突然性,成为某种“明牌”。

  在丧失了突然性以后,乌军的反击并没有太多成效。当下流传在社交媒体上的视频都是大部分是由负责引导炮兵的俄罗斯无人机操纵员发布的,这初步证明了战场态势:即乌军的远程火力并未压制俄军炮兵,而俄军的远程火力让暴露在荒野中进攻部队遭到了“灭顶之灾”。

  (一辆碎掉的乌军T-72M1坦克)

  在沉寂接近一个月以后,俄军各个群组账号再次发布了乌军损失装备的视频。这些视频大部分为俄军击溃乌军以后的摧毁乌军遗弃装备的现场画面。仅从开源信息判断,俄军至少摧毁了10辆乌军的T-72M1坦克或T-64系列坦克,以及10辆BMP-1战车。而乌军方面发布歼灭俄军装备的视频则少之又少,几乎只有炮兵摧毁俄军装备或者无人机钓运榴弹击毁俄军装备人员的视频。

  这些视频变相说明俄罗斯国防部的战果的可信度——仅仅8月30日当天,俄国防部就宣称俄罗斯部队:“有效行动在一昼夜内摧毁48辆坦克、46辆步兵战车、37辆其它装甲战车、8辆装有重机枪的皮卡车,歼灭1200人力”。这也是俄国防部自开战以来,单日宣布击毁乌军装备最多的一天。

  (俄军T-90M坦克牵引缴获的荷兰YPR-765装甲运兵车)

  在没有改变战场态势的情况下,乌军在本次行动中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损失。目前乌军的总体损失不明,俄军宣称乌军在4天的反攻中遭受了2500人以上的伤亡,但这一数字有待考证。

  能够确定是乌克兰的精锐部队第128山地突击旅在“赫尔松大反攻”中出现了严重的伤亡。该旅设在外喀尔巴阡州的网站一直在更新该旅官兵的讣告,因此是乌克兰方面少数几支伤亡可查的部队。由于损失过大,兵源地外喀尔巴阡州宣布9月2日为第128旅阵亡人员纪念日。

  乌军在局部战场取得突破

  乌军组织的这场大规模反击行动并非“全然无功”。从目前公布的资料上看,乌克兰军队使用精确制导导弹和海马斯火箭炮等袭扰俄军的军火库和机场等高价值目标,最要命的是乌军还炸毁了第聂伯河上的大桥。第聂伯河北岸的两万多俄军短时间内只能使用小型渡轮运送补给,给俄军造成了不小的供应困难,如果战事拖长,这种困难将更加严重。

  (第聂伯河大桥遭乌军远程火力打击)

  在局部战场,乌军一度突破俄军防线。赫尔松战场的四路“主力”中,赫尔松中段的因古列次河地区突击的乌军进展最为突出,乌军对外展示的“战果”素材大多出自这片战场。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乌军推进的距离超过10公里,基本上已经达到营级战斗群的极限。当然这个“进展”也要画上一定的问号,因为这个渡口地区由于地势原因,本来就没有太多俄军驻守。

  (因古列次河地区,乌军突破俄军防线十余公里)

  俄军的防守集中在该地北部的地势较高的比落吉尔卡地区和布鲁斯金斯科耶村,而乌军并未进攻这几个“重兵把守”的地带,而是尝试在地图上“突进更多的距离”。

  9月3日,由于乌军向南突进,逐渐脱离与俄军的接触,俄军放开了前线轰炸的限制。俄空天军出动苏-34战机和“猎户座”无人机摧毁了因古列次河的浮桥,并开始轰炸乌军所在的地域。至此,突进至此的乌军四面受敌,补给被断,成了一只“孤军”,被歼灭只是时间问题。

  俄军开始“适应”这场战争

  过去4个月时间里,俄军的每日战损持续降低,俄总统普京在慰问伤员时说,现阶段前线的俄军极少出现士兵阵亡。自俄军撤出基辅以后,一线部队通过修筑工事,构建稳固防线,逐渐减少了与乌军的直接接触。在工事中的俄军充分发挥自身火力优势,持续消耗对峙的乌军。

  俄军装备因为机械故障掉队被迫放弃,或者遭遇小规模乌军偷袭全军覆没的情况在这段时间几乎不再出现。即使出现装备战损或者故障,俄军也可以组织力量对作战部队的装备进行抢修和回收,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统计到的俄军装备永久性损失显著减少。

  在俄军开始“结硬寨,打呆仗”以后,乌军的应对手法就只能回到传统“体系打体系”的常规作战当中。这种模式下,俄军的消耗远小于乌军,战场态势开始倒向明显有利于俄军的方向。

  虽然乌军得到了一些西方援助的高机动远程火炮,比如在近一两个月战事中“大名远扬”的海马斯多管火箭炮。在俄军缺乏纵深侦测手段和攻击手段的情况下,乌军凭借着海马斯火箭炮的高机动性不断袭扰俄军后方,攻击俄军弹药补给仓库和指挥机构,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俄军攻势,然而截止乌军在赫尔松开展大反攻的当下,海马斯系统只到位了一个营,对整个战场而言“杯水车薪”。

