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5|回复: 0

木马君:新冠三年,到了该放开的时候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6 1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新冠疫情再度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疫情,似乎有种遍地开花的趋势,我们的生活再次被搅乱了。

  前段时间,咱们国家出台了新冠疫情防控的二十条优化措施,很多人都从中看到了希望。

  有了精准防控,是不是就不会被困在家中了?

  但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在疫情急速传播中,不得不进入了静默。于是等候了三年的人,再次感到了迷茫和失落。

  有人期待全面放开,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

  我们惶惶不安,等待一个答案。

  很多瓜友留言让我写写这个话题,我翻了翻以前的文章,关于如何放开,我的想法一直没有变,今天就着一部分以前分享过的内容,再来聊两句。

  (PS:不知是谁给我的勇气,要写这个话题……)

  奥密克戎变种出现后,像海浪一样席卷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彻底“躺平”,接受这波浪潮的冲刷,只有咱们国家还在用尽洪荒之力,严防死守。

  自奥密克戎以来,全球的疫情传播都展现出,它传播之迅速,无症状感染比例之高,几乎是防不胜防。

  复杂的病毒学知识就不说了(毕竟咱也不懂),但是有一点是绝大部分人都承认的,伤害变小的奥密克戎,传染性却更强了,再加上大量无症状感染的隐蔽性,使得清零的难度变大了很多。

  如果要对这样一个病毒严防死守,社会付出的代价也会非常高。

  在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防控疫情这个两难的局面里,官方给出的答案是精准防控。

  但是政策里没有提到,精准防控的终点是什么?

  是精准地持续清零,还是容忍病毒以可控的速度有序传播?

  这几个月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疫情。以前某个城市出现了几十例阳性,会立刻登上热搜,现在再看一看,出现确诊和无症状案例的城市是一个长长的清单。

  回看自奥密克戎变种出现以来的各国疫情发展,世人都不得不承认它传播之迅速。

  如何做到精准防控?既不伤害经济,又不能彻底失控,这是给地方政府的难题,某种程度来说,这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

  很多人也许感到担忧和迷茫,不知道疫情会如何发展,我们未来的生活会怎么样?

  我回头看看过去两年多在德国亲历的新冠生活,颇有一些感触。

  如果新冠病毒是一场洪水,咱们国家的策略是筑高墙抗洪,彻底堵死水流的来路。

  而欧美国家因为自身国情和能力限制,采用了“小规模开闸泄洪”的策略。

  水流大了就控紧一点,水流小的话,闸就开大一些。最终目标是,让洪水尽量平稳地流经此地。

  在疫情初期的德国,用来判断“水流”大小的指标是每日新增。更准确来说,是过去7天的平均每十万人新增确诊。

  这个指标会被连续地统计和更新,指标高的地区就要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指标低的地区就宽松些。

  到了夏天,指标低了,大家都能出来耍耍,一到冬天,指标狂涨,就宣布开始新一轮的居家隔离。

  简单来说,新增确诊数就像是一个传感器,数值高了,泄洪的阀门就要收紧些。

  这样的抗疫策略持续了很久,一直到德尔塔变种出现后,政府和学者们开始审视,这种策略是否科学。

  因为德国大部分新增确诊都是自行在家隔离休息,然后自行康复。真正值得人关注的,是那些住进医院的重症以及死亡率。

  在抗疫期间,医院的重症病床占用率一直是最让执政者担忧的指标。因为比起新冠病毒的危害,更可怕的是医疗资源挤兑和医疗系统的崩溃。

  到了奥密克戎变种阶段,从2022年初,德国的感染人数坐了火箭一样飙升。

  以前每天有几千人感染就令人心慌,从今年开始,德国每日有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确诊。

  2022年以来德国感染人数飙升

  要知道,德国一共才八千万人口,如果放到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来看,相当于每天都有几百万人感染,这个数据非常惊人。

  然而,在新增确诊飙升的同时,德国却没有采取收紧政策,反而是进一步减少了防疫措施,逐步放开了。

  我认为,这并非是简单地缴械投降,直接躺平,做出这样的决策的依据是:

  2022年初的几个月数据显示,奥密克戎相对比较温和,绝大部分人症状轻或者无症状。

  在确诊人数飙升的同时,德国重症病床占用率却一直很平稳。因为新冠而占用的重症病床远低于2021年。

  淡蓝色是新冠占用的重症病床,灰色部分是剩余的空余病床

  2022年以来,虽然感染人数激增,

  但是和2021年比,新冠的重症病床占用率却下降了

  也就是说,虽然每天几十万人确诊,需要住院的新冠重症患者反而比以前更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看新增确诊已经没有多大意义,真正决定性的指标是重症病床占用率和死亡人数。

