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77|回复: 0

云石:不要用普通人的思维,去否定政治家的认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2 10: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以来,喊了几十年的“退耕还林”,被“退林还耕”所取代,现实中,也确实有相关行动,炒的最凶的,就是成都耗资341亿建成的环城生态园要毁掉变成10万亩农田。虽然这事被成都官方辟谣,但“绿地变农田”、“林地变农田”确实在很多地区发生,甚至有些地方,是把山地坡地推了建成梯田。

  因为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的180度逆转,这种操作自然引发了争议,虽然大家也明白背后保护粮食安全的道理,也明白中美交恶背景下拓展农田储备的深意。但这依然不能抵消民间的巨大质疑。

  而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第一,浪费太大——毕竟很多东西——比如公园湿地,是耗费了巨大投入才建成的,也对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有巨大作用,如此浪费,实在太过可惜;第二,退林还耕,很多山地坡地被改造成梯田——而我们都知道,梯田这种农地,机械化耕作非常麻烦,需要大量依赖人工,日常维护成本也很高,在人力成本越来越贵的今天,大量平地良田都被抛荒的今天,还去建成梯田,怎么看都是得不偿失。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大错特错。所有质疑“退林还耕”政策,以及相关现实举措的人,其实都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就是以当下的客观环境,来评估未来的发展,以普通人的思维,来评判政治家的认知!

  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环境下,相同的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

  比如退林还耕这事儿,很多觉得没有必要;就算觉得有必要的,也认为没必要搞的这么大——把现实中抛荒的农田复耕就行了,毁掉山林和城市公园,这个实在有点太夸张。

  但事实果真如此?并不是。大家之所以认为没必要,或者说是没必要这么大费周章,大约是觉得就算未来真的大环境不好,以中国现在的粮食和更低储备,以及人口老龄化、总量逐渐减少的大趋势(这二者都意味着粮食需求降低),现有资源应该也足够应付。

  这个判断,搁在当前环境下,确实是有道理的——确实我们的粮食储备非常丰富,现有的农田更低,也能够保证民众大致需要。就算未来国际形势发生些波折,以中国的实力,也不至于搞出粮食危机。

  但是,如果发生重大变化呢?比如中美全面决裂,全方位大打出手?

  一旦这种局面出现,哪怕是再乐观、再有信心的人,恐怕也不敢打包票了。

  当然,很多人觉得,中美不可能全方位开打——毕竟这意味着两败俱伤,别说咱们中国不想;就是美国人自己,看似气势汹汹,内心深处其实也不愿意走到这一步——两方面都不愿意的事,怎么干的起来?

  但实际上,这是完全可能发生的,在之前的《中美会不会爆发战争》一文中,我已经分析过,现在美国对中国的缠斗套路非常头疼。如果不打,时间站在中国这边,迟早中国会超越美国,进而推动美国全球霸权逐步瓦解;如果大打,鉴于中美在军事科技上已没有明显代差,但美国工业则全方位拉胯,所以美国最后未必能干的过中国,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就是两败俱伤——哪怕耗死中国,自己也元气丧尽,霸权解体。所以美国最希望的就是跟中国打局部战争或者代理人战争——这一方面可以扬长避短,既充分发挥美国在科技和存量军事实力方面的优势,又可以规避美国工业拉胯,无法支持对华大规模战争的不足;另一方面,只要中国陷入美国的局部战争或代理人战争陷阱,美国就可以联合西方没收中国海外资产,赖掉中国的债务填自己的窟窿,并强迫内部亲华利益集团以及全世界在中美间站队——鉴于现阶段世界格局依然是美强中弱,这种格局不会因为区区一场局部战争而改变,所以各国权衡之下,也只能选择站队美国,进而导致中国被全球孤立。

  面对美国的这种阴谋,中国的唯一应对思路,就只能是要么不打,要么大打——中国无法阻止美国拱火,但中国可以决定火拱起来以后烧到哪儿。小打的话中国工业产能优势无法发挥,海外资产化为乌有,国际上也势必沦为孤家寡人;但大打的话,鉴于美国霸权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被颠覆,各国不会轻易站队;中国也可以用巨大的工业产能优势弥补整体科技和存量军事方面的劣势。所以,中国的战争应对,是不存在小打模式的,要打就是往大了搞。