  (被俄军摧毁的美制M777型榴弹炮,距离前线只有10公里)

  乌军还得到了数量可观的北约制式大口径火炮,然而西方提供的军援总在各种环节“缩水”,实战效果大打折扣。曾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大显神威”美制M777榴弹炮,因被拆除了信息化模组且美方不提供增程型弹药,经常要被拖到交火线10公里以内的区域使用,命中率全部仰仗炮手技术。脱离了北约的体系支撑,这现代化武器实战效果与二战时期的“古董货”区别不大。

  随着普京宣布俄罗斯扩军,乌克兰想通过“持久战”拖垮俄军,迫使俄罗斯作出“重大让步”后结束这场冲突的幻想彻底破灭。俄罗斯展现出了比乌克兰更强的“耐力”。在俄乌战事长期僵持的当下,俄军还有余力拉着十余个盟友组织东方2022联合军演,展示其“打赢第二场战争”的能力。长此与往,乌克兰势必会先于俄罗斯崩溃!这一点,泽连斯基看在眼里,他的西方盟友也看在眼里。

  乌军被迫打一场“政治仗”

  随着俄乌战事的僵持,泽连斯基的欧洲盟友们对他越来越失去信心。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旗下的“援乌追踪”数据库显示,近几个月来,此前主要支持乌克兰的英、法、德等欧洲六国对乌克兰的援助直线下跌,到了整个7月份以后,欧洲主要国家对乌援助“断供”。

  尽管这些西方国家的领导人任然不厌其烦的重申他们对乌克兰的“支持”,但是随着“凛冬将至”,这种口头承诺会越来越无力。9月3日,数万饱受能源价格飙升折磨的捷克民众走上首都街头,高喊“最好的都给乌克兰了,只给我们剩两件毛衣”。

  (布拉格街头抗议的民众)

  本次示威的政治团体光谱涵盖了从右到左,既包括要求要求捷克退出欧盟的极右翼“自由与团结党”,也包括左翼的共产党。他们呼吁捷克应该在军事上保持中立,并确保与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商签订直接合同。

  尽管西方政府的主基调仍旧是全力支持乌克兰,继续对俄罗斯极限制裁;但制裁带来的严重后遗症,尤其是能源价格的暴涨,却让西方民众产生了强烈的疲劳感、挫败感,以及对政府决策的愤怒。这次是在布拉格,但愤怒的情绪,肯定不止于捷克,有媒体认为下一个可能就是德国,一场场更大规模的抗议正在酝酿中。

  对于乌克兰而言,欧洲盟友的退却势必动摇乌克兰军队的作战的意志。乌克兰的人力资源已经差不多动员到了极限,而苏联留下的丰厚遗产早已挥霍殆尽,乌克兰继续战争的能力几乎全部仰赖于北约国家提供的军事援助。当下我们讨论俄军遇到的问题,比如后勤不畅、步兵不足、突击兵力损失过大、火力受限、缺乏远程侦察打击能力的时候,乌克兰面临的问题只会更加艰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泽连斯基还是北约,都有发动这场反攻的理由。乌克兰必须通过这场反攻,给“金主”们一个交代。如果反攻成功,那么自然说明乌克兰有能力继续战争,北约的“经济适用仗”仍然可以继续。如果“惨败”,则以事实逼迫北约方面认清一个事实,乌军无法通过现有的力量赢得战争,对乌援助必须加码,否则前期的“投入”都将“打水漂”。

  这场轰轰烈烈的反攻作战,从一开始博的就是战场之外的东西,是为了展示乌军反击的姿态而开展的反击。乌克兰急需一场接着一场的“胜利”提振士气,需要的是将乌克兰国旗插上“敌占区”,让民众看到他们的军队正在“收复失地”;需要的是军队越过俄军控制线尽可能向前推进,在地图上向盟友展示乌军正在“打败俄罗斯”,让盟友们明白,他们的“投资”是“有意义”的。

  (乌军在攻占的村镇升起国旗)

  尽管乌军的反攻行动在难以取得实质性战果,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俄乌在赫尔松一带的实际控制线并未发生太大改变。不光是赫尔松地区,包括乌克兰南部战线在内的整个俄乌战场态势主导权仍然牢牢掌控在俄方手中。

  在俄军构筑起漫长防线,构筑坚固阵地后,俄乌战场交战双方长期对峙的态势已然成型,乌军筹备数月倾尽人力物力,在兵力相对优势的南部地区组织的反击依旧无力攻破俄军防线,在其他战场势必更难寻求突破。

  这场反击的本质是泽连斯基输红了眼后的军事冒险,是一场“政治仗”。此时的乌克兰,手上已经没有更多能输的底牌了,再组织一场类似规模的“反攻”可能性微乎其微。俄乌战争即将迎来阶段性停战,不管泽连斯基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凛冬将至”,入冬前停火已成定局,他的西方盟友们正在抛弃他。但是这场已经持续半年的大规模冲突给双方带来太多伤害,留下太多“伤痕”,双方的矛盾越发难以弥和,暂时的停战不过是下一场冲突的“准备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3 02:07 , Processed in 0.1250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