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18|回复: 0

明哥在路上:公众克服对病毒的恐惧感,是确保科学放松新政成果的第一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7 12: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自从11月11日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发布以来,我们都感受到了,形势正在发生良好的变化。

  无论是出于何种考虑,石家庄,毕竟打响了第一枪。

  虽然对于免费核酸检测点的撤销、部分恢复,显示出了一定的反复态度,但是多个城市也开始跟进落实新政,包括:吉林省延吉市、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福州市、海南省三亚市,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原有严格的措施。

  一缕清风,已经拂面而来。

  然而,从社交媒体的各个角落里,依然浮现出了极其不和谐的声音,有人渲染恐慌情绪,甚至将科学精准调整措施的精神,污蔑成为了「躺平」主义心态。

  这些人在大疫三年中,不是手停口停的基层务工人员,也不是房地产、餐饮、线下实体行业的从业人员,从来不用担心自己的收入,感受不到公众期盼根据病毒的进化情况而及时调整防控措施的心情。

  某些所谓的严苛防疫爱好者,不留意病毒的病理学数据,不更新疫苗注射覆盖面,不对比境内外不同地区与时俱进的调整,还用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原始毒株的杀伤力,在公众缺乏基本认知、缺乏疫苗时候的恐惧心理,传播焦虑、贩卖恐慌。

  对此,坚持用科学数据说话的我们,要坚决反对。

  对国家审时度势的调整,要坚决支持,无条件拥抱。

  2

  首先,我们为什么取消对于「次密接」人群的隔离措施呢?

  国家疾控中心公布:次密接的阳性感染率约为3.1/10万。

  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万个密接者的密接者中,只有3.1个阳性感染者。

  进一步,阳性患者中,多达97%是无症状感染者,也就是说只有3%的阳性感染者才会有症状。

  两个比例相乘得出结论是:每1000万个次密接者中,才有9.1个有症状,需要观察、治疗。

  这个比例低到什么程度呢?

  我国每年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是十万人,除以人口总基数14亿,得出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1/1.4万。

  交通事故的死亡率,几乎是次密接者有症状比例的70倍!

  如果到了2022年11月份,还需要对次密接需要隔离,那么所有的机动车都要拉去隔离。

  这有必要吗?

  如果我们不根据疫情病毒的进化情况,对政策进行调整,那么坚持原有措施带来的代价,将远远超过其带来的收益,将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国家取消对于「次密接」人群的隔离措施,就是一场及时雨。

  其次,我们想知道,大疫3年,新冠病毒演化到了什么程度,以便它的基因在宿主中长久地、温和地延续下去呢?

  这半年以来,从4月份开始,香港和大陆地区流行的Omicron毒株为BA.5变异病毒株:BA.5.2.1.7亚变种,它现在被称为BF7。

  我们先来看和国内情况最接近的香港地区的疫情数据。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称,它在支气管中的感染、繁殖速度比原始Alpha毒株、Delta变异株快70倍。这可以解释它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的原因。

  但同时,Omicron变种病毒,几乎只停留在上呼吸道,而不进入、感染人的肺部。严格来说,由Omicron毒株引发的感染,都不能称之为:肺炎,只能说上呼吸道被感染。

  这完全可以解释它的感染者中多达97%是无症状感染者,完全不需要治疗就可以自愈的特点。

  这是将Omicron变种病毒,和原始Alpha毒株可以导致肺部感染,完全区分开来的关键指标。

  一个人在人流嘈杂的环境下,被迫吸食了二手烟,烟雾都能进入人体肺部,并且对肺部纤维化,造成长久的后遗症。

  从这个角度而言,Omicron变种对肺部的危害,连二手烟都不如,因为它都不进入肺部。

  我们观察下9月4日的香港疫情数据。

  本地新增感染:10021,正式突破了1万大关。

  然而,有明显症状并且需要入院隔离、治疗的人数:122,比例为1.2%。也就是说,有98.8%的人无需入院,居家观察即可。

  因为香港人看病去公立医院,是全免费的。如果一个香港人,真觉得身体强烈不适,已经影响到了生活、工作,是绝对没有理由不去医院隔离、治疗的。

  住院之后的重症率呢?

