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81|回复: 0

云石:一定要警惕左派幼稚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6 20: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还真是后知后觉。这几天才发现,自己被一个大V给喷了!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底的时候,我就着时事热点,写了一篇《说句挨骂的话:塔利班禁止女性读大学,其实没啥好指责的》,从社会治理的角度,阐释了塔利班禁止女性读大学的底层逻辑。简单点说,阿富汗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坐拥近四千万人口,生产的粮食却只够两千来万人吃——也就是有一千多万人缺粮!以前阿富汗有美国援助,再加上战争期间本身也没人管这些,所以也就罢了。现在塔利班夺取了政权,就要承担社会治理、维护秩序的责任。鉴于阿富汗现有的生产力又不足以承载这么多人口,这种情况下,首要任务就是搞到粮食——而阿富汗现在一贫如洗,地理环境闭塞,又被美国封锁制裁,根本没有资源可以从外部交换,所以只能内部想办法——而最现实的办法,就是砍教育——一方面可以节省有限的社会资源(搞教育是要支付成本的),一方面又可以将大量人力从脱产化的教育中释放出来,让他们种地放牧生产粮食。而且,文章中我也说了,不光是女性,接下来随着形势恶化,男性受教育权同样会被剥夺。至于为什么首先禁止女性接受教育,这只不过是阿富汗宗教和社会文化环境下,最容易达成社会共识的选择。

  当然,教育权的被剥夺,代价是国家和个人的长远发展权受损。但问题是,发展权是建立在生存权得到基本保证前提下的——先活下来,然后才能谈发展。阿富汗现在的问题是连基本的生存权都保障不了——现在上千万人马上要因为没饭吃而饿死,社会马上要因缺粮而秩序崩溃重回战乱,哪儿还顾得上几十年后的事儿?何况阿富汗的地理禀赋和国际环境,决定了在可预见的未来,它缺乏大规模工业化的基本条件——所以本身也不需要太多的受教育人口。从这个逻辑来看,限制教育反而是现有国情下,最现实、最符合民众利益的理性选择。

  这个逻辑是很清晰的。也正因为如此,虽然这种观点乍一看上去很容易遭人骂——毕竟塔利班干的这事儿完全违背现代文明理念,极端的政治不正确。但文章出来后的反馈,还是比较好的——虽然也有部分读者不认可,但大部分人在阅读完之后,还是理解甚至认同我的解释——不光是微信公号这种只有粉丝才能阅读的平台,哪怕是今日头条这类公共分发平台,大部分非粉丝的普通读者在阅读完之后,也表示了对文章的认可。

  本来这事儿过去也就过去了——毕竟是结合时事热点写的嘛,时事过了,也没必要炒冷饭。没想到就在三月八号,一个以宣扬毛教员事迹为主打的历史大V,就着三八妇女节这个特殊节点,把俺这篇过气冷饭又揪了出来,挥舞女权大棒,说我这篇文章是三观不正,为践踏女权张目!因为这位大V熟稔红色事迹和典故,所以洋洋洒洒的罗列了一堆马克思和教员语录和事迹,以此证明妇女受教育权的神圣不容侵犯,对俺大肆批驳,说那篇是狗屁文章。
  被传播教员思想的历史大V扣上顶“狗屁”的帽子,这把俺吓的直一哆嗦。可当把他的文章看完,我不禁哑然失笑——这大V哪是啥教员粉丝啊!这分明就是一低配版王明嘛!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这哥们洋洋洒洒,罗列了一堆教员和马克思的语录,举了一堆红色政权重视教育的例子,但他始终没有,或者说不敢回答一个灵魂问题——阿富汗这一千多万人的粮食缺口怎么解决?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大家都知道,阿富汗本身生产力极端落后,国家多年战乱一贫如洗,现在还遭受美国制裁和封锁——这意味着它既没有积蓄,也没有可以从外部交换粮食的资本和条件。

  家里没余粮,外面又买不到(买不起)粮食,那除了自家生产,还能有啥办法?而阿富汗又不是美国,可以机械化大工业,这国家生产力水平就停留在中世纪——不说刀耕火种吧,但粮食生产主要还是得靠人去锄地放牧——这就是这个国家的现实。

  这种情况下,你是阿富汗执政者,你会把国库里有限的那几个钢镚儿,拿出来买课本、造桌椅、维持学校养老师,还是拿出来造锄头、买种子、买小羊羔?你是把大量的师生圈起来供他们脱产闭门读书,还是把他们放出去种地开荒放牧?

  当然,圣母肯定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但问题是学生也是要吃饭的。饭都没得吃了,这书能读的下去吗——阿富汗最现实问题就是穷到连三分之一国民的基本口粮都不知道从哪儿去找!当人命这个基本生存权都快保不住时,圣母们还扯什么教育之类的发展权,这不是本末倒置是什么?

