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67|回复: 0

云石:我们正在迎来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5 20: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个老话题,但这两年变得尤为突出。特别是今年,北大博士当北京城管,985名校生上岸县城编制等新闻层出不穷——这还是站在头部的那部分。至于下面更差的二本大专职校毕业生——尤其是家里没人脉没资源的,现在毕业即失业,或者工作朝不保夕也算是很大一部分人的常态。

  很多人把这个原因归咎为疫情。这个当然没错,但其实就算没疫情,情况也不会比现在好太多。因为放眼海外,亚非拉那帮穷哥们就不说了,哪怕是发达国家,比如欧洲,早在2010年代,南欧差一点的国家,文科博士毕业当电话客服就已不是新闻;日本的平成废宅甚至早已闻名中文网络,现在德法这帮工业国也眼瞅着将逐渐步入后尘。甚至连所谓天选之国的美利坚,真的经济如官方描绘的那么红火,也不至于民粹泛滥,特朗普这个异端光速崛起——这些都是在疫情前就已经出现的现象。

  所以,疫情只是催化剂而已。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周期。由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红利开启的这一轮人类繁荣周期,随着科技革命红利的枯竭和全球化的退潮,已经逐渐走到了终点。接下来,人类将面临的,是经济的停滞乃至衰退周期。

  其实周期转换,早在08年金融海啸后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各国央行的放水让其又苟延残喘了一部分,尤其是中美两国,一个靠美元收铸币税,一个靠基建大跃进,再加上二者共同吃下的移动互联网红利,使得在疫情爆发前,二者的整体经济发展依旧看上去红火。只不过当时美国的红火,主要是由金融、科技等全球化资本独占;中国则相对好些,更大程度的普惠到了全民。

  但不管是上层独占还是全民普惠,到2022这个时间点,基本上也都无以为继了——能纵向开拓的财富增长空间,基本上已经开拓完毕;横向全球拓展,也就是吃别人存量份额的竞争,容易的也基本上已吃的七七八八,剩下的就只剩下东西方,尤其是中美两大巨头互博内卷,成本直接抬升,难度大大增加。

  所以,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繁荣都已经成为往事,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爆发,新的财富增量空间开启;以及中美博弈分出个结果,全球化在新的带头大哥整合下卷土重来之前,人类大概率是走不出滞胀和萧条的困境的——而这个历史时间段,理想状态也得15-20年。

  这对世界来说,意味着战争与冲突,将取代和平和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而对中国国内来说,比较幸运的是,我们应该不至于像很多国家一样,会陷入动荡和混乱;但不幸的是,阶级固化,在未来这个历史时间段中,将不可避免,并且越来越严重。

  这个历史区间里,中国再也不会有太多的经济增长机会——就算有,也需要大资本甚至政治力量,以规模化的方式参与,草根创业的故事很难再现;而随着中美对抗的加剧,面对极大的外部压力,我们也势必要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不能直接产生经济回报,或者回报时间极为漫长的事业当中——这意味着民众能直接占有,立时享用的资源会减少。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挤出资源,我们国家内部也会深化改革,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这意味着优质的岗位和资源将更加稀缺,普通人抢占资源实现阶级跨界的难度会增大。

  那么,作为个人,面对这个无法逃避的阶级固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当然,如果你真是人才,那你不用担心——大争之世,缺的就是人才。如果你恰好满足这个标准,那你反而会更受重视,所有过去制约人才发光的各种体制、文化类桎梏,都会因为对人才需求的紧迫性,而被统统扫除,你会很快脱颖而出,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并在取得成果后,获得丰厚的回报。

  但是,这只是极少部分人才能享受到的待遇。毕竟大争之世、经济停滞其的人才定义或者标准,比过去高的多;而且范围也狭窄的多。所以你不是万里挑一,或者你的闪光点,并不符合国家紧缺的高精尖领域定义标准,那么你哪怕自认为天纵英才,但也不会受到特别优待,只能被当做普通人,参与到同阶层残酷的存量内卷当中,用尽全身力气,去博那个越来越稀少的机会、攫取那个越来越稀薄的利益。

  而这,就是占据总人口99%,甚至99.9%的普通人,所必须面对的现实。

  那么,没有家族资源背书,本身又不具备足够稀缺且为社会急需才能的普通人,如何迎接这个不可避免的阶层固化社会呢?