  极低。

  只有不到6个人。

  香港感染者之中的重症比例,不及万分之6。

  要知道的是,香港的新冠疫情统计数据,是不区分二种情况的:由新冠致死(Die From)、死时检测出了新冠阳性(Die With)。

  一个人死时检测出了新冠阳性,并不一定可以推导出他的死因就是新冠病毒,而极有可能(92%的死亡者)本来就是身患肝癌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后遗症、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尿毒症等重要脏器严重疾患,且年龄大于86岁的老年人。

  疫情前,香港因为自然原因、非新冠的其他疾病原因导致的死亡人数,平均在每天130-140人左右,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可以推测假如没有疫情在2020年后流行的话,香港每天也会有140-150人不幸去世。

  在不严格区分Die From 和 Die With的情况下,以新增感染者为计算基数,可以统计出来,香港的新冠死亡率是0.08%。

  与之相对照的是,流行性感冒(flu)的死亡率0.1%左右。

  2022年的新冠病毒,当然不是普通流感,但是其致死率,已经比流感还低。

  如果再考虑到,香港接种三针疫苗的比例已经超过70%,我们就不难理解,香港特区为什么敢于因地制宜,走向了完全的开放。

  能够和香港的数据对得上的,是来自于台湾的疫情数据。

  2022年11月16日,台湾卫生福利部公布,新增22631例阳性案例,死亡人数为69。

  和香港、美国的做法类似,台湾地区同样不区分一个死亡者,到底是直接由新冠病毒致死(Die From),还是死亡时带有了阳性(Die With)。

  死亡者年龄全部是50岁以上,除了3个在50-60岁区间的,其余66个都是在60岁以上高龄。

  幸运的是,台湾卫生福利部,将69个死亡者身患的基础性疾病,一并列出来了,包括但不限于:慢性肺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中风……

  我挨个历数了一下,没有其他基础性疾病,而身亡的,在69个中,只占据了2个,并且1个年龄80+,1个年龄70+。

  假如严格地统计台湾地区,确定因为新冠病毒而致死的比例,只有万分之一。

  3

  我们再来看看国内的数据,先从承受了疫情大爆发的最后一个大城市:广州,开始。

  这是来自广州市卫健委的官方数字,11月14日,广州:

  新增新冠感染者5124例,系连续十天单日新增破千例,也是首次单日感染者数量突破5000例;

  其中,确诊轻型及普通型有147例,无症状感染者有4977例;

  无症状感染者占比97%。

  如果统计自10月22日以来,广州累计报告的新增感染者33166例中的无症状感染者,同样占比超过九成。

  即使在剩下的3%-10%的感染者中,也无一重症、危重症,几乎不需要治疗、用药,就自愈了。

  如果广州的数据还不够有说服力的话,我们把眼光放到全国,把时间放到从8月7日以来的3个多月时间。

  为此,明哥详细查阅了国家健康委《健康中国》公众号上的历篇文章,抽取出其中的数据,并且加以筛选和减法处理,最终得到的数据如下:

  在8月7日至11月14日的时间区段内,全国新增感染者213754人,新增ICU床位19床,0死亡病例。

  至此,我们得出结论:

  2022年的Omicron变种(尤其是BF7及以后的亚种),其致死率,已经不如每年冬天必然流行的流行性感冒(flu,全称influenza)。

  新冠病毒为了生存、演化下去,其致死率已经大幅度降低。

  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在病毒看来,保护人体这个宿主,就是保护它们的基因得以繁衍下去。

  话糙,理不糙。

  它们宁愿牺牲致死率,加大传播率,来和人类宿主温和地共同生存下去。

  就像它们的前辈:流行性感冒病毒,做得一样。

  国家发布科学、有序的20条新政,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改进防控措施,根基是科学的数据、严谨的医学病理知识。

  但是,要将新政落实到位,首先就是要民众克服内心的恐惧感。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疫三年,人类与病毒的战争是惨烈的,其惨烈程度不亚于两次世界大战,它对世界运行秩序造成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身边,有人失去了工作,有人无法偿还房贷,有人三年不曾家人团聚,有人生意倒闭。

  想必,这些都不用我再赘述了。

  更多的人,担心疫情永远不结束,生怕我们再也回不到2019年前的生活,从而在心理上染上了“疫情候群症”。症状包括精神上的懈怠无力、焦虑恐惧、懒惰疲惫、抑郁寡欢、无望无助等。这些症状几乎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别在于症状的轻重。

  但是,我们也在这3年里,见证了某些人性的阴暗一面。

  比如:

  某些自媒体,无视病毒演化的轨迹,疯狂渲染焦虑情绪、有选择性地摘取谣言从而恐吓民众,获取关注度;

  某些核酸检测机构,为了巨额利润,铤而走险,编造假阳数据,或者放任阳性案例而不报;

  某些基层工作人员,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力感,层层加码、一刀切,造成了人流、物流的不必要断绝,给居民、中小企业带来了强烈的生存困惑和挑战。

  如果我们不破除心魔,又如何摆脱被别有用心者的控制,怎么彻底破除疫情对生活的束缚呢?!

  科学地认识病毒、摆脱恐惧心理、将演化过后的病毒视为生态平衡的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个体,在心理上要跨过的山河。

  只有这样,将来国家进一步科学、有序、精准地放宽疫情防控措施,助力每个人、 每家企业、每个城市、大好山河,重回岁月静好的美好状态,我们才能一步不回头地拥抱明天。

  我已经做好准备了。

  你做好准备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9:29 , Processed in 0.1719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