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12|回复: 0

路路观察:“张珊珊”事件背后,核酸检测的乱象该治治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9 22: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天,国内网络整个被“张珊珊”“张核子”们霸屏了!

  网上各种信息比较杂。

  传播最广的一个说法,就是“控雨者卖伞”——

  他们旗下的公司,开到哪里,哪里就做核酸,然后就是大范围爆发疫情,接着就是大规模检测……

  总之,核酸检测成了他们牟利的舞台,群众成了配合他们赚钱的工具。

  为了佐证这个观点,各地网友们还纷纷现身说法。

  比如,有山西网友说,“核子华曦”10月份在山西成立公司,11月山西就沦陷了。

  比如,有安徽网友说,9月份在合肥注册,10月合肥疫情就大爆发了。

  还有青海,宁夏,湖北……

  这哪是“控雨者卖伞”啊,分明就是龙王爷下界赚钱了!

  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背后的真相,让人不敢细想。

  因为截至目前为止,“核子华曦”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已经遍及全国,从南到北,很多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都已经有了这家公司的影子。

  这种情况下,“张珊珊”“张核子”们,如果真有这么大的能量,咱们的防疫大局还好得了吗?

  不过我对这个说法是存疑的。

  毕竟,要说这么多重点城市,都跟着这家公司的利益网起舞,舞台还是防疫这种头等大事,那是太小瞧咱们的政府了。

  咱们地方政府如果真的这么容易被裹挟,疫情早就大乱了,怎么可能有这几年的防疫局面?

  当然,那能说“控雨者卖伞”就是危言耸听的阴谋论吗?

  也不尽然。

  任何联想,都是有现实的影子的。

  举个例子,前几天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说“云南曲靖20万人被赋黄码”,与“此前一周当地新开了一家核酸检测公司”,存在“控雨者卖伞”式的利益关联。

  虽然这事儿马上被曲靖官方辟谣了,但疑点不少。

  比如,11月21日,曲靖给20万人赋黄码,要求5天5次核酸,没有异常才能转绿,而与之相对应的是,21日当天,曲靖新增本土确诊0例、新增无症状9例,疫情并不严重,那有什么道理要把20万人都判定为“时空伴随者”、全部变黄码呢?

  再比如,11月14日,曲靖盘古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责任公司刚刚注册成立,穿透股权后,这家公司背后有两个大股东,一个叫时春梅,担任国药集团云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一个叫巩振立,担任国药集团云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也就是说,背后大佬是两个国企高管。

  而按照规定,国企高管是不能出资成立企业的,还是这种利益高度相关的企业,所以,这家新成立的检测机构确实是有问题的。

  你看,地方政府有滥用职权的嫌疑,涉事企业有违规的嫌疑,最后让人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不是很正常么?

  此外,还有个别地方,没做核酸却能查到检测结果、随便输入“奥特曼”“白骨精”都能查到核酸报告、刚采集完的试管被群众发现当垃圾丢弃了,种种乱象,都是在透支政府和机构的信任度。

  所以,“控雨者卖伞”这种论点的传播,不是老百姓的偏激,恰恰是个别地方的做法,导致了真相缺失,让人只能往“阴谋”的方向去揣度!

  当然了,往“阴谋”的方向去揣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张珊珊”“张核子”们的表现。

  “核子华曦”的热点是怎么爆的?

  11月25日,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工作人员录入信息“失误”,误将待转运的阳性感染者,按照阴性信息上传,导致他们的健康码显示核酸检测阴性。

  说简单点,就是明明检测出来是红码的,给了绿码。

  咱们想想,如果社区没有发现问题,把这些阳性感染者给漏了,最后会发生什么?

  很可能兰州全市奋战这么久,都成了瞎忙活!

  让人不寒而栗的是,类似的错误,远不止核子华曦这一例。

  比如此前内蒙和上海,就都出过这样“错报”核酸检测结果的状况。

  更恶劣一点的,比如河北石家庄的一家检测机构,还出过20:1的混管阳性样本隐瞒不报的情况。

  再恶劣一点的,比如北京一家检测机构,被发现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也就是有一批样本,是没经过检测就伪造结果了的!

  而不管是“错报”也好,“瞒报”也好,还是“伪造结果”也好,一个检测机构的一个失误,就可能会让一个城市百万、千万人的努力前功尽弃!

