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856|回复: 1

占豪纵横谈:人人心中都有“假猴王” 人人可成“真悟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7 12: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游记》是一本什么书?很多人把它当成一本妖魔鬼怪的神话小说,此乃大谬矣。近日微信(微信号:zhanhao668)和战友们分享了笔者对《西游记》中真假孙悟空的一点分析,很多战友叹为观止,原来书可以这么读,原来其中有如此深意。

  其实,《西游记》之所以为四大名著,若只是一本妖魔鬼怪的神话小说,又哪里能成为四大名著?中国的小说四大名著,放在世界小说当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其他国家的小说基本难望其项背。就基于此一点,《西游记》若真只是神魔鬼怪之书,就不可能进入四大名著,也就只是和《封神演义》一个级别了。

  事实上,《西游记》之所以成为四大名著,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历史和文学地位,根本原因在于《西游记》是一本参佛悟道之书,是中国佛道融合过程中集大成的一部著作。而吴承恩,不过是假托了我们传统中的神话故事、同时从古代先贤中吸取了大量营养后,最终成就了一部《西游记》。吴承恩老先生的意思是,要用此书在世间度人,给众生悟道和修佛的法门。然而芸芸众生,却将此书付托于今天之境地,吴承恩泉下有知定会哀叹众生难度,真心难明。

  近几十年,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阶级斗争的思想严重再加上受唯物主义影响太深,故又对《西游记》进行了歪解,一些无聊书生更是认为书中大量糟粕,难脱时代云云。事实上,作此说者恰迷在时代之中而不可自拔,对《西游记》更是难得真意。

  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有时间咱就从头开始对《西游记》来一个新的解读。一直想着找机会解读老子《道德经》,但说不定就从这个点入手一点点去探索中华文化的深远与博大。

  今天偶尔看到一篇以俗世阴谋眼光解读四大名著之一,吴承恩先生《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中所谓“隐情”的文章。其中逻辑,对不明佛法的人来说往往会觉得很有趣,甚至会觉得说得有几分道理。但对懂得佛法和能看透《西游记》玄机的人来说,这种文章就是市井笑谈、厕闷之读了。

  《西游记》家喻户晓,哪怕没读过原著也看过六小龄童的电视剧,对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中国人基本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读懂吴承恩先生用意者,恐怕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了。在笔者看来,《西游记》虽无法代表佛禅思想,但其中仍不乏诠释佛禅思想闪光点的地方,其中真假美猴王即最精彩亮点之一。

  我们知道,《西游记》中有交待,孙悟空是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花果山顶一块仙石感受日月精华孕育而成。后来,他拜菩提祖师为师学会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在东海得如意金箍棒,在花果山占山为王,后被天庭招安为弼马温引发不满而自称齐天大圣,之后与天宫对垒一度被捉,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最后,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后经观音点化保唐僧西天取经。

  这一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自不必赘述。但孙悟空出得五行山后,虽有对唐僧感恩之心,也有心保唐僧西天取经,但一则对取经的真正意义一无所知,另一则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并未因唐僧而发生本质改变,所以很快师徒即生嫌隙,孙悟空负气而走。后在龙王处念及唐僧之恩返回。为控制桀骜的孙悟空,如来派观音给唐僧送去紧箍儿并教授紧箍咒以约束。紧箍咒果然使得唐僧束缚住了孙悟空的身体行为,孙悟空自此不敢再对唐僧不敬。但是,金箍儿能约束孙悟空的身,却无法约束孙悟空的心,所以在西行路上孙悟空频频打死唐僧认为罪不至死之人,最终再被唐僧赶走。

  孙悟空最后一次被唐僧赶走时是极其恼闷的。孙悟空恼的是,唐僧肉眼凡胎不知好歹,为保他自己历尽千辛万险,不但不得回报反而被驱;闷的是,自己保唐僧取经无论仙魔佛道皆为知晓,如今被唐僧赶出师门,以后怎么混?这一点在《西游记》中描述得非常清楚。西游记原文如下:

  却说孙大圣恼恼闷闷,起在空中,欲待回花果山水帘洞,恐本洞小妖见笑,笑我出乎尔反乎尔,不是个大丈夫之器;欲待要投奔天宫,又恐天宫内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岛,却又羞见那三岛诸仙;欲待要奔龙宫,又不伏气求告龙王。真个是无依无倚,苦自忖量道:“罢,罢,罢!我还去见我师父,还是正果。”

  被赶走后,孙悟空既恼又闷,去哪里都觉得很没面子,最后还是不得不拉下脸面再去求唐僧。结果,求了再求,唐僧意已决,还不断念紧箍咒,如不走都要将其“脑浆都勒出来”(唐僧语),最后孙悟空疼痛难忍不得不去。当时,孙悟空“醒悟了”,他认为“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之所以要找观音,就是要告状,即不是他不保唐僧取经,而是唐僧负了他,自己已仁至义尽,就没有再保唐僧取经的义务了,请观音去了他的紧箍儿他还自由来去,以后见到佛魔仙道也好有面子说。

  此时的孙悟空,虽已得仙体,皈为佛门,却仍未入得佛道。他既不懂得取经真谛,也仍被妄念所困、所扰。以佛禅思想论,贪、嗔、痴、慢、疑是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众生不明正道的烦恼。为更清楚孙悟空当时的心理状态,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贪、嗔、痴、慢、疑。

  所谓贪心,即对某些有形或无形的东西过度喜爱的心,有形的如金钱、权力、地位、华丽的衣服、住房、花鸟、山水、漂亮的人等等;无形的如人的淫乐、香味或某些人的温柔、气质。更直白点说,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各种感觉,我们对这种感觉产生强烈的喜爱,这就是贪心。

  所谓嗔心,是一种不够仁慈的自我意识心,譬如好强、好胜、好斗,因某种情景生怒、生怨、生报复心都是嗔心。这种嗔心会造成各种恶业从而形成业障,会伤害自己和他人。更直白点说,产生嗔心至少会包括三样东西:自我的意识,这是嗔恨的主体;对相关外在对象的分别,即所嗔恨的对象;还有就是引起嗔恨的因缘。如何去得嗔心呢?即要达到无意识界,达到无我的境界。到了无我的境界,就不再会我执,也就不会产生嗔心。

  痴心比较好明白,就是愚钝不明,譬如对某人的痴爱,对某事的不明真相、不明道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都叫痴。对真不知,即为痴。

  所谓慢心,就是傲慢自大,由自我意识对事物产生分别心,由分别心再分出高下、优劣,并最终形成自我的傲慢之心。这也是一种我执的表现。傲慢,自然就会产生我执,我执自然就难得真如。

  所谓疑心,就是对事情产生痴惑,对事物无明暗钝,不分真伪,犹豫不决,无法决断,最终迷住真心。

  孙悟空此时虽已是仙体,却仍未剪断贪、嗔、痴、慢、疑此五妄心,他时不时仍贪恋花果山的自由快活,更为唐僧斥责和误解他杀人而产生对唐僧的嗔恨,对取经的真谛更是愚痴不明,还因自己拥有火眼金睛而唐僧是肉眼凡胎产生了对唐僧的傲慢之心,他甚至对取经的意义一直保持着疑心。

  这五个妄心,一直深深地隐藏在孙悟空的内心深处,身体虽受紧箍咒控制,但内心却一直有这些妄心在暗藏作怪。当然,孙悟空也还有另一颗心,那就是他正定正念,真正保唐僧的真心,这一点他比猪八戒和沙僧都更加明了和坚定。此两颗心,在孙悟空心中从一开始就一直处于斗争状态,正定正念从未能把妄心妄念给驱逐出去,直到唐僧最后驱他离开而彻底发作。

