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30|回复: 0

徐吉军:优化防疫20条措施: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的深度融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4 09: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11日卫健委发布优化防疫工作的20条措施。总体而言,在坚持动态清零的前提下,强调以快制快,科学防疫,杜绝过度防疫扰乱民生干扰经济正常发展。

  这次调整的核心在于:基于现在的病毒特性和医疗资源,尽可能降低对民生的影响,最大程度保护易感人群和高风险群体。

  坚持动态清零,避免过度防疫,治大国如烹小鲜,何其难也。

  20条措施的发布,是高层根据病毒现状和疫情形势综合评估做出的重大调整。

  这一决策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20条措施中,有两条直接减轻防疫工作的压力,使我们的防疫工作轻装上阵,更容易实现以快打快的目标。

  第一个关键调整是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很多人也许不了解,在防疫工作中的病毒溯源过程中,每一个阳性人员都需要两个工作人员参与病毒溯源,才能及时的完成密接和次密接人员的追踪工作。这意味着溯源占用了巨大的人力!

  如今,不再对次密接人员进行追踪,可以减轻相当的工作量。

  做出这一决定的前提是病毒变异的现状。

  因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播速度太快,感染24小时内就会传播病毒,如果还按照以前的办法隔离次密接人员,将使整个社会不堪重负。

  事实上,目前大部分感染者是无症状感染,绝大部分感染者可以自愈。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进行病毒溯源,追踪“次密接”,已经得不偿失。

  第二个重大调整是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

  高中低风险区的判定,有相应的科学标准,比如持续七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之类的判定原则。

  但前段时间疫情此起彼伏,全国出现了近千个高风险地区,几千个中风险地区,这些风险地区的居民工作、生活、出行都受到严重影响。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了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

  只保留高风险地区,同时最大程度缩小高风险地区的规模,从整个街道或者社区精准到楼栋和单元,这是一个重大调整!

  不再判定中风险地区,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受防疫影响的人群。

  防疫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基本民生,同样是为人民服务。

  三者互为依托,并不矛盾,更不对立。

  三年新冠疫情持续至今,病毒在不断变异,我们面临的疫情形势也不断变化。

  无论病毒和疫情如何演变,我们坚定不移的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通过精准防疫促进经济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优于世界的成绩。

  不过,新冠病毒呈现出来的诡异多变特征,对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很多挑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幻想依靠一套战法打天下。根据病毒变异的特征和疫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防疫策略和工作部署,最大程度上抓防疫促生产保民生,是我们希望的最佳状态。

  客观而言,基层政府面对多变的疫情,缺乏足够的资源进行应对,也缺乏更多的手段进行处置,往往只能被迫选择最容易操作的“静默”、“封控”、“全民核酸”等手段来应对复杂的形势。

  以最稳妥的手段,排除任何疫情蔓延的可能,消耗足够长的时间,进行足够多的核酸检测,与病毒打持久战,最终等待疫情清零。

  这是多个地区采取的策略。

  在这个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种种“过度防疫”的现象。

  正是层出不穷手段各异的过度防疫,很大程度上消磨了人民群众防疫的耐心和积极性,导致某些深受过度防疫政策影响的地区怨声载道。

  所有参与防疫的人员,其实首先应该明白一个问题:防疫的目的是什么?

  为人民防疫,就是为人民服务!

  这个崇高的理念应该一以贯之,不能有任何动摇,更不能有私心杂念。

  毋庸讳言,在具体执行防疫的过程中,有些地区限于能力和水平,会犯官僚主义的错误。

  绝大部分过度防疫的闹剧,本质并不是防疫问题,精神根源是官僚主义。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坚决杜绝过度防疫,实际上也是杜绝以防疫之名涌现的官僚主义。

  进入2022年以后,有些地区缺乏执行动态清零的能力,出现了长达数月的区域封控,长期静默,甚至长达数月的全民核酸,再加上物理硬隔离。

  在实践中,这些涉嫌过度防疫的手段,并不能有效帮助快速清零的目标,反而会因为种种不可思议的因素,导致疫情反复出现,长期不得清零。

  这种防疫状态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既不能实现动态清零的目标,又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

  缺乏精准防疫的能力,只能扩大区域静默和区域封控,实质上是能力问题,也是懒政问题。

  这种过度防疫的现象反复出现并在多个地区蔓延,实际上起到了防疫的反作用,客观上没有帮助防疫反而是在扰乱防疫。

  2021年在探讨“动态清零”原则的过程中,舆论激烈讨论过“共存”、“放开”、“躺平”等概念。

  汉唐智库注意到,舆论在呼吁坚持动态清零的时候,缺乏对防疫策略“动态调整”的意识。

  有些人经常混淆“放松”和“放开”的概念,甚至盲目的把防疫手段的“动态调整”一概理解为“放开”“躺平”。

  舆论概念的混乱,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民群众的认识,也使我们的防疫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干扰。

  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为了实现“动态清零”的目标,对防疫策略进行“动态调整”,是实事求是也是与时俱进,避免刻舟求剑的教条主义错误。

  在“动态调整”的原则下,我们的防疫策略会有阶段性“放松”、也会有阶段性“收紧”。“放松”不会是单向行为,也会有反向调整也就是“收紧”。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一松一紧现实需要。

  有些朋友将阶段性调整“放松”理解为“放开”,这种理解并不准确。

  舆论时不时把“放开”和“躺平”相提并论,这同样是错误思维。

  从防疫工作来看,“放开”是采取了诸多防疫手段之后,比如推进疫苗接种,扩建方舱医院,研究对症药物,丰富治疗手段,加强病毒研究等工作,然后根据疫情形势制定的政策。

  不管我们的防疫工作做得多么到位,任何人都在期待疫情早日结束!

  疫情结束之日,才是防疫“放开”之时!

  如果最终宣布放开,一定是客观环境成熟之后所下的决策。

  因此,期待“放开”,是建立在积极防疫基础上的正常态度!

  选择“躺平”是一个充满负面内涵的概念。

  何谓躺平?就是瘫倒在地,不再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一切论堆。

  从2020年以来,中国式防疫展现的一直都是积极进取勇担重任的精神,从来没有任何消极放弃情绪存在的空间。

  “躺平”,绝不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坚持“动态清零”的目标,对防疫手段进行“动态调整”,希望疫情结束“早日放开”,坚决抵制消极防疫原地“躺平”!

  舆论有必要将上述概念分辨清楚,这样有助于我们防疫工作顺利开展,更有助于全民达成共识。

  未来,新冠病毒2019如何变异依然未知。如果最终变得没有明显的致死力,就有可能与人类和平共处。

  这就是科学意义上的人类与病毒“共存”。

  但是,新冠病毒绝非一种,我们在对抗了新冠病毒2019以及后续的几百种上千种变异毒株之后,更要保持对潜在的未知的新冠病毒的警惕!

  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又会面临一种全新的新冠病毒的威胁和挑战!

  希望我们早日建立起防御生物病毒战争的常备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23:13 , Processed in 0.1563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