  当确认了医疗资源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少量重症患者后,且疫苗也达到了较高的普及率,德国政府和专家学者一合计,决定进一步取消防控措施。

  放开的代价是大部分居民都需要感染一次甚至多次新冠,直到大部分人都通过疫苗加(多次)感染获得更持久的抗体,然后与新冠病毒真正地共存。

  今年,这个全民接受奥密克戎浪潮洗礼的过程已经在德国发生了,并快要接近尾声。

  我在德国的家人,朋友,同事,邻居,很多人都感染过了。两个木马姑姑全家包括小孩都感染了新冠,然后他们都恢复了健康。

  两个木马姑姑一共四个孩子,孩子们都没有症状,木马小姑姑有轻微的发烧。倒是木马姑父症状重一些,类似于重感冒,在家休息了三四天。

  最近和在德国的老板开会,他兴奋地说:

  正常的生活终于回来了,新冠终于退出了我们的生活。没有人谈论这个,也没有人在乎这个。

  每次我俩开会,都会先聊几句新冠,这回他的语气里透着久违的轻松。

  德国正式解封已经半年多了,但是在解封初期,他们也曾有过挣扎和迷茫。

  德国自今年4月2日起解除了大部分防疫措施,那之后每日确诊人数仍然很惊人。

  那段时间,和德国的同事开会说到,工厂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因为感染新冠而自行居家,一度出现人力不足工厂无法生产的状况。

  这样的状况随着民众感染率的升高,到了下半年,情况逐步缓解,虽然每天仍然有很多人感染,但是已经比年初的海啸式传播要减缓了不少。

  2022年以来,感染人数激增,但是下半年已经缓和了不少

  到了今年12月2日,德国累计感染新冠人数为3653万,占总人口约44%,加上很多无症状没去主动检测的,很可能60%以上的德国人口,都已经得过新冠了。

  累积感染3653万,死亡15万多,累积死亡率约0.4%

  慢慢地,新冠终于退出了德国人的生活中心,那些已经得过一次的人,心态上更是淡定了很多,仿佛再也不用等另一只靴子了。

  我仍然记得,2020年4月,我们居住的拜仁州第一个宣布居家隔离,开启了一个长达六周的特别的复活节假期。从那一天开始,生活里的一切计划和活动都被新冠摆布了。

  一转眼,两年半过去了,到了现在,德国人才真正地感觉新冠终于“翻篇了”,摆脱了这片笼罩了两年半的乌云。

  大约三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雪崩之前》,那时曾按照自己的理解,画过一张德国疫情反应的抛物线。

  现在看来,他们已经到达了抛物线的底端,算是着陆了。

  最近我常常回想起在2020年初欧洲疫情初期,德国的权威病毒专家Christian Dorsten说过的话。

  Christian Dorsten

  他是SARS和新冠病毒方面全球最顶级的专家,是SARS病毒的联合发现者,是全球第一个发明新冠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人。

  欧洲刚出现疫情时,他那时在电视访谈里说,

  想要完全遏制疫情的传播,这根本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持久战,是如何大范围内和病毒共存,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拖延,拖延到疫苗问世和普及接种……

  从现在开始到德国60%-70%的人口都感染过新冠,这个过程如果发生得很快,那就是巨大的灾难,医疗系统会崩溃,无数人会死去。

  如果这个过程能够通过措施拉长到两三年甚至更长的区间,那问题就小很多,我们可以应对。

  这番话是他在2020年初说的,那时欧洲疫情才刚刚爆发,人心惶惶,毫无头绪。

  在那时,谁也无法预测未来疫情的走向,同桌的访谈嘉宾正在为了口罩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而Dorsten博士一开口,就说未来德国60%-70%的人口得感染一遍,在座的所有嘉宾都哗然变色。

  如今看来,仅仅单看德国的疫情之路,Dorsten博士在两年多前已经非常准确地预测了这个发展过程和结局。

  回顾这几年的疫情发展过程,相信很多人都得出了这个结论——这会是一场持久战。

  即使是一开始就根本没想清零的欧美国家,也磕磕绊绊地花了好几年,生活才能真的摆脱新冠。

  从初始的新冠毒株,再到德尔塔,然后是奥密克戎,很多病毒专家都认为,这会成为一个常驻病毒,正朝着和人类长期共存的方向飞速进化。

  欧美国家的人,已经经历了原始病毒和德尔塔的洗礼,多付出了一些死亡代价。我们国家熬到了更温和的奥密克戎变种,没有让十几亿人直接面对危害更大的原始病毒版本,这已经是对国内人民巨大的保护。