  当然,上学时血拼学习成绩、上班时血拼工作表现,这依然是可以的。不过这种血拼,本质是一种内卷思维。在经济高速发展繁荣周期,由于工作岗位和升职加薪空间都不断扩大,所以通过内卷获得理想回报的概率还是相对较高的。但在经济停滞甚至下行的衰退周期,天花板已经固定死,甚至不断下移,这种情况下,再用内卷思维来血拼,极大的可能是你付出了更多,收获的回报却远不如前辈,也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这就是所谓的事倍功半。最终只会让自己痛苦不堪。

  所以,与努力相比,更重要的是选择。而选择背后,其实考验的是人的认知。

  这个所谓认知,可以从多维度来理解:

  首先,不要妄想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给他过大的压力。在经济繁荣周期,尤其是中国过去四十年这种经济极为繁荣的周期,子女超越父母的概率确实是比较大的——尤其是是底层到中产,今天大部分的70后、80后甚至90后中产阶级,他们过去都是小镇做题家出身。甚至,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各种新兴行业的涌现,财富和社会阶层洗牌速度剧烈,所以其中部分优秀者,或甚至不那么优秀,但只要撞到机遇,都可以鱼跃龙门,完成从底层到上层的阶级跃迁。

  但这种机会,在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未来,会越来越少。当历史机遇期过去,经济进入稳态发展期,新兴行业会越来越少,而传统行业,经过充分竞争,已经形成了由资金、人脉构筑的高壁垒——而这些壁垒高度依赖于前人积累,后人哪怕是拥有卓异的相关技能,但在技术成熟的传统行业,发挥空间也是极为受限的。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凭借教育学习,凭借知识技能实现突破的可能性大不如前。当社会大部分行业都成为这种成熟状态,能力,就不再是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这种状况下,如果父母不能提供相应的资源——比如资金、人脉以及生产资料等,想单凭子女打拼获得一个美好前程,这个难度较过去40年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如果你本人平凡普通,你的的孩子也并非资质过人,更无法进入那些国家眼中稀缺,又迫切需要通过技术能力而实现突破的少数高精尖行业,但你偏偏又希望通过孩子个人努力实现阶级跨越,那应该怎么办呢?

  相对靠谱的选择,可能是挤入体制内。

  这个答案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毕竟在大部分人印象中,体制内是一个裙带关系泛滥,暗箱操作频繁的地方。

  这么理解也不能算错。跟过去几十年那些风起云涌的风口行业相比,体制内——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甚至是政策性国企,体制内可能确实要更不可言说的多。

  但如果放眼未来,随着风口陨落,经济进入稳态,这种形式,反而会有所逆转——相较于体制外的民企私企,体制内反而会有更多的相对公平。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体制内是有规则的。

  这个规则首先体现在招考环节——这也是最初,也是最严格的环节。公务员招考制度推行二十多年,虽然依然有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以为内幕频繁,但实际上,也有越来越多参与过这类考试的人——不管是考上的还是没考上的,都逐渐发现,它的严谨正规程度几乎已经可以媲美高考。整个招考流程完全制度化,别说笔试无法作假,就是面试,如今也把外部干扰因素降到了最低,甚至连萝卜坑设置,现在都十分困难。

  正因为公务员考试足够公平,所以近年甚至衍生出了一个巨大的负面效应——大把被田园女拳洗脑的精致腐女,凭着女生会考试的优势挤进公门,然后躺平耍赖不干活,搞的招考单位大光其火,却因为绝对公平的考试制度,对此无可奈何。

  公务员招考制度现在也逐渐推广到部分事业单位,而随着未来中美博弈环境下对国企效能要求的提升,可以预期未来还会推广到政策性国企的非特殊技能岗位。

  这就在招考环节,把大部分关系户挡在了门外——尤其是越热门的地区,越热门的岗位,挡的越彻底——因为竞争太激烈,他们大概率连招考这一关都过不去。

  裙带关系因为招考而被挡住,这就给寒门子弟的发展腾挪出了空间。而且,裙带这个东西,很多时候作用发挥也是有时间限制——毕竟体制内的裙带关系,大多源自体制内父母或其他长辈。而体制内长辈,是有退休年龄限制的,甚至提前几年就要退至二线。一旦没了权力,其影响自然也就大幅衰减。所以即便是裙带关系,很多也只能顾得了开头,后面的路,终究还是得自己来走。

  而体制外就不同了。当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处于开拓期时,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所以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自然是排第一位的。但随着经济进入稳态,行业格局稳定,这时候人才技能的要求自然就大幅下降。这个阶段的企业,其生存已经从拼技术、拼市场,转为资金壁垒、规模壁垒,哪怕是品牌、渠道,也都已经稳定,只需要维持既有利益格局即可。人才的重要性就大幅下降——比如腾讯,字节跳动,只要不出现新的社交媒体革命颠覆微信和抖音,那它坐拥这个稳态流量池,随便怎么玩,只要大差不差,收益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这种状况下,体制外企业,其运营生态其实就与体制内单位差不多了。

