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908|回复: 0

北风:“走不了就留下来干活”的防疫政策,靠谱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12 09: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写“疫情相关”的文章了。

  因为最近几个月,各地的散发疫情确实也暴露了一些足以登上“负面热搜”的事件。

  在许多地方的防疫政策经过“全网放大”之后,就成为必须经得起全国民众“拷问”的政策。

  在“网络放大”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为了抓眼球的“故意曲解”,造成本就收入受损的老百姓,对地方防疫政策更加不满。

  比如我就全程经历了这几天网络发酵的“隔离就业”争议事件。

  这次事件对我们赢取“防疫最后攻坚战”的胜利参考价值极大。

  壹,让人反感的“防疫政策”

  这次引发的争议,是一些媒体转载“新疆防疫政策”时,选择的“标题党”。

  10月4日,乌鲁木齐进行了“静态管理”,所有离乌列车与客运全面停运。

  10月6日,一些媒体纷纷以“滞留旅客可留疆就业”为标题进行转载报道。

  并且因为多媒体共用这一标题,“滞留旅客可留疆就业”还成为网络热搜。

  如果只是“就业新闻”,恐怕不会引起老百姓的反感。

  但是在国庆假期,许多人都是犹豫许久才做出“到新疆旅游”的决定。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封控,旅客都有“突然中标”的倒霉沮丧感觉。

  作为看到“新疆封控”的网友,第一时间也是对“滞留旅客生活环境的担忧”,以及是否影响假期后的返程与工作。

  新疆这些年发展的嘟嘟很快,大美新疆对许多人也很有吸引力,如果做好职业规划和家庭安排,相信许多人愿意到新疆就业甚至创业。

  可是如果是“旅游突然被封在当地”,正担心会不会影响节后工作与孩子节后上学的节骨眼,你跟我说要“留下来就业”?

  而且是“官方宣传的集体行为”,更容易让人担忧“强制性”与“长期性”。

  让“滞留旅客留疆就业”,看到这标题的人就两个感受。

  第一个感觉是“民生资源不愿意托底,让滞留人员赶紧工作养活自己”的强制感。有种被“拉壮丁”的感觉。

  第二个感觉,就是都“安排滞留人员就业”了,那么这个“封控和滞留”的时间肯定非常长,至少是一段“长期的工作周期”,这会让人产生新疆全面长期封控的担忧。

  因此“滞留旅客可留疆就业”的标题,表面看起来“像仁政”,但老百姓看起来就是让人反感的“苛政”。

  贰,“媒体曲解”与辟谣

  我注意到新疆“滞留旅客留疆就业”事件,还是从新疆政府的“辟谣”关注到的。

  只是对比“滞留旅客留疆就业”引发的热搜与争议,“辟谣”的关注点很低。

  但恰恰是“辟谣”还原了政策的“本源脉络”。

  一个“看起来像仁政”,但老百姓“感觉反感像苛政”的政策,它的本源居然真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仁政。

  “滞留旅客留疆就业”事件全国争议和批判的源头是老百姓觉得“被迫滞留的旅客,最关心的是有序离开”,这时候让他们留下来“干活”,说明施政者悬浮,不知道老百姓的“真实诉求”,不接地气。

  要明白新疆政策的由来,还是要撇开“媒体转载标题党”,去看新疆官媒“最初的报道”,以及“政策的背景和目标受众”。

  实际上,10月4日乌鲁木齐施行列车和客运停止运行后,绝大多数旅客都选择了宾馆或者其他商务行程进行安置。

  但是依旧有86位旅客,因为“无业也没有固定居所”,自身经济能力也不足以支付“宾馆费用”,于是成为滞留在乌鲁木齐火车站的“无业人员”。

  “天山网”就是报道了乌鲁木齐开发区以及乌鲁木齐站对这些“无业人员”的关怀与安置。

  这些“无业人员”都是电路,焊接,厨师,木瓦匠等方面的务工滞留人员。

  这些人员到乌鲁木齐站,显然是“辞掉了上一份工”,准备去“寻找下一份短工。”

  电工,泥瓦匠,焊接等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是“短工,零工性质”,随身也不会有大量积蓄。

  从上一个工地离职后,还没有找到下一份短工,当然就成为“居无定所,留宿车站”的境地。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根据这些“无业务工人员”的“具体手艺”,开发区和火车站对接“就业意向书”,为他们寻找“适合一技之长的工作”,这显然是最接地气的“仁政”。

  对于这些“无业短工手艺人”来说,政府安排“廉价隔离场所,安排一日三餐”是比较容易的安置。

  可是显然,让他们找到适合一技之长的工作,让他们有收入和积蓄,显然是更加用心的安排。

  所以,让“无业滞留车站,无家可归的手艺人留疆就业”,这条政策本身确实是“接地气,暖民心”的仁政。

  可是经过媒体“断章取义的曲解”之后,就变成“让隔离人员都留下打工”的悬浮政策。

  这也体现出在“碎片化阅读”以及“标题党阅读”时代,一些提炼的“让人反感标题”,和“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真实事件”整个面目全非。

  大疫已三年,我们都感受到越来越疲惫,也感觉承受的经济成本越来越大。

  更重要的是,大家还没有看到“全面胜利”的临界点时刻,以及政策转向的迹象。

  我认为“行百里路半九十”的精神,在现阶段防疫中格外重要。

  我们现阶段依旧“咬牙不放松”的态度,让人感觉我们还在“防疫行程的一半,未来这样的日子遥遥无期”,于是负面情绪和事件越积累越多。

  但是目前防疫政策“依旧咬牙苦忍”的状态,实际上是因为这场疫情已经到了“百里路的九十里”阶段,需要保持“行程一半”的重视程度和紧迫性来坚守“最后十公里”,确保不功亏一篑。

  在疫情越来越“散发”之后,各地的政策一定是“越来越基层与具体”的,面对这一时期的“防疫标题党”,我们有必要去看看事情的原貌。

  让所有滞留人员,“准备长期打工”,当然会引发全民反感。

  可如果是让“失业,无居所短工人员找到一技之长的工作”,就是因人施策,体恤民苦的仁政了!

  接下来的攻坚期,这样的“谣言”要少一些,仁政要多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23:36 , Processed in 0.0937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