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21|回复: 0

谭吉坷德:云深不见《长津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 10: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2021年10月初写的一个东西,后来不见了,今天再发一次,看看能不能死灰复燃,也看看大家是否还记得当时的争论。

  70年前长津湖畔发生过什么,那支中国军队超强悍的信仰来自哪里,我们为什么要把它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面?

  电影《长津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就使它很有“标题党”的嫌疑。这部电影如果改名为《我的连长我的连》似乎更加恰如其分。

  票房就是影视资本的春药。《长津湖》成功地“蹭”了那段厚重历史的热度,挖掘出了其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此时此刻,票房已经超过38亿,进入了影史票房前七。“国庆黄金周”已经成了为这部电影量身定制的钱袋,资本才是最大的的赢家。

  随之而来的是对这部电影的争论,评价差距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好像也能够进入影史前七。

  《长津湖》给观众带来了美国式战争大片的震撼。它的声效特效,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仪式美学和商业艺术性的操作,即使和《敦刻尔克》《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美国大片相比也不遑多让。这让观众深感过瘾,大呼票钱没有白花。

  《长津湖》不但在形式上模仿和追随美国大片,在内容上也完全是在好莱坞的叙事逻辑上不遗余力地发掘“人性”。他们的努力使这支军队越来越像穿着志愿军外衣的美国大兵,使这部电影从里到外都充满着西方的文化特质。

  至于这支中国军队的精神谱系是什么,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战斗意志来自哪里,什么是他能够打败顶级强硬对手的根本力量。在充满了仪式感却没有真实感的《长津湖》中,没有人提供这个答案,当然也无法形成更加进步的思考。

  甚至主创人员已经不屑于给观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说他们已经失去了讲故事的能力。一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散文叙事般的勾引观众的情绪,然后突兀中断,留给人一种早泄的体验。

  资本影视圈钱的套路越来越清晰成熟,那就是垄断主旋律的资源,利用流量明星的阵容优势和当代电影工业手段,制造生活中无法体验的震撼,强行打造带动情绪的泪点,最后到达票房的终点。

  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进军路径,那就是由“主旋律”入手,然后以纯艺术的名义甩掉题材上面的颜色,最后成为皈依好莱坞基因,拥有票房保障的商业爽片。所有被他们吹捧成了文化输出的东西,仔细看看都是文化输入的产物。

  票房才是目的,除了票房,其他的一切都是用来消费的“耗材”。用他们的黑话指南来说就是用足够的催情,吸引到足够多的观众,卖更多的票,赚最多的钱。他们用“抗日神剧”糟蹋完那段历史之后,现在又把目光瞄准了抗美援朝的,新中国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又一次变成了影视资本的福利。

  让他们谈革命情怀和红色信仰,侮辱性太强。资本基因的羁绊,使他们永远到达不了这种高度。把好莱坞渲染的东西当成是普世价值不但是他们的初心,而且也是行为准则。有人说金刚川是屁股问题,长津湖是技术问题,其实说到底都是屁股问题,都带有被西方文化征服后的鲜明印迹。

  票房就是成功,为了票房,他们可以不顾一切。什么情节雷人、结构失调、历史失真、叙事逻辑混乱、盲目追求烟火特效、意义过于单薄等等都不是问题。资本是最敏感的,他们最了解人们的喜好在哪里。

  《长津湖》中的志愿军战士个个都是超人,手榴弹能炸出导弹的效果,面对密集火力人挨人地冲锋,而且还能够开汽车开坦克。导演没有让他们开飞机,总算是还留了一点脸面。

  这个套路已经成型,此类电影手法也越来越同质化。比如无处不在的“神剧”镜头;电影工业狂轰滥炸的“震撼”;用个人英雄主义和袍哥义气瓦解真正的军魂;完全西方视角的人海战术……

  把“主旋律”拍成商业爽片这是我们今天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资源、队伍、阵地都掌握在他们手里。让资本背叛自己的阶级去讴歌人民群众和革命军队,这是当今最大的文化悖论。

  《长津湖》的背后是国际资本,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中所有的“糟点”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让资本去诠释抗美援朝精神,讴歌和他们对立的价值观和牺牲意义,这不仅仅是“拎着猪头走错了庙门”,这是在产妇中寻找处女。

  通过好莱坞的价值观来歌颂抗美援朝,就是在别人的背影中寻找灵魂。中国电影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跪夷”,这背后的反射弧很长,长到必须要到别的领域去寻找,必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矛盾中才能找到答案。

  电影中伍千里对伍万里说,“一个蛋从外面被敲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没准是只鹰”。这句台词很适合中国的文化现状,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的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

  导演陈凯歌在谈《长津湖》时说,首先要拍出我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精神风貌和昂扬士气。陈凯歌传说是一个美国人,如果是真的,那么他口中的“我军”到底是哪支军队。不是所有长着中国人面孔的都是中国人,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崇拜者。

  抗美援朝长期成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谁是最可爱的人》也刚刚重回学生课本。诋毁抗美援朝最多的不是美国人而是中国人。今天再现那场“立国之战”的行列中,有哪些是这样的人。当“主旋律”在这些人的手中奏响,中国影视是不是就走入了佛祖口中的末法时代。

  我们今天必须直面的是,文化买办们正打着“主旋律”的旗号帮助我们占领舆论高地,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必须要由影视资本来诠释,这才是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资本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抗美援朝神剧”将会代替“抗日神剧”再一次给我们的文化蒙上耻辱。

  把《长津湖》和《上甘岭》放在一起比较成了争论中的一个突出焦点。65年前的《上甘岭》无论在宏观大局、故事情节、人物情怀和英雄形象、主题曲和主题音乐等方面都对《长津湖》呈现着突出的优势。从网络反映看,《长津湖》口碑不但低于《上甘岭》,低于《英雄儿女》,同样低于今天《功勋》中的“李延年”。事实已经清楚地表明,当导演,演员不能理解作品中的高尚,硬挤出来的东西一定会有难闻的味道。

  “主旋律”是指符合新中国意识形态,宣扬主流价值观的文艺作品。65年前的《我的祖国》至今仍然被人们深情地传唱,《英雄赞歌》还在深深地激荡着我们的灵魂。在这些高亢激昂优美的旋律中人们看清了自己的来路,对未来充满着昂扬的斗志和激情。那种撒泡尿的功夫就消退了的强制性震撼同这种主旋律相比不但毫无质量,而且苍白得令人可怜。

  《上甘岭》证明在相同电影工业的条件下,中国完全有能力拍出具有强烈震撼效果的战争大片,能够展示比西方更高级的人类情感。这里关键不是技术问题,关键还是思想和精神。有人说长津湖和上甘岭之间差了一首“我的祖国”,其实两者的真正分野在于血脉中的不同颜色。

  电影是所有文艺中“教育”能力最强的艺术方式。好莱坞是美国称霸全球,主导世界舆论和话语权的第一利器。在经济“内循环”的今天,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上,希望中国的电影能够有一点点出息,尽早摆脱拱手交旗,不模仿好莱坞就走不动路的尴尬。

  当历史和高尚不在现场,任何表演和特效都没有意义。也许我们需要经历一个宏大的社会性反思和批判,才能真正地放弃同资本合作打造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幻想,才能重新走进抗美援朝这一共和国的精神图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19:11 , Processed in 0.1407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