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54|回复: 0

观雨大神经:干货来袭: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家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31 20: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主力舰队被称为“八八舰队”,所谓“八八舰队”,就是由八艘驱逐舰+八架直升机组成的编队,具体的军舰组成如下:

  1艘直升机驱逐舰担任旗舰,可装3架直升机(后来升级换代成直升机航母);

  2艘防空导弹驱逐舰,不装直升机(后来升级换代成大型宙斯盾舰);

  5艘通用驱逐舰,各装1架直升机。

  加起来刚好8舰+8架直升机。日本海上自卫队长期保持4支“八八舰队”的编制。

  “八八舰队”编成表(包括上上一轮退役的军舰):

  直升机驱逐舰

  ————————

  榛名级:

  这是日本第一代直升机驱逐舰,主要任务是反潜,因此设计了巨大的机库和双直升机起降平台,可以搭载3架直升机。

  榛名级的巨大机库,可容纳3架直升机:

  满载排水量6900吨;2台蒸汽轮机动力,航速31节。

  武备:

  2座127毫米单管炮;

  2座“密集阵”近防炮;

  1座八联装“海麻雀”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可再装填备弹24发);

  1座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可再装填备弹24发);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3架直升机。

  不过该型舰并未装备反舰导弹,干的活以反潜和担任旗舰指挥为主。反舰防空等任务都交给小弟们解决。

  同型舰2艘:

  “榛名”号:1970年开工,1973年完工服役,2009年退役。

  “比叡”号:1972年开工,1974年完工服役,2011年退役。

  白根级:

  榛名级的改进型,外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从榛名级的单烟囱改成了双烟囱。

  主要配置跟榛名级差不多,满载排水量增加到7200吨;2台蒸汽轮机动力,航速31节;

  武备:

  2座127毫米单管炮;

  2座“密集阵”近防炮;

  八联装“海麻雀”防空导弹(可再装填备弹24发);

  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可再装填备弹24发);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3架直升机。

  该型舰同样未装备反舰导弹,主要承担反潜和指挥任务。

  同型舰2艘:

  “白根”号:1977年开工,1980年完工服役,2015年退役。

  “鞍马”号:1978年开工,1981年完工服役,2017年退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军舰的命运颇为动荡。

  “白根”号曾在2007年发生过火灾,作为旗舰的指挥中心被烧毁。(事后拆了退役友舰的旧指挥中心来装上):

  “鞍马”号则在2009年发生过撞船事故,舰艏被撞烂。(事后拆了退役友舰的舰艏零件来装上):

  日向级:

  直升机驱逐舰作为旗舰只能装3架直升机,日本人嫌这个数量不够,于是他们干脆一步到位,把新一代“八八舰队”的旗舰搞成了直通甲板的直升机航母。不过为了不过分刺激其他国家,名义上还是叫“直升机驱逐舰”。

  反正就当大家是瞎子呗。

  该级舰共2艘,完工后就顶替了2艘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成为了2支“八八舰队”的旗舰。

  日向级可以搭载16架以上直升机,服役后,“八八舰队”已经名不副实,远远超过了8架直升机。

  满载排水量18000吨,航速30节。

  武备:

  16单元MK41垂直导弹发射系统;

  2座“密集阵”近防炮;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同型舰2艘:

  “日向”号:2006年开工,2007年完工服役。

  “伊势”号:2008年开工,2009年完工服役。

  出云级:

  出云级是日向级的放大版本,图上看明显大很多。满载排水量增加到27000吨,航速30节。

  不过相比于日向级,该型舰取消了16单元的垂直发射装置,更接近轻型航母。

  甲板经过改装后可以运作美制的F-35B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大约可以装12架),并且已经完成F-35B垂直短距起降试验。

  相比于不能运作F-35B的日向级,出云级距离航母又更近了一步,不再是擦边球这么简单,实际上已经可以算是正儿八经的轻型航母了。

  该级舰2艘完工后,顶替了2艘伤残的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作为另外2支“八八舰队”的新旗舰。

  武备:

