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58|回复: 0

燕梳楼:政府里面有高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9 10: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截止昨天,全国新增2276+22853。

  其中广东1338+9110,再其中广州新增9244。

  和我预期基本一致,全国奔3,广东破1,广州领冠。

  短短1周时间,广州累计新增超6万,这数字如果放在1个月,估计要石破天惊了。

  但经过新20条释放出来的信号和南北“二张”所作出的解读,以及昨天官方公布的重症样本,现在看起来数字很可怕,但对新冠好像已经不那么害怕了。

  样本选取了分别位于南北西中的广州、北京、重庆和郑州四个城市,数据显示在8万病例中仅有8例危重型病例,广州新增的6万病例中,也只出现2例危重患者。

  据权威信息,这2例危重患者中,一例重型,一例危重型,两例均是伴有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经过积极治疗后,目前病情基本稳定。

  万分之一危重率,0死亡率,97%无症状,这样的比例比流感还低。

  当然,我不是鼓吹新冠等同于大号流感,更不是躺平派。因为如果真的类同于流感,国家也不会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去做防控,就拿无症状来说,其实也是很痛苦的。

  所谓的无症状只不过是一种医学表述,并不是说无症状就一点感觉没有,而是可能症状不明显,只是结果呈阳性痛,但只要临床上肺部无症状,那就不能算确诊。

  所以说,我们目前尚不能简单的把无症状归结为无所谓。事实上每天都有无症状转确诊的病例,昨天公布的数据就有1100多,约占整体数据的5%这样子。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都日增快万了,广州人依然很淡定。

  除了比较严重的海珠区,其它地区该上班上班,该买菜买菜,该遛弯遛弯,该吃早茶吃早茶,听说下周还把开学都安排上了,气定神闲优哉悠哉,那真是一点不给病毒面子。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在广州,你丝毫感觉不到慌乱。为什么呢,因为防疫够科学,物资够充足,就医够顺畅,大家都觉得疫情是疫情,生活是生活。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早已森严壁垒,只须动态清零。

  这么长时间,你甚至连一篇吐槽的小作文都看不到,更别说抢不到菜、120拒诊等这样的恶性事件了。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你不能不承认广州政府确实把老百姓照顾的很好。

  昨天,广州90多岁的老人新冠康复出院了,某地4月大的婴儿却因延迟送医去了天堂,真是一喜一悲两重天,两相比较起来,高下立判令人唏嘘。

  也有人不服气,说是南方系媒体控评控的很好,我想说这在如今的网络生态下是不可能的,做做舆论引导可以,但要说能在全网控制负面声音,没有一个地方能做到。

  昨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如何推进科学精准防控优化措施作出了进一步明确。此前20条新规颁布6天,全国28省市作出响应,6地取消了全员核酸。

  短短6天后进行再部署再强调,无非是在这短短6天各地思想还不统一,有的走的急一些,有的则慢半拍,而这一次的会议更像是一次打补丁,内容主要涉及三条:

  第一,只有密接人员才会集中隔离;

  第二,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第三,制定新冠肺炎分级分类诊疗方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可以说,这次发布会,把此前20条里没说明白的,比较模糊的,一次全说清楚了,如果还不明白,那只能说你的“政治三力”有问题了。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这次发布会除了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和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外,文化和旅游部也参加了,明确了跨省旅游经营活动不再与风险区实施联动管理的政策。

  这意味着,政府也看到了旅游业的惨状,再不救市这个行业就彻底歇菜了。

  除了旅游业,还有整个中国的经济。人都不流动了,哪来的经济活力?何况各地政府财经压力也几近极限,如果再不调整防疫政策,做到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必须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形成社会面的失衡与失序。

  所以我们就发现最近一些事情正在悄悄起变化。

  继前天的南北“二张”现身发声后,消失许久的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昨晚再度发声,他说:

  奥密克戎成为主流毒株后,一直在不断变异,病毒变了你策略就得变,一般三天就转阴了,重症非常少,多是轻症和无症状,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居家给他观察,不必都放到医院里去。

  他认为,奥密克戎难以彻底消灭,但希望越变毒性越低。

  既然难以彻底消灭,那我们的动态清零意思在哪里呢?张院士说话当然逻辑也非常缜密,他的后一句就显得非常重要:希望越变毒性越低。

  第一是希望而不是肯定,第二毒性越来越低,才有放开的基础。那么低到什么程度?现在万分之一的重症率算不算低?具不具备放开的条件?他没说。

  但至少他的这段话,可以让公众免于恐慌,换句话说,部分对冲了此前专家所渲染的后遗症的恐惧,也为20新规的松绑动作作出了科学注脚。

  所以他的话看似常识,但从他嘴里讲出来,那就是信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另一个细节,作为中医代表的张伯礼和被骂成狗的西医代表张文宏,在公众视野里都消失了很久,现在却同时出现,并且频频发声,这传递什么信号?

  而此前发声较多的梁和吴两位专家,却又不见了,这说明科学有时候也互相打架,也是分流派的,是需要时间检验的。

  那么,这些信号到底想传递什么?

  我的理解是,回归科学。

  科学的背后是精准,精准的目的促进流动,促进流动的目的是恢复经济。很显然,无论是专家的解读还是公布重症样本,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要害怕,有国家托底。

  显然,高层想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既不会让老弱群体病死,也不会让青壮年饿死,换一句话说,在坚持动态清零的同时,寻找一个可以兼顾的平衡点。

  前天的时候,人民日报署名钟音的评论也提出,要算大帐,看优势。这也注定我们的防疫策略不可能急转弯,生命至上是要考虑到人民的生命健康,人民至上则还要保证人民的经济生活有保障。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科学精准”地优化防疫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封了之”不是科学,“一放了之”也不是科学。

  前面说了两个细节,下面重点说说第三个细节变化。

  20条出来以后,两个城市反应最为迅速。第一个是石家庄,立即对标对表,取消了全员核酸,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码,虽然步子迈的有点大,后来又收回来半步,但所传递的信号却是石破天惊,也为后续其它城市摸“石头”过河提供了拿捏尺度。

  问题是,这个决定仅仅是石家庄能作出的吗?

  第二个是广州,当天即宣布解除对次密接的隔离。最近一周更是几何数字般的新增,但上面派员进驻了吗?全国大白去支援了吗?至少目前还没看到。

  即使是广州,面对三年来最大的疫情考验,也并没有看到一丝慌乱。而是保持着既有定力,一方面保证最大限度的城市流动,一方面加快建设方舱及隔离点,共24万张床位。

  显而易见,广州正在探索“分级分类诊疗方案”的可行性,一方面持续加强定点医院建设,一方面全力推进方舱医院建设,既保证了动态流动,又做到了物理清零。

  一南一北,两个城市,两种策略,不能不说,政府里面有高人啊!

  不管他们最后做的怎么样,都应该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重。

  不能疫情过后,庆幸自己躲过了,嘲笑别人倒下了。

  最后扔下一句混账话:这都是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9:13 , Processed in 0.1094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