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600|回复: 0

姚尧:诗词日赏:2023年2月8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0 06: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孙游

  南朝齐·谢朓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谢朓的这首《王孙游》。

  这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时期成立的一个官署,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和文人诗作,而后将其整理改编、创制音乐以及演唱演奏等。这些由乐府整理改编的诗,就叫作“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后世仿照这种形式所作的诗,也称为“乐府诗”。

  魏晋以来,诗人在创作乐府诗时,经常会在古辞,即汉乐府中寻找母题。到了南北朝时期,诗人继承了这一传统,而且会将寻找母题的源头直接上溯到《楚辞》。举例来说,南朝齐的王融、南朝梁的费昶和北朝齐邢邵都写过题为《思公子》的诗,它的母题就来自于《楚辞·九歌·山鬼》中的“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那么,“母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此,我查了一些学术资料,但似乎都不能令人明白信服。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只能自己勉强理解。顾名思义,母,代表本源,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子。既然王融、费昶和邢邵所写的《思公子》诗的题目源自“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这两句诗,那么这两句诗就是《思公子》的题目之母,称作“母题”。可这种理解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两句诗本身不是“题”,“题”是《楚辞·九歌·山鬼》,那又怎么能将这两句诗叫作“母题”呢?叫作“母句”还差不多。于是,我觉得更加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称“思公子”是这两句诗的“子题”,因为“思公子”才是诗的题目。

  直到有一天,我在朱自清的《中国歌谣》一书中读到了这句话:“有许多歌谣是大同小异的。大同的地方是他们的本旨,在文学的术语上叫做‘母题’(Motif);小异的地方是随时添上的枝叶细节。”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母题不但是个外来术语,而且是个音译词,它的意译应该是“本旨”。可正因为这个音译实在是译得太好了,反而使得读者容易望文生义,混淆了其本来的意思。

  为此,我去查了《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对于“Motif”的解释,它是这样说的:“Motif:a usually recurring salient thematic element (as in the arts) ,especially : a dominant idea or central theme.

  In works of art, a motif is an important and noticeable element or feature that typically appears throughout the work. It can relate to the theme, or it can be the dominant or central idea itself. Concepts like betrayal and forgiveness can be motifs, for example, but so can particular images and sounds, such as trees or bells. ”

  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

  “母题,是指经常性的、反复出现的、显著突出的主题元素(如在文艺中),尤指主导思想或者中心主题。

  在文艺作品中,母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显著的元素或特征,通常会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它可以与主题相关,也可以是主导思想或者中心思想本身。例如,母题可以是背叛和宽恕这样的概念,也可以某些特定的图像和声音,例如树木或钟声。”

  大家应该还有印象,我们昨天在欣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引用了《楚辞·招隐士》里的两句诗,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谢朓的这首诗,题目叫作《王孙游》,它的母题就来自于《楚辞·招隐士》里的这两句诗。下面,我们来欣赏谢朓《王孙游》这首诗的正文:

  第一句“绿草蔓如丝”。蔓的本义,是一种以缠绕、攀援的方式生长的植物,引申为向外缠绕、攀援,如蔓延、蔓生。丝,与“思”是谐音。因此,这“绿草蔓如丝”的字面意思,是说绿草向外蔓延,就如同丝线一样细长;暗含之意,就是说绿草向外蔓延,就如同思念一样生长。

  第二句“杂树红英发”。英,就是花。譬如,我们有个成语叫“落英缤纷”,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意思是说落花散乱在地上。因此,这“杂树红英发”的意思,就是说各种树上都开满了红花。

  第三句“无论君不归”。在现代汉语里,“无论”经常是被当作连词来用的。譬如,无论你爱不爱我,我都爱你。又譬如,无论你作何选择,我都支持你。可是在很多古诗文中,“无论”用的是其本意。“无”就是不要,“论”就是说,“无论”就是不要说。譬如,《桃花源记》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说,桃花源中人问现在是什么世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因此,这“无论君不归”的意思就是,不要说你不会回来。可想而知,下一句就该是“就算是你回来了……”

  第四句“君归芳已歇。”这一句承接前一句,意思是说,就算是你回来了,春天也已经过去,花儿也已经停歇了。表面上看,似乎是觉得你回不回来都无所谓了,没什么差别。可表面越是这样说,实际上内心就越是盼归。

  这是一首思妇诗,写的是女子在春天的时候思念自己的丈夫。当她看到这绿草蔓延、红花竞发的景象时,心里就想,如果此时丈夫能在身边,与她一同欣赏这春天的美景,该有多好。于是,她的内心里急切地盼望丈夫能够归来。可是,理性又告诉她,丈夫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回来。而且,丈夫没有赶在这春天红花最鲜艳的时候归来,那么他日归来时红花都已经凋谢,也就没什么好欣赏的了。

  美景如此,佳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于这位思妇而言,面对如此的美景,一定会联想到自身。丈夫在外奔波,长期不能回家。是,他有他的个人事业,他有他的社会责任,我可以理解,也必须理解。支持丈夫在外打拼,了却他的后顾之忧,这也是社会赋予我的责任。可是我自己呢?我最青春的岁月,丈夫不在身边。我最美好的年华,根本没人欣赏。且不说,丈夫能不能实现理想,成就事业,就算是他功成名就归来,那时我也已经老了。我的青春,我的年华,都像落花一样付诸流水了。届时就算他还愿意欣赏,可我也没什么好欣赏的了。

  最后再说一点,“发”字在普通话里读fā,“歇”字在普通话里读xiē,都是第一声,而且不押韵。但在平水韵中,这两个字都属于入声六月韵。所以,这首《王孙游》原本是押仄声韵的,用中古音读会非常好听,只是用普通话读就没那种感觉了。

  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7 17:17 , Processed in 0.1094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