  那为啥这些机构会犯这些错误呢?

  其实原因就一个字——钱!

  今年上半年,国内10家核酸检测上市公司,总营收达485.1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到162.97亿元,其中,净利润增幅最小的金域医学也达到了55.11%,增速最快的明德生物,更是达到了376.29%。

  不过明德生物还不是其中最赚钱的。

  最赚钱的达安基因,营收66.76亿,净利润达到43.13亿,利润率接近65%——茅台的利润率也不过50%。

  算利润增速就更恐怖了,九安医疗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速高达27728%,前三季度的利润增速更是达到了31919%。

  在这些公司面前,其他的上市企业是不是得哭死?上不了市的个体户是不是得一头撞死?

  于是,很多人就开始涌入检测这个细分领域了。

  2020年初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国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不足5000家,技术人员不过3.8万人,日检测能力不足500万。

  但截至今年上半年,核酸检测机构已经暴增到1.3万家,检测人员超过15万人,核酸检测能力达到每日5700万管。

  但是呢,涌入的人一多,问题就来了。

  首先,核酸检测是一个精细活儿,试剂纸质量、实验室污染、样本污染,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当,都有可能会导致假阳问题。

  那么在天量的需求面前,你的人员、检测能力能不能顶得住考验?能不能保证每个环节都按照标准来?

  有的机构做不到,于是就开始出现了各种失误;

  还有些机构,为了多揽点“业务”,也不管自己有多大能力,见单就接,但是又吃不下,于是失误更多。

  在地方主管部门的通报里,送检不及时、报告延误、实验室管理不严格、报告不准确这些问题,今年都已经频繁出现过。

  还有一类人更坏,觉得按常规流程赚钱太慢了,那怎么办呢?

  搞创新嘛!

  比如,常规的不是10人一管吗?

  那就改成30人一管,一次只吸管内1/3的液体混检。

  哎,就这么简单一“创新”,利润率一下子就从5%飙升到205%,你说高不高?

  至于检测精准度,呵呵,谁在乎!

  所以,你说这些企业是在为国为民吗?

  都是在赶时间去抢钱罢了!

  当然了,被挑出来当反例的,毕竟只是少数。

  正是因为他们出问题了,所以才能被咱们看见、被咱们记住。

  多数咱们没看到、记不住的机构,恰恰是没有出问题的。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上半年,国家卫健委曾经对所有的核酸检测机构做过质评,合格率达到99.7%。

  应该说,多数正规的核酸检测机构,是为我国防疫事业立了功的。

  这个咱们还是应该客观一些。

  另外,咱们想想,核酸检测机构的问题,是不是都在今年爆发出来了。

  为啥呢?

  因为在上半年的时候,为了应对奥密克戎的高传播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所在的设区市,包括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要在24 小时内完成划定范围的区域核酸检测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任何一个环节衔接不好,都会影响核酸检测的成效。

  于是,有一批不合格的企业,就开始现形了。

  应该说,这是一个剔出老鼠屎的过程。

  但是站在老百姓的视角上,我们是很难了解到全局的信息的。

  我们只能看到局部,看到各种触目惊心的违规,看到各种不法机构在利润驱使下的铤而走险,看到新闻里那些反反复复、刷新三观的操作。

  时间一长,动摇的就是对防疫的信心!

  而不论后面放不放开,一个客观事实是,疫情在短时间内不会结束。

  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对打赢抗疫战的信心、对防疫必要性的信心,就是决定防疫能不能继续坚持下去的关键。

  这也是当下防疫争议的根源。

  这次“张珊珊”“核子华曦”火上热搜后,民众对检测机构的对立情绪,其实就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振作民众的信心和信任。

  不能让个别地方糊弄人的通报,和少数黑心机构,搅乱了防疫的大局,把国家挽救人命的努力和全国人民三年的咬牙坚持,付之一炬。

  更不能因为信任的缺失,被别有用心者利用,让中国人在疫情面前的团结,变成社会的对立和撕裂。

  三年了,国家不惜成本、民众默默牺牲,如今已经到了见分晓的关键时刻。

  苦心熬出的局面,可不能让一群“养毒自重”的国贼给祸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02:15 , Processed in 0.1250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