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75|回复: 0

智先生:请尽快更新《第九版防控方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9 20: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6月27日,正式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比起第八版,第九版进行了3个方面的修订:

  1、优化调整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

  2、统一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

  3、完善疫情监测的要求。

  我最关注的一点,密接和入境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

  为什么隔离政策由原来的【14+7】,迅速缩短到【7+3】?

  因为第九版是基于上半年的疫情形势作出调整。

  整个上半年,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平均潜伏期是2-4天,绝大多数阳性病例都在7天内被查出。

  在吸取上海和吉林等地的疫情防控经验后,在部分城市进行了隔离试点的实验,证实了【7+3】更能统筹经济和民生。

  只可惜,从7月份开始,国内多个省市陆续出现散发疫情,数量不见减少:

  到11月8日,这个新增数字已经达到7740,覆盖31个省份,也是新冠疫情以来的第一次。

  所以,问题出在了哪里?

  一、隔离时间的判断

  虽然绝大部分新冠患者都可以在七天内检出,但仍然有极小概率逃离,而新冠的最长潜伏期能达到10多天。

  在7天集中隔离后,剩余的3天居家监测是否有足够的卫生条件隔离,我表示存疑。

  各省市的居家健康监测标准都不一样,有的必要时可出门,有的允许小区闭环活动,有的门口没有安装门磁,是否出去了都不清楚,全靠自觉。

  当7天的隔离时间结束后,3天的居家监测很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

  二、新冠毒株的变异

  奥密克戎家族始终在内斗,不到一年时间,BA.2已经完成了多次进化。

  以美国为例,整个上半年的变异毒株还是以BA.2.12.1为主,然而从7月到9月,BA.5占据了主流:

  BA.5的统治地位没有持续多久,在11月初,美国已经冒出了BF.7、BQ.1和BQ.1.1毒株,抢占BA.5的位置:

  7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对记者说:

  BA.5毒株不仅是已知传播力最强的毒株,同时最新研究发现其具比前代毒株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重复感染能力。

  新毒株BA.5已在南非、葡萄牙、英国、以色列等多个国家流行,在全球范围内很可能会掀起新一轮的疫情高峰,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外防输入的压力。

  这几个月以来,国内传播的新型变异株就是奥密克戎BA.5,比起BA.2毒株,它的免疫逃逸能力大幅增强。

  不止BA.5,还有它的衍生亚型BF.7,目前也在我国多个地市出现,传播能力强、速度快、隐匿性高,所以7天隔离远远不够。

  更强的BQ.1.1毒株,已经在海外掀起风浪,我们的外防输入压力极大。

  三、各地的防控水平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是: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

  现实是,除了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大城市,许多地方的城市无法及时溯源流调,也难以控制传染链,更不会精准管控,最后来一个静默封控……

  为什么呢?还是硬件条件和人员配置缺乏。

  既缺人力(医生+防疫人员),难以妥善安排大量感染者(方舱),难以妥善解决居民的生活难题(物流+仓储),也缺医疗资源(床位+救护车),加上当地财政的捉襟见肘(物资供应+工资+检测费用),短时间内想搭建一套高效的防控链条,很难。

  福州由于疫情严峻,不再收集和公布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活动轨迹,让流调队员全力投入流调溯源工作中,可以理解。

  这也验证了,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尚且如此,那其它非省会、甚至更偏远的城市,人力物力就更缺乏了。

  但事在人为,哪怕基础条件不行,人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现在一些地方官员选择懒政,宁愿「层层加码」,宁愿一刀切,发现一例就封城静默,赋码、钉铁门、弹窗来限制人员出行,避免大规模疫情爆发。

  至于买不了菜,吃不了饭,看不了病,造成的经济伤害,在这些官员眼里是次要矛盾,只要能压住舆情,坚守「防疫至上」就能保住自己的官帽。

  最简单的例子,都已经三年了,一些城市明明没有疫情,却始终封锁高校,让学生无法进出,而教职工和社会闲散人士却能自由进出,这样算什么闭环管理?

  有的城市闭环管理两个月了,迟迟无法清零,哪个环节出问题也不知道,像只鸵鸟一样把自己埋起来,不闻不问就行了吗?

  要吐槽的点太多了,先说到这,我的一些不成熟建议如下:

  现在的总策略是: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内防反弹,依靠的是「动态清零」,这个当然没问题,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与病毒赛跑,集中力量快速、精准解决问题。

  那如何解决懒政、层层加码的现象?

  当这群人发现有被摘掉官帽的风险时,自然会摆脱懒政的舒适圈,尝试更认真地解决问题。

  而外防输入,就要依靠「入境严防」。

  如何入境严防?

  我的建议是与时俱进,入境隔离要【14+3】,也就是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

  先将病毒尽可能地挡在国门外,实现最大程度的拦截,才能缓解国内的防控压力,才能最大程度减轻民生和经济的影响,才能保住制造业,避免各城市陷入一团糟的局面。

  至于国内的密接群体,是否要采取【14+3】,这个看具体情况。因为在我看来,只要严防境外输入源,将最大传播来源切断了,那国内的零星疫情哪怕冒起头也会很快被消灭。

  为了防止一些人抬杠,我需要再次强调:

  不要看到入境的隔离时间加长,就觉得这是「层层加码」,完全两回事。

  疫情防控永远不可能取得最优解,要么像现在这样【7+3】,让变异毒株持续输入,各地疫情反复冒头;要么【14+3】,将大部分病毒挡在国门外。

  是每天新增十位数的防疫难度大,还是每天新增百位、千位数的防控压力大?

  先解决最容易的【外防输入】,然后再慢慢处理【内防反弹】的问题。

  总结一句话就是,与时俱进,及时调整防控政策,取得最优解。

  第八版是在2021年5月11日发布,第九版是2022年6月27日发布,如果按照正常的更新速度,第十版要到明年中才能推出。

  但目前形势严峻,尤其寒冬来临,在寒冷高湿的环境下,新冠传播会更加迅速,这几天全国病例已经在攀升了。

  因此,尽早发布《第十版防控方案》刻不容缓。

  最后我想说的是。

  许多百姓完全能理解「动态清零」,也同样厌恶「层层加码」,大道理肯定都懂。

  懂归懂,但一些地方官员在面对舆情时,始终让人觉得高高在上,像是不食人间烟火,有的在新闻发布会上哽咽卖惨,有的用手指念稿当一台无情复读机,如何能让人共情?

  既然想让广大百姓配合防疫,少点怨气,是不是应该真诚沟通,多贴地气,少打一点官腔,该道歉就道歉?也别觉得委屈,既然身在其位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想陪家人就赶紧下来让其他人上。

  防疫不是一些人的秀场,更不是表彰台。

  愿天下无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9:53 , Processed in 0.0937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