  真要这么玩,恐怕书还没读到一半,这些人就要么饿死,要么像过去的非洲童子军一样,提着枪上街抢劫去了——反正阿富汗啥都缺,就是不缺AK-47。

  只不过圣母看不到这一点,看到了也会诡辩。右派圣母怎么诡辩我不了解。左派圣母的诡辩术,这一次我算是见识了。比如这位把俺骂的狗血淋头的历史大V,它就举了咱们党创业艰难时期也重视妇女教育的例子:
  这例子举的,引经据典,看上去还真是这么回事。但如果仔细剖析,这些例子其实都是典型是似是而非。

  为什么说似是而非?因为现实环境完全不同。

  民国时期的是不是很多人没饭吃?

  是!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没饭吃?

  通常说没饭吃,要么是经济基础出了问题,要么是上层建筑出了问题。

  那么,民国人民没饭吃,主要是哪种原因?其实答案这位大V已经在自己的文章中跟我们说了——苛捐杂税、连年混战、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军阀买办全部趴在旧社会女性的身上吸血吃肉!

  大V列了一大堆原因,除了天灾,其他都算是上层建筑出了问题。如果是这样,那红色政权当然可以去保障妇女受教育权——因为它的地盘上,这些都被铲除了嘛!铲除了这些,当时的人们不说过的有多好,但至少一般不至于饿死。基本的生存权有了保障——人有饭吃不饿死,才有条件去解决女性教育这个发展权问题。

  但阿富汗现在是这样的环境吗?当然,可能它的上层建筑也不怎么好,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经济基础——是有近4000万人口,却只能生产供两千多万人吃的口粮。这个缺口摆在这,你就是天皇老子也解决不了问题——你说阿塔这么玩政治不正确,那如果整个阿共上台,它就能给你凭空变出一千多万人的口粮?它能做的,也只能是发动城里的青年上山下乡,组织学校的学生种地放牧——可能它在组织发动方面的能力和效率要强过阿塔,但大方向不会有不同——因为除此之外,根本就没有别的路可走!

  这就是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认知!

  其实抛开生存权,单就受教育权这个发展权来说,逻辑是一样的:你说阿塔禁止女性(接下来同样会波及到绝大部分男性)接受教育是不对的,那我就想问问,为什么八十年代只有百分之几的人能读大学,而现在却有50%以上的青年人可以?不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吗?不是说教育是天赋人权吗?难道基础教育是教育,高等教育就不是教育?

  这个问题估计历史大V是回答不了的,但我可以回答:因为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匹配——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生产力,负担不了这么多人读大学的成本;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提供不了这么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换句话说,在上世纪你提供太多的高等教育机会,会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却不能给社会创造与这种开支相匹配价值。只有到了本世纪,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同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知识人才越来越多,所以咱们才能一方面大学不断扩招,一方面给耗费大量时间、金钱和心血培养出来的博士硕士学士们提供与其知识相匹配的岗位。(其实现在也慢慢不行了,不然餐饮酒店去河南财经大学招聘会上招传菜员为什么会上热搜呢)

  这个逻辑,套在阿富汗身上同样适用。阿富汗这个国家,国土绝大部分都是山地,为数不多的平原也多半是沙漠,整个国家极度缺水,同时又深居内陆,地缘环境极端闭塞。这样的地理禀赋,决定了阿富汗是不具备大规模工业化的条件的——过去不具备,现在不具备,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具备。

  这跟中国不一样,中国就算过去没有完成工业化,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海有河有大量平原的地理大国,它具备大规模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大众受教育权,尤其是妇女受教育权的推广,是跟工业化相辅相成的——因为工业化需要大量受教育的劳动力,而且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财富增加,也使得社会足以承担这个教育成本。正是在这个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大众接受教育,尤其是妇女接受教育才会被普及。在没有这个经济基础的农耕时代,读书对女人和绝大部分男人是不可能的事——社会既养不起那么多读书人,也没必要养那么多读书人。

  历史大V在他的文章中大量列举教员在推动中国女性受教育权方面的贡献——这个是事实。但承认事实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一个基本道理——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教员之所以能做出这么多贡献,不单是因为他的伟大,更是因为他生活在中国由农耕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的时代节点;同时也更是因为他所在的国家,有强大的工业化潜力。如果他出生的时间早几百年,生活在工业文明还未见端倪的传统农耕时代;如果他所在的国家,天然就没有大规模工业化的资质和禀赋,那哪怕他再伟大,再有能力和魄力,也是完成不了这项上层建筑改造的伟业的——因为经济基础不允许!

