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0|回复: 0

姚尧:诗词日赏:2023年3月23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3 19: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李白的《山中问答》。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时年将近三十岁,隐居在今湖北安陆的白兆山桃花岩一带。

  第一句“问余何意栖碧山”,意思是说,问我为什么要栖息在碧山。碧山,既是白兆山的别名,又可以泛指碧绿青翠的山。那么,是谁在“问余”呢?在绝大多数版本中,这首诗的题目都叫作《山中问答》,但在其他一些版本中,这首诗的题目也叫作《山中答俗人》《答俗人问》《山中答俗人问》。由此可知,这个提问的人,是李白不太看得上的“俗人”。

  第二句“笑而不答心自闲”,意思是说,当俗人提出这个问题后,李白就是笑笑不回答,内心十分悠闲。试想,一个人会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才会对别人提出的问题“笑而不答心自闲”呢?为什么会“笑”?因为觉得对方提出的问题简单幼稚,与自己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为什么会“不答”,因为觉得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所以不屑于跟对方做口舌之争,而且就算回答了,对方多半也听不懂,理解不了,无法接受。为什么会“心自闲”?因为对方所有的担忧疑惑,都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事实上,自己对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三四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窅然,是指幽深、深远的样子。这里的“桃花”可能有三层涵义:一是指作为植物的桃花,二是指李白的栖息地,即白兆山的桃花岩;三是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称桃花源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我们看这首诗的题目,叫作《山中问答》,或者叫《山中答俗人问》之类。照理说,在诗中就该是有问有答。现在,诗的第一句提出了问题,即“问余何意栖碧山”,可第二句却说“笑而不答心自闲”,这岂不是与诗题相违背?因此,三四句可以视为“不答之答”。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首先,俗人问李白:“你为什么要栖息在碧山呢?”李白就笑笑,不回答这个问题,内心很悠闲的样子。这时候,俗人就会觉得很好奇,甚至可能还有点不爽,心想:“你有什么想法就直说嘛!这笑而不答的算是什么意思呢?”李白还是不正面回答,不过这次他没有只是笑,而是岔开话题,说:“你看看这个桃花,多么鲜艳;你看看这个流水,多么深远;我在这里别有一番天地,与你们世俗的人间是不一样的。”

  我想,那个提问的俗人听李白这么说后,内心多半还是不爽的。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为什么会有些人之间就是话不投机?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积累,格局视野、志向兴趣都不一样。要让一个人去理解另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就经常会遇到障碍。要让一个低层级的人去理解一个高层级的人,就更容易遇到困难。当鹤立鸡群时,鹤比较容易理解鸡,鸡却难以接受鹤。鸡群不会见贤思齐地去向鹤学习,相反地,它们会设法将鹤变成鸡,这样大家就能继续一起愉快地玩耍了。于是,鸡群就会去问鹤,你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这样有什么不对,那样有什么不好。这个时候,鹤要想去说服鸡,这是高度困难的。因为鸡不够高,没有鹤的视野格局。如果强行争辩,只会引来鸡群的集体反对、讽刺和嘲笑,以至于最终不欢而散。相较之下,“笑而不答”和“不答之答”或许才是在不得不答的情境下的最好回答。

  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4 17:27 , Processed in 0.0937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