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17|回复: 0

戎评:一个困扰父母的问题:新医改到底好不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6 17: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有朋友在后台留言,问“医保改革”的事儿。

  感觉很多人意见很大,至少在武汉这边,不少退休老人都有些抵触情绪。

  为啥抵触呢?

  说白了,就是改革之后,肉眼可见每个月划到我医保账户里的钱少了一大截,相对应的,却并没能感受到改革对我有什么好处,那试问谁还会支持改革呢?

  于是,网上就有很多人带节奏,瞄准老年人群体,各种诋毁改革的弊端,甚至不少“劫贫济富”的阴谋论都开始流行起来了。

  问题是出在医保新政上吗?

  并不是,归根结底,其实是出在了信息脱节上——老百姓并不了解改革“对我有什么好处”,于是很轻易地被各种“吃亏论”给利用了。

  所以,要讲清楚医保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要消弭这个信息差,讲清楚这轮医保改革对老百姓的意义。

  首先,划到我医保账户的钱,为什么少了?

  这里先得明白这笔钱的性质。

  1998年,我国刚建立职工医保制度,当时为了鼓励个人参保,国家确定了一个“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保障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医保资金划进两个账户,其中,企业缴费部分的70%纳入统筹账户,个人缴费的部分和企业缴费的30%划入个人账户。

  退休人员虽然不缴费,但个人账户依然是由统筹基金每月按比例拨给。

  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两个资金池子:划到个人账户里钱管平时头疼脑热的“小病”,统筹基金则保障住院和门诊的“大病”。

  这次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把单位缴纳的部分,全部纳入了统筹基金,而不再分入个人账户。

  因此,以后每个月我们个人账户的钱,都会少一大截,少的就是以前企业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

  根据武汉市医保局数据,新规实施后,武汉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将年均减少1992元。

  这也是引起老百姓不满的一个主要原因。

  好,那么第二个问题,为啥要这么改呢?

  原因很简单,原先搞两个资金池子那套做法,在维持几十年后,已经过时了。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

  慢性病怎么治?

  很多都是需要去门诊治疗的,如果单纯靠个人账户那点钱,已经不足以负担大多数老人的医疗需求了。

  但是呢,现如今普通门诊的治疗,能用统筹基金报销的额度和范围又非常有限。

  等于是个人账户负担不起,统筹账户又没有纳入,慢性病人在门诊治病,已经成了社会保障的“漏洞”。

  这种情况下,就有两个选择。

  要么,把个人账户划拨比例提高,但你再怎么提,平均下来每个人也就几百上千的额度,还是不足以承担日常去门诊治疗慢性病的支出。

  要么,把统筹基金的范围扩大,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健康的人帮助生病的人、年轻的人帮助年老的人、收入相对高的人帮助收入相对低的人,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不用说也知道,肯定是选第二条路。

  但这样就会涉及到钱的问题。

  现在网上有人说,国家搞医保改革、降低个人账户划拨额度,是因为医保账户没钱了,要薅老百姓羊毛。

  这就是不看数据瞎扯了。2022年,职工医保基金收入2.06万亿元,支出1.51万亿元,当期结余0.55万亿元,至少在短期内维持运转是完全没问题的。

  然而如果要把门诊医疗保障起来,这笔钱就不够用了。

  那怎么办呢?

  主要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就是找增量,也就是提高单位和个人的缴费比例,把社会统筹的盘子涨起来,但这无疑会增加企业和年轻人的负担,并不可取。

  第二个就是盘存量,也就是调整医保基金的支付结构,把钱优先补贴给需要的人。

  而要调结构,最先要调的,就是个人账户。

  为什么呢?

  其一,1998年医保改革以来,经过20多年的积累,目前个人账户结存的规模相当可观,根据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个人账户累计结存11753.98亿元,约占总结存基金的39.85%。

  其二,这么多钱,60%以上却沉淀在年轻和健康人群的账户里,属于是“趴在账上”的钱,根本没利用起来。

  然后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医疗需求低的年轻人,有人个人账户放着大几万不动;另一方面,不少退休人员和患病群众,个人账户的钱根本不够花、在门诊自费治疗又难以负担。

  再往深一层,这又滋生了很多监管漏洞。

  比如,在“用不完”的那头,很多人会用医保卡刷米刷面甚至套现,而在“不够用”的这头,病患为了得到更高的报销额度,会想尽办法去住院。

  两头儿实际上都在造成医保资金的浪费。

  所以,调整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支出结构,其实就是为了解决个人账户“有病的不够用,没病的不能用”的问题,把钱用在刀刃上,用来救助真正需要的人。

  比如在武汉,之前在普通门诊没法报销的,政策调整之后最低可以报销50%,最高可以报销80%,退休人员支付额度可以达到4000元——这其实就是换一种方式填补了个人账户的差额。

  接下来就是第三个问题,这次的改革,对谁最有利?

  按照咱们前面的分析,毫无疑问,这轮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一定是老年人和其他病患人群。

  因为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病、大病的重点人群,个人账户钱又不多,平时自费结算的压力比年轻人重太多。

  而老年人买商业保险,保险公司又基本不会承保,所以只能由国家医保来兜底保障。

  从表面上看,每个月医保账户的钱确实少了,但少了的这笔钱,并不是挪给国家或者他人用了,而是放在全社会的统筹池子里,为长期治病、重大疾病提供持续的支持。

  或者换句话说,原先属于你医保账户的钱,现在是换了一种待遇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你“健康保障”的需求。

  对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划入个人账户的钱少了,但在普通门诊的保障却提升了,最终受益的还是普通人老百姓。

  那改革对谁不利呢?

  毫无疑问,就是那些医保缴纳比例高的“有钱人”,以及医疗需求低的年轻人和健康人群。

  所以,这轮医保改革的本质,其实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通过调整医保资金池子,让保障能力更强的健康人群、年轻人群、高收入人群,来帮助年老人群、低收入人群、生病人群,实现医疗健康层面的“共同富裕”!

  当然了,问题有没有呢?

  也有,比如以前钱在个人账户里,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但现在买药必须去定点医院和药店,对于老年人来说,变得更麻烦了。

  不过这种“麻烦”也不会一直存在。

  因为目前政策刚推出来,还在调整期,政府也在努力查缺补漏。

  比如武汉刚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主要集中在:

  如何方便划算地“买药看病”:

  就近买药看病的问题;

  买药报销的问题;

  药品价格的问题;

  买不到便宜药的问题;

  慢病患者长期处方的问题;

  “一站式”就医购药需求的问题;

  门诊慢特病费用结算的问题

  ……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所有符合条件的药店都纳入统筹结算了,那么“方便买药、买得起药,方便看病、看得起病”的改革初衷,也就离实现不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22:53 , Processed in 0.2658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