  2座“密集阵”近防炮;

  2座“海拉姆”近防导弹系统;

  同型舰2艘:

  “出云”号:2012年开工,2015年完工服役。

  “加贺”号:2013年开工,2017年完工服役。

  防空导弹驱逐舰

  ——————————

  天津风级:

  日本战后第一代防空导弹驱逐舰,主要任务是舰队防空,没有直升机甲板。

  满载排水量4000吨,2台蒸汽轮机动力,航速33节。

  武备:

  2座76毫米双管炮;

  1座单臂“标准1”防空导弹发射装置;

  1座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

  同型舰1艘:

  “天津风”号:1962年开工,1965年完工服役,1995年退役。

  太刀风级:

  比天津风更大更完善的成熟产品,量产了3艘。满载排水量5200吨;2台蒸汽轮机动力,航速32节。

  武备:

  2座127毫米单管炮;

  2座“密集阵”近防炮;

  1座MK13单臂发射装置,可发射“标准1”防空导弹或者“鱼叉”反舰导弹;

  1座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同型舰3艘:

  “太刀风”号:1973年开工,1976年完工服役,2007年退役。

  “朝风”号:1976年开工,1979年完工服役,2008年退役。

  “泽风”号:1979年开工,1983年完工服役,2010年退役。

  旗风级:

  相比于太刀风级,旗风级动力改成了更轻小的燃气轮机。防空导弹发射架也从舰尾挪到舰首。且安装了额外8管反舰导弹发射架,不再跟防空导弹共架发射。

  满载排水量5900吨;燃气轮机动力,航速30节。

  原计划生产5艘,跟3艘太刀风级一起刚好8艘,能满足每队2艘防空导弹驱逐舰的编制需要。

  不过日本造到一半又看上了美国最新款的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于是变卦取消了后3艘,转而仿制美国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

  武备:

  2座127毫米单管炮;

  2座“密集阵”近防炮;

  1座MK13单臂发射装置,可发射“标准1”防空导弹;

  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架;

  1座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同型舰2艘:

  “旗风”号:1983年开工,1986年完工服役。

  “岛风”号:1985年开工,1988年完工服役。

  金刚级:

  美国在80年代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拥有4面大型相控阵雷达的“宙斯盾”舰。宙斯盾系统可以同时拦截十几个空中目标,防空能力较过去有质的飞跃。

  作为美国铁杆盟友的日本也很快跟进,那个时候的日本人资金充足,他们直接向美国购买了整套宙斯盾系统,并参照美国的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进行仿制,成品命名为“金刚”级。

  这也使得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盾舰玩家。

  “金刚”级驱逐舰在雷达、武器、发动机等设备上基本跟美国的原版战舰相同,只有一些细微区别:日本自己把舰桥加高了一层,桅杆也改成了笼架型。

  该舰满载排水量超过9000吨;4台燃气轮机动力,航速30节。

  共生产4艘,每个“八八舰队”分到一艘。

  国内有媒体以为4艘金刚级的加盟会使得“八八舰队”扩编成“九十舰队”。其实没有这回事,每服役一艘新舰,就会把一艘旧舰淘汰出“八八舰队”。总量一直维持4个8舰编队不变。

  作为亚洲第一款大型盾舰,金刚级服役的时候相当惊艳,是当之无愧的亚洲第一舰,同时也让日本“八八舰队”的防空能力得到了鸟枪换炮式的提升。

  彼时的中国海军对其望尘莫及。

  不过现在金刚级的舰龄已过30岁,开始老化落后,战力逐渐被近年服役的新型盾舰超过。但日本似乎没有替换的计划,估计要延寿用到45岁,因为现在的日本手头越来越紧了。

  武备:

  90单元MK41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

  2座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架;

  1座127毫米单管炮;

  2座“密集阵”近防炮;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同型舰4艘:

  “金刚”号:1990年开工,1993年完工服役。

  “雾岛”号:1992年开工,1995年完工服役。

  “妙高”号:1993年开工,1996年完工服役。

  “鸟海”号:1995年开工,1998年完工服役。

  爱宕级:

  如果说金刚级的仿制模板是美国伯克I型,那么爱宕级的模板就是美国伯克IIA型了。

  相比于金刚级,爱宕级增加了一个直升机库,取消装填臂后垂发单元略微增加到96个,宙斯盾SPY1主雷达也升级成较新一点的基线7.1版本。总之配置跟同时期的美国伯克IIA型驱逐舰差不多,具备一定的反导拦截能力。朝鲜试射导弹的时候该型舰经常会在前沿承担监测任务。

  排水量约9500吨。4台燃气轮机动力,航速30节。

  本来应该生产4艘才能满足4支八八舰队的需求,但是这个时候日本手头开始紧张,于是一开始只生产了2艘。

  武备:

  96单元MK41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

  2座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架;

  1座127毫米单管炮;

  2座“密集阵”近防炮;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1架舰载直升机。

  同型舰2艘:

  “爱宕”号:2004年开工,2007年完工服役。

  “足柄”号:2005年开工,2008年完工服役。

  摩耶级:

  外观跟爱宕级十分相似,只是换成了更新的宙斯盾基线9版本雷达。动力上采用了更先进的燃电燃推进。低速时候由小燃气轮机发电,电动机驱动;高速时候由电动机辅助大燃气轮机一起推进。

  满载排水量超过了一万吨,航速30节。

  该型舰共建造2艘。

  完工后,日本终于为4支八八舰队凑齐了8艘宙斯盾防空舰:4艘金刚级+2艘爱宕级+2艘摩耶级=8艘,每支八八舰队可分到2艘。

  武备:

  96单元MK41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

  1座127毫米单管炮;

  2座“密集阵”近防炮;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1架舰载直升机。

  同型舰2艘:

  “摩耶”号:2017年开工,2020年完工服役。

  “羽黑”号:2018年开工,2021年完工服役。

  通用型驱逐舰

  ————————

  对于中美海军来说,只要是驱逐舰就会安装昂贵的大型相控阵雷达(即“宙斯盾”或“中华神盾”系统)。但日本没这个实力,他们花了30年只攒出了8艘宙斯盾驱逐舰。

  除了这8艘盾舰以外,日本海自的其他驱逐舰都是没有大型相控阵雷达的“通用驱逐舰”,这类驱逐舰价格相对低廉,不过战力只和中美的护卫舰差不多,基本就是凑数的。

  初雪级:

  满载排水量4200吨,燃气轮机动力,航速30节。

  该舰什么武器都有一点,啥活都能干,是典型的日式通用驱逐舰。因为性价比很高,所以成为了日本战后生产最多的一款驱逐舰。在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一口气造了12艘。

  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服役的第二代驱逐舰052型(北约称“旅沪”级)较初雪级晚了近十年,但各方面性能均不如初雪级,且仅生产了2艘,跟12艘初雪级可谓差距巨大。

  初雪级全家福:

  武备:

  2座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架;

  1座八联装“海麻雀”防空导弹发射装置;

  1座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

  1座76毫米单管速射主炮;

  2座“密集阵”近防炮;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1架舰载直升机。

  同型舰12艘,已经全部退役:

  “初雪”号:1979年开工,1982年完工服役,已退役。

  “白雪”号:1979年开工,1983年完工服役,已退役。

  “峰雪”号:1981年开工,1984年完工服役,已退役。

  “泽雪”号:1981年开工,1984年完工服役,已退役。

  “滨雪”号:1981年开工,1983年完工服役,已退役。

  “矶雪”号:1982年开工,1985年完工服役,已退役。

  “春雪”号:1982年开工,1985年完工服役,已退役。

  “山雪”号:1983年开工,1985年完工服役,已退役。

  “松雪”号:1983年开工,1986年完工服役,已退役。

  “濑户雪”号:1984年开工,1986年完工服役,已退役。

  “朝雪”号:1983年开工,1987年完工服役,已退役。

  “岛雪”号:1984年开工,1987年完工服役,已退役。

  朝雾级:

  满载排水量4900吨,燃气轮机动力,航速30节。

  与初雪级把动力系统堆一起不同,朝雾级发动机分布于2个舱室,避免万一动力舱中弹后被“一锅端”,因而外观上的区别就是两个分开的烟囱。

  朝雾级共量产8艘,与12艘初雪级一起,共20艘,每支“八八舰队”分配到5艘。

  目前朝雾级已经退出主力“八八舰队”,在地方舰队养老,未来将会被最上级护卫舰取代。

  武备:

  2座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架;

  1座八联装“海麻雀”防空导弹发射装置;

  1座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

  1座76毫米单管速射主炮;

  2座“密集阵”近防炮;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1架舰载直升机。

  同型舰8艘:

  “朝雾”号:1985年开工,1988年完工服役。

  “山雾”号:1986年开工,1989年完工服役。

  “夕雾”号:1986年开工,1989年完工服役。

  “天雾”号:1986年开工,1989年完工服役。

  “滨雾”号:1987年开工,1990年完工服役。

  “濑户雾”号:1987年开工,1990年完工服役。

  “泽雾”号:1987年开工,1990年完工服役。

  “海雾”号:1988年开工,1991年完工服役。

  村雨级:

  满载排水量6200吨,燃气轮机动力,航速30节。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正值经济发展的巅峰期。因此在初雪级和朝雾级服役仅十年的情况下,日本又研发了全新一代的通用驱逐舰村雨级,如此发展速度让世界各国都非常震惊。

  与上一代通用驱逐舰相比,村雨级舰面相对简洁,有部分隐身减小反射面的倾斜设计。采用了垂直导弹发射装置,使得防空和反潜导弹可以无射界死角。其用途和性能与现在中国的054A护卫舰较为接近。

  原计划量产14艘,但是后5艘修改图纸升级后改为高波级。

  武备:

  16单元MK41垂直导弹发射系统用来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16单元MK48垂直导弹发射系统用来发射“海麻雀”防空导弹;

  2座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架;

  1座76毫米单管速射主炮;

  2座“密集阵”近防炮;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1架舰载直升机。

  同型舰9艘:

  “村雨”号:1993年开工,1996年完工服役。

  “春雨”号:1994年开工,1997年完工服役。

  “夕立”号:1996年开工,1999年完工服役。

  “雾雨”号:1996年开工,1999年完工服役。

  “电”号:1997年开工,2000年完工服役。

  “五月雨”号:1997年开工,2000年完工服役。

  “雷”号:1998年开工,2001年完工服役。

  “曙”号:1999年开工,2002年完工服役。

  “有明”号:1999年开工,2003年完工服役。

  高波级:

  满载排水量6300吨,燃气轮机动力,航速30节。

  高波级跟村雨级舰体几乎一样,区别在于配置:主炮换成更大口径的127毫米,并把2种垂发统一换成一种。其他地方区别不大。

  武备:

  32单元MK41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可混装防空和反潜导弹;

  2座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架;

  1座127毫米单管主炮;

  2座“密集阵”近防炮;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1架舰载直升机。

  同型舰5艘:

  “高波”号:2000年开工,2003年完工服役。

  “大波”号:2000年开工,2003年完工服役。

  “卷波”号:2001年开工,2004年完工服役。

  “涟波”号:2002年开工,2005年完工服役。

  “凉波”号:2003年开工,2006年完工服役。

  秋月级:

  满载排水量6800吨,燃气轮机动力,航速30节。

  舰体及武器跟高波级几乎一样,区别在于安装了8面固定式有源相控阵雷达,其中4面负责搜索,另外4面负责火控。这8面盾总体来说都不大,所以该舰也被称为“小盾舰”。小盾的性能远不如大盾,但是有总比没有强。

  武备:

  32单元MK41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可混装防空和反潜导弹;

  2座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架;

  1座127毫米单管主炮;

  2座“密集阵”近防炮;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1架舰载直升机。

  同型舰4艘:

  “秋月”号:2009年开工,2012年完工服役。

  “照月”号:2010年开工,2013年完工服役。

  “凉月”号:2011年开工,2014年完工服役。

  “冬月”号:2011年开工,2014年完工服役。

  朝日级:

  满载排水量6800吨,燃气轮机动力,航速30节。

  跟秋月级的区别在于,把小盾全部集中在前部舰桥头顶上,这样可以节约成本。但是缺点是容易被一锅端。

  动力上采用了更先进的燃电燃推进。低速时候由小燃气轮机发电,电动机驱动。高速时候由电动机辅助大燃气轮机一起推进。

  相比于秋月级,朝日级更侧重于提升反潜能力。

  9艘村雨级+5艘高波级+4艘秋月级+2艘朝日级,一共20艘通用驱逐舰,已经把老舰替换完毕。每支“八八舰队”分配5艘。

  武备:

  32单元MK41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可混装防空和反潜导弹;

  2座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架;

  1座127毫米单管主炮;

  2座“密集阵”近防炮;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1架舰载直升机。

  同型舰2艘:

  “朝日”号:2015年开工,2018年完工服役。

  “不知火”号:2016年开工,2019年完工服役。

  护卫舰

  ————————

  跟驱逐舰比起来,护卫舰的等级和战斗力都较为低端,所以日本主要把护卫舰划归地方队。

  地方队主要由“八八舰队”淘汰下来的老驱逐舰和护卫舰构成,编制为16艘,不过日本现在计划扩编到22艘。

  阿武隈级:

  满载排水量2900吨,燃气轮机动力,航速27节。

  低端廉价舰,没有防空导弹和直升机平台。长期在地方队服役,主要用于反潜和巡逻等低烈度任务。

  武备:

  2座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架;

  1座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

  1座76毫米单管主炮;

  1座“密集阵”近防炮;

  2座三联装324毫米轻型鱼雷发射管;

  同型舰6艘:

  “阿武隈”号:1988年开工,1989年完工服役。

  “神通”号:1988年开工,1990年完工服役。

  “大淀”号:1989年开工,1991年完工服役。

  “川内”号:1989年开工,1991年完工服役。

  “筑摩”号:1991年开工,1993年完工服役。

  “利根”号:1991年开工,1993年完工服役。

  最上级:

  标准排水量3900吨,满载排水量5500吨,柴燃联合动力,航速30节。

  日本新一代护卫舰,外观非常简洁,隐身性能良好。但是目前武器配置很低,仅安装了主炮和近防武器。连最基本的垂直导弹发射井都未安装,主要用于反潜或者海疆巡逻等任务。

  日本计划建造22艘最上级护卫舰,把地方队的16艘老弱病残全部替换掉。

  武备:

  1座127毫米单管主炮;

  1座“海拉姆”近防导弹系统;

  16单元MK41垂直导弹发射系统(暂不安装,留着空位以后有钱再装);

  2座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架(暂不安装,留着空位以后有钱再装);

  同型舰计划建造22艘:

  “最上”号:2022年完工服役。

  “熊野”号:2022年完工服役。

  “能代”号:已下水未完工。

  “三隈”号:已下水未完工。

  “失矧”号:已下水未完工。

  “阿贺野”号:已下水未完工。

  7-22号舰:在建中,未下水未命名……

  如果把中日的水面主力舰只按实力列个表,越排在上面的的越强,越往下的越弱,那么大概是这个样子:

  潜艇

  ———————

  战后日本被限制发展核潜艇,所以只能建造常规潜艇。

  常规潜艇的局限性较大,因为水下没有氧气,所以潜航的时候只能用电池。而我们都知道电池的续航能力是比较捉急的,所以用电池的时候不能开太快,不然很快会没电,这就导致常规潜艇在水下潜航的速度很慢。

  因此常规潜艇只适合在近海活动,在自己家的岸边蹲蹲坑,打打埋伏这样子。

  而日本作为一个海洋国家,海上的触角伸得非常远,这就导致日本对远洋潜艇有着迫切的需求。最终日本只能退而求其次,没有核潜艇,就造吨位超大的远洋常规潜艇。

  日本的常规潜艇不仅吨位大,而且技术也比较先进:

  日本常规潜艇更新换代速度相对较快,平均10年就出新款,一艘潜艇用20年差不多就淘汰。

  其潜艇部队过去编制只有16艘,不过已经逐渐扩编到了22艘。

  涡潮级:

  日本第一代水滴形反潜潜艇。

  水上排水量1850吨,水下排水量超过2000吨

  1968~1978年建造,同型7艘,已经全部退役。

  汐潮级:

  涡朝的后继改进型。水滴形,双壳体,五叶螺旋桨。

  水上排水量2200吨,水下排水量超过2450吨

  1976~1989年建造,同型10艘,已经全部退役。

  春潮级:

  日本第三代水滴形潜艇,吨位大幅度增加,且进行了静音设计,是真正意义上的远洋大型常规潜艇。

  水上排水量2450吨,水下排水量3200吨

  1987~1997年间建造,同型7艘,替代了涡潮级。

  现在已经全部退役。

  亲潮级:

  由于要安装更大的声纳,亲潮级不再是传统水滴形,而是下巴往下弯曲的鲸形。

  采用了大七叶低速螺旋桨,静音性能更佳。

  水上排水量2700吨,水下排水量3500吨。

  1994~2008年间建造,同型11艘,目前服役中,不过很快会陆续退役。

  苍龙级:

  日本第一款采用AIP(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技术的潜艇。传统常规潜艇因为水下没氧气,只能靠铅酸电池提供能源,续航力很短。

  而AIP潜艇携带了液氧罐,可以在水下利用斯特林发动机烧油,这就大大增加了潜艇的水下续航力。

  从第11号艇开始又改用了锂电池系统,也是世界首艘量产的锂电池潜艇。

  水上排水量2950吨,水下排水量4200吨,是现役量产的最大的远洋常规潜艇。一度去竞标澳大利亚远洋常规潜艇项目,未成功。

  2005~2021年间建造,同型12艘。现役主力。

  从苍龙级开始,日本潜艇部队开始扩编到22艘。

  大鲸级:

  不同于苍龙级后2艘半途改锂电池,大鲸级从一开始就是设计全锂电池潜艇。也是目前日本最先进的常规潜艇。

  水上排水量3000吨,水下排水量4300吨。

  大鲸级现在还在量产阶段,每新建一艘大鲸级就会替换淘汰一艘老的亲潮级。预计大鲸级将量产10艘,与12艘苍龙级一起组成22艘潜艇队编制。

  传说中的2万吨级盾舰

  ————————————

  2002年9月份有新闻指出日本防卫省计划在未来建造两艘吨位与出云级直升机航母(27000吨)接近的宙斯盾舰。该消息一度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这个吨位远超当前世界上正在服役的所有驱逐舰。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日本这个计划就会发现,他们要造的这两艘盾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驱逐舰,它的名字叫“弹道导弹防御(BMD)驱逐舰”,其实是一个拦截远程弹道导弹的武器平台。

  日本是美国导弹防御圈的第一道防线,他们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拦截从这个方向射向美国的远程弹道导弹。特别是要紧盯朝鲜。

  一般这类反导平台是建在陆地上的,主要就是雷达搭配导弹发射系统,在陆地上找个合适的地方放着就行。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在海上建立这样的平台呢?

  主要是因为征地困难。

  在陆上部署宙斯盾反导系统的计划遭到了日本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他们很清楚如果战争真的爆发,这种涉及大国底线博弈的装备会马上成为第一批炮灰。

  谁愿把这种玩意建在自己的地盘上?韩国在筹划部署萨德的时候也一样是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抗议。

  准备在韩国部署的萨德反导系统:

  最终日本防卫省只得计划把这玩意放到船上,这样大家就都没意见了。

  这两艘反导舰目前还没有开工,而且其主要设计目的也不是参加海战,技术参数未知,所以在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17:34 , Processed in 0.0938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