  发作的结果是什么呢?即他的妄心妄念化成另一个孙悟空,并打倒唐僧要自己完成到西天取经之事。就是因为那个“假悟空”也是孙悟空自己,所以包括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唐僧、猪八戒、沙僧等等都无法分别真假。在分辨过程中,地藏菩萨的坐骑谛听知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地藏菩萨的坐骑谛听能够分辨呢?我们需要知道什么事谛听。何谓谛听呢?佛法云,谛听是一心听取,思维义理。谛听是一心的,一心的谛听听取了孙悟空的二心,自然就能分辨出真假孙悟空是怎么回事。但他却说不能道出真相,原因是担心一旦道出真相,使得孙悟空那个善心反而也会恼羞成怒生了嗔心并最终使得真假两个孙悟空最终变成一个“假悟空”。如此一来,那颗恶心妄念幻化的悟空反而就成了唯一的悟空,那他就要更加猖狂了,甚至最后会把地府闹个底朝天。所以,谛听说“佛法无边”,让真假孙悟空去找如来佛祖。

  真假孙悟空见到佛祖,如来自然一眼便知“假悟空”是孙悟空的妄心妄念所化,但为了避免谛听所说的让正定正念生嗔心而灭,所以就假托“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以六耳猕猴之名点出孙悟空虚妄之心之实。这一点出,让孙悟空的虚妄之心大吃一惊,故想立刻逃走未果,被如来用金钵盂罩住。孙悟空此时已知如来真意,上来将“假悟空”一棒打死。这一棒,孙悟空打死的实际上是自己的妄心妄念。孙悟空这一次内心幻化出来的真假悟空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是一次自我的修炼,最终在如来的点化下,孙悟空顿悟后打死自己的妄心妄念而留下正定正念保唐僧取经的真心。试想,如果那真是什么灵猴,孙悟空敢当着如来佛的面杀生吗?何况之前也未听说过六耳猕猴干过什么坏事,如来当年对干出逆天之事的孙悟空不也只是压在五行山下,凭什么会对一个没造过孽的灵猴下死手呢?所以,显然那并非什么灵猴,若真是灵猴恐怕如来佛就不会说什么“善哉善哉”了。更何况,如来想阻止悟空打死六耳猕猴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自孙悟空自己打死了自己的妄心,才有了一心一意保唐僧取经的真心,自己最终也才成为了斗战胜佛。孙悟空为什么叫斗战胜佛呢?我们不妨看看什么是斗战胜佛。

  斗战胜佛者,与世无争之慈悲佛陀也。何以号‘斗战圣’?只因私心难消,我执甚深,在修行途中必需不断秉持‘无我’正见,与‘我要、我想、我厌、我畏’奋斗,直至战胜一切私心偏好,不再沉迷于如意算盘,方能契入无有对立,永享太平之境界。这一说法,正契合孙悟空从一个桀骜不驯的野猴子到一个真心求佛者的过程。孙悟空之所以能成为斗战胜佛,正是因为他战胜了自己内心的妄心妄念,战胜了贪、嗔、痴、慢、疑,最终修成了正果。

  事实上,这世间几乎每个人都有妄心妄念,都有不同程度的贪、嗔、痴、慢、疑,都因这些妄心妄念而制造恶业并受其苦。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吴承恩先生就用神话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自己打死、灭了自己的私心妄念,灭了这贪、嗔、痴、慢、疑,方才能成就真佛。我们每个人只要能通过斗战胜自己,都能成为斗战胜佛,都能修得正果,这也正是大乘佛的普度众生的立意境界。

  如果有人说你能成为孙悟空吗?答案是你也能也不能!悟到空即成悟空,即成斗战胜佛!悟到空即无悟空,无斗战胜佛!是不是可以成为悟空?参!(占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1 18: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当年气功热的时候,有人从练功的角度去解释西游记的,也很有意思。这就是名著的伟大之处,你可以从各种角度去解读它,在哲学家眼里它是一部参禅悟道之书,在文学家眼里它是一部语言大宝库,在心理学家眼里它是一部弗氏精神分析理论的好教材。本质上,西游记是一部长篇寓言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5 02:53 , Processed in 0.0937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