  但运营生态差不多,制度管理却大不相同。毕竟体制内的生态运行是有明确规则的,而掌握规则解释权的是政府。政府有维护社会公平,提供阶级流动通道的政治需要——这是它稳固江山的必须,所以只要政府没有衰到制度性腐败的程度,就还是会主观上去为寒门上升提供空间。而且所有体制内部门——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乃至国企,都是有上级部门的,上级部门对下级的人事——包括一把手,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所以可以自上而下,对部门的人事进行控制和监督。

  但非国资企业就不同了。这部分企业没有保障社会公平和提供阶级流动通道的政治义务。而且非国资企业,内部绝对封闭,一把手——也就是老板拥有绝对权力,只要不违法,在经营管理层面不受任何监督。

  这个在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激烈频繁的时候没事——这个阶段,任何企业要想生存服阿湛,都必须注重人才,注重调动员工的主观积极性,进而注重公平,注重员工的阶层流动空间。但当社会经济进入稳态,企业生存发展不再主要依赖员工的技能,而依赖于过去攒下的既有资本时,其内部的各种公司病也就会滋生——由于对企业运营影响不大,企业本身也没有保障社会公平阶层流动的政治责任,治理起来,反而不如体制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

  从这个角度来说,挤入体制内,确实是未来普通人打破阶级固化的相对不错选择。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体制内都是好选择。原因很简单,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人口减少和中美博弈加剧,未来政府必然要压缩体制运行成本——而且随着信息、交通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体制成本压缩本身也是可行的——依托技术,完全可以用更少的人,达到过去同等量级,甚至更高水平的治理。

  所以,中西部四线以下城市到乡镇的体制内——甭管是公务员、教师还是政策性国企,其实从长远看未必是好选择。因为这些地区,除非本身自带有矿或者著名景区等稀缺资源,否则都是不具备造血能力的,经济秩序运行的源头财富,主要并不来自本地工农业生产,而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未来随着中美博弈消耗的增加,以及对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能支付给贫弱地区的转移支付会逐渐减少,再加上这些地区人口大量外流至沿海以及大城市,所以可以预料,这些地区将面临大量的行政区划合并和机构精简缩编——不光机关事业单位,那些本质上是靠履行转移支付资金再分配任务来维持生存的国企,更是会因原有经济秩序的消亡而被取消。

  所以,这部分体制内,中长期前景依然堪忧——合并带来的上升空间压缩是必不可少,转移支付减少带来的薪酬下降更是不可避免。最关键的是,当内部消化能力突破极限,那裁员,至少在国企乃至事业单位,也是可以预期的。就算不走到这一步,岗位分流下,许多人也将失去办公室的体面岗位,去做以前由辅政人员从事的更基础工作,拿更基础工资。

  所以,只有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或者特殊行业的体制内,才是未来阶级固化大环境下,普通人的最佳归宿——不仅稳定体面收入有保障,连阶层跨越的空间也相对畅通。

  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要说: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体制内才能容纳多少人?除此之外,其他普通人岂不都没有美好的未来了?

  答案是:确实如此。如果你的技能不属于那极少部分的国家紧缺,你又没有挤入少数地区和行业的体制内,那生活越来越好,确实很有可能只是奢望!

  这就是阶层固化的本质!

  不过,也没必要为此太过沮丧。因为这些处境,在全世界绝大部分地方——包括美欧日韩,早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我们因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韧性,所以才又往后拖了十来年——但现在,我们也拖不下去了,正在进入这个历史区间。

  所以,这不是中国普通人独一份,这是全世界普通人共同的遭遇。

  而且,也没必要太过恐慌。毕竟我们国家已经发展到这个份上,即便是普通人,只要要求不太高,认真工作,基本的生活品质还是可以保障的。而且随着未来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逐渐突破,以及国家溢价的扩大,这种生活品质的整体提升还是会缓步前进——这笔绝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向下滑坡,已经好的多。

  所以,虽然阶层固化不可避免,虽然相对的阶层向上流动会越来越困难,但绝对的生活变好,依然还是可以期待的。这种大趋势下,普通人在认知层面的最后一个自我提升要求,其实就是放平心态,放下相对层面的争强好胜之心,学会随波逐流,学会与世界和解,平静的迎接不可改变的稳态历史新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内心平静,进而享受到绝对层面生活品质逐步改善,所给大家带来的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4 13:31 , Processed in 0.1094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