  而阿富汗,就正好处在这样一个绝望的境地——不仅现有生产力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甚至它的糟糕地理禀赋,也决定了至少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生产力水平,尚不具备大规模工业化的可能。这种情况下,非要在这片土地普及与工业化、现代化相配套的大众受教育权,尤其是女性受教育权——如果它像沙特、澳大利亚那样富裕倒也无所谓,反正消耗得起;’但阿富汗偏偏穷的一大堆人没饭吃,你这就是瞎胡闹了——还不如让他们投入劳动生产,多开发点土地,赚点保命粮实在。

  圣母——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喜欢搞政治正确,因为政治正确所包涵的,都是一些很美好的东西——这个很吸引人,甚至很感动圣母自己。但问题是,所有的美好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物质前提,需要基础条件。当前提和基础条件不具备,却要将美好的标准,强行套入不能与之相匹配的现实中,会是什么结果——“大跃进”已经给过我们答案。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这位历史大V不是真正的教员拥趸,而是当代版、低配版王明的原因。大V对红色历史和伟人语录非常熟悉,该领域知识掌握之全面详细远超云石君。而他也颇以此自得,甚至将此作为自己文章更有道理的依据:
  但大V似乎有意忽略了一个事实:至少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明对马列理论和全球共运史的熟稔程度,其实也是超过教员的——毕竟人家王明可是几度赴苏留学的大知识分子,俄语那叫一个顺溜,而且还在莫斯科系统完整的接受了整套红色意识形态教育,受苏联老大哥和共产国际双重认可。而反观教员,他没去苏联留学,也不懂俄文——自然也就没有机会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马列知识教育;甚至在国内,他的学习马列理论和革命史的时间也比较有限——他既要组织工农运动,又要到湖南农村调研,还要策划起义,带兵打仗,在苏区搞土改,建立政权,哪能像王明那样天天呆在莫斯科的学校,有丰富的俄文原版红色书籍随时查阅,有各路学者专家、甚至全球各国的红色政治家可供交流,甚至有机会聆听苏共和共产国际各位领袖的亲自教诲?

  但最后,谁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传人?谁才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是能跟马恩列斯并肩的革命导师?是教员,而不是王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王明虽然理论知识比教员更渊博,对红色历史典故比教员更熟悉(至少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但教员真正做到了唯物主义,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了在秉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灵活处理各种现实问题;而王明呢?他虽然满腹经纶,却与中国革命的实际完全脱节,与中国的国情完全脱节,只知道照着本本做事,只知道将书本上的经验、教条奉为政治正确,而完全不管这些经验教条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这样的人,岂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岂能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这就是王明不行的原因,这同样是这位历史大V引经据典一大堆,却显得空洞无物的原因——你扯再多天赋人权、说再多政治正确,你回答不了一千多万人怎么吃饭的问题,那你这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话又有个屁用?

  其实不管是大到王明,还是小到这位历史大V,他们的这些认知误区,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文科人才的一个普遍通病——就是没有逻辑思维,且不接地气。因为缺乏逻辑思维,所以他们没法理解世间各项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无法真正参悟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因为不接地气,所以他们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但真要解决实际问题时,却连个稍微靠谱点的主张都拿不出。虽然这里面有些人知识点掌握的确实很多,但他们的逻辑缺失和脱离现实,决定了他们只能是照本宣科的对知识机械复述,却无法将这些知识真正的消化吸收,将这些理论合理的运用于实际,最终,也就只能沦落为好作大言的清谈家。

  正因为如此,这位历史大V才会说出“我就不相信,我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有理有据的文章数据会比他差?”这样的可笑之言——判定文章理据的标准,什么时候成了资料的堆砌?一篇连基本逻辑都不能自洽,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东西,就因为典故、语录罗列的足够多,就能成为正确?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岂不是要给王明翻案了——毕竟他那套与教员“农村包围城市”南辕北辙的“城市中心论”,那可是有苏俄革命成功经验背书,外加苏联老大哥和共产国际双重盖章认定的!

  天天拿教员思想吊书袋,到头来却把自己活成了王明的低配翻版。现在的一些文科博主啊,真的是让人摇头无语。

  不过,我还有一点不解——俺一篇三个月前的时事类旧文,按理说早就是陈谷子烂芝麻了,这位历史大V怎么早不义愤填膺,晚不大义凛然,偏偏在三八妇女节这个节骨眼,就拍案而起了呢?

  可能是我想多了吧!

  最后,鉴于这位历史大V喜欢吊书袋引经据典(好像明末的东林党和晚清的清流也喜欢这套),虽然俺对红色典故确实没有他熟悉,但也斗胆,借用一位伟人的话,作为本文结尾: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 17:58 , Processed in 0.1091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