  对于国内盼望着放开的人来说,很多人会认为这会是一个0和1的二进制切换。

  仿佛有一天,有关部门下发个文件,新冠对我们生活的所有限制和干扰就立刻烟消云散了。

  但是,我没有那么乐观。回顾这几年世界各国走过的路,我斗胆推测,摆脱新冠绝不会是一个一夕之间的事件。

  德国八千万人口,花了两年半才让新冠这股洪水,以可控的速度流过他们的土地。在全民被新冠病毒洗礼的时候,决定能接受的感染和传播速度的,是该国的医疗设施和重症病房占有率。

  重症有可医,轻症居家等闲之。

  没有医疗资源挤兑,也没有大面积恐慌,要同时做到这两点,才能小心翼翼地趟过这条新冠河。

  我壮个狗胆,想象一下,在当下的关口,如果考虑逐步缓慢地放开,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合理有效的反馈机制和KPI。

  不要再紧盯着每日新增的绝对数值,而是要看每个地区的重症病患数量和重症病床的占有率,包括各地修建的方舱医院等医疗设施。

  轻症或无症状的人,生活应该受到最小程度的影响,重症的人要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如果相关医疗资源出现紧缺,就踩刹车,实施不同等级的收紧政策,放缓传染速度。

  如果医疗资源没有问题,那就可以让社会正常运转,继续持续观察。

  我们就像是开着一个巨型货车下陡坡,速度快了会翻车,速度太慢了,还没到终点油就耗尽了。

  此外,对比德国这样的欧洲国家,我们国家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高度的数字化和大数据的使用。

  当德国病毒传播过快时,想踩刹车只能靠制定法规,然后各州民众自觉遵守。而我们有更精细的工具,可以在小范围内收紧政策,或是只限制一小部分人的活动,这样,当某一地区传播速度过快,不得不踩刹车时,就会更高效,也波及更少的人。

  除了医疗资源和政策,还有一点很重要,老百姓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

  相比于两年前,大家谈新冠色变,现在是谈新冠生厌。

  大部分人终于不胜烦扰,咬咬牙想要和病毒来个正面对决。

  当大部分人都做好了这种心理准备,心里明白并接受逐步放开意味着什么,这就会减小病毒扩散后的社会恐慌。

  世道复杂,前路艰难,我们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1. 打疫苗!

  如果知道有一天不得不开闸泄洪,那最好先穿上救生衣。

  根据香港卫生署提供的信息,不打疫苗人群病死率是2.87%,接种疫苗两剂次人群病死率0.14%,接种3剂次人群病死率是0.03%,两者分别相差20倍和95倍。

  不要再有侥幸心理了,赶紧接种完整疫苗。如果你关心你的家人和父母长辈,就敦促他们接种疫苗。

  2. 增强体质,疫情来了也不要慌张。

  我认为,未来的某一天,病毒会逐渐渗入我们的生活,这是无可避免的结局,没什么好避而不谈的。

  在全民被病毒浪潮冲刷的时候,也是社会面临考验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淡定,不信谣,不传谣,不添乱。

  3. 要习惯于新冠政策的时时变化,不要因此迷茫。

  回头看看德国走过的路,这中间有过很多次放开——收紧——再放开——又收紧。

  这不是因为政客拍脑袋做了错误的决定,而恰恰是政策根据关键指标做出的及时反馈。

  就好像一脚油门一脚刹车,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车速,这中间会有不断的反复。各个城市和地区也会有所不同。

  未来的几年,也许没有绝对的清零或是绝对的放开躺平,而是会在这段颠簸的路上慢慢地趟过去。

  我们要面对这中间的波折和动荡,不要因此气馁和迷茫。

  从现在开始到真正摆脱新冠,也许还要不少时间。

  我们已经无法再期望“天下无毒”了,我们能设想的终极目标也许是,有一天可以摆脱新冠阴影,生活不再完全受它摆布,没有大规模隔离,没有学校停课,可以出门交友,也可以出国旅行。

  距离那一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现在总算有些曙光,看清了前路漫长,才能打起精神,更淡定地走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9:40 , Processed in 0.2970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