  既然中国已经做出决定,中美战争一旦爆发,只有大打这一种模式,那回过头来看今年大动干戈的退林还耕,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既然是大打,那就是资源的全方位巨大消耗。粮食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只能是越多越好;这时候光靠抛荒农田复耕就不够了,小增小补也不够,必须应垦尽垦、能垦尽垦,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土资源的农耕潜力。

  而且,真进入战争——尤其是世界大战模式(中美大打,那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资源和商品的定价逻辑,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城市封锁战中,当城中的粮食耗尽,哪怕一斤黄金,也未必换得到一袋糟糠。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中美大战。一旦世界大战开打,粮食的价值就会指数型飙升。当下这种粮食充裕的和平环境中,城市公园湿地的价值,无疑要比农田高出百倍千倍;但真到那个时候,成都周边的十万亩农田,绝对比十万亩风景优美的环城公园,对成都人民更有价值!

  而退林还耕搞出来的坡地、山地梯田,其实逻辑跟大城市周边的绿地还田是差不多的。至于大家质疑的梯田生产效率低人工耗费大,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

  梯田确实效率低,人工耗费也大。现代化耕作的难度也高。但说这话的人可能没有想过,机械化现代化农业,是需要能源支撑的——不光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要能源提供动力;甚至化肥、农药这些,也必须要石油中提炼生产。

  一旦真中美开战,石油作为战略资源,肯定是优先保障军需;甚至拖拉机厂,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也要大范围转为生产军工。这种情况下,现代化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机械和能源,肯定是会很紧张的。但农业生产的粮食同样是战略资源,不容有缺,甚至还需要扩产。那到时候怎么办?肯定有部分农田,就会使用相对传统的耕种方式——虽然这效率肯定没有现代化农业那么高,但只要规模过大,也还是能创造出不小的粮食增量。

  既然如此,那退林还耕,山地、坡底变农田,就没什么不合理的。说白了,粮食的价值和重要性,在大战环境下会指数级暴增。现在看梯田没什么价值、不划算;但到了大战时期,就会变得非常划算,甚至非常珍贵!

  至于梯田人工成本高,这更是普通人刻舟求剑的认知。中国现在有十四亿人,但现代战争又不是拼人头,国战更不是治安战;尤其是中美这种级别的人类巅峰对决,军队人数对战争潜力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低的。

  打仗不需要这么多人上战场,而一旦开战,第三产业更是会急剧萎缩——偏偏第三产业又是容纳就业的主力!

  那问题就来了,到时候多出来的这些人,怎么安置?搁在城里,不仅这帮人创造不了价值,还得白白消耗粮食(这时候的粮食可是战略资源,珍贵的很);而且由于闲的蛋疼,生活质量肯定又比战前下降很多;那他们肯定会搞事——在现实中滋事破坏,在网上挑事发泄,进而影响战争期间的内部稳定。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多出来的人去农田里种地——不仅可以自给自足不用国家供养,还可以给国家上交一部分粮食资源;而且拉倒广阔农村,人分散了不聚集,信息交流也不如城里方面,再加上大量农活消耗体力精力,聚众搞事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而且真到那时,人力成本也大大降低(几乎无成本),至于生产效率,前面已经说了,战争时期本来也没有资源供所有农田搞现代化耕作;所以退林还耕搞出的梯田,与战争期间的农业生产力本来也是相匹配的。

  战争逻辑,尤其是大战逻辑下,生产要素会重新定价。质疑退林还耕、绿地还耕的人,实际上秉持的是刻舟求剑的呆板认知。他们对生产要素乃至社会运行要素的定价,实际上是建立在当下这种和平环境下的。但实际上一旦爆发战争,尤其是爆发中美大战,所有生产要素都要被重新定价,当下看来很不划算,很不值得的东西,在战争环境下,都会变得弥足珍贵;相反很多在和平环境下很值钱的要素,在战争环境下会变得超级廉价!

  政治家意识到了战争风险,也充分了解战争逻辑下的生产要素定价变化,所以未雨绸缪推行退林还耕,以求战争爆发后,能够有充足的准备;而普通人只能看到眼下,不知未来趋势,更无法理解环境与要素定价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依然为成都环城绿地的还耕惋惜,对梯田的生产效率计较。

  当然,很多人肯定不服气的问:那如果大战没有爆发呢?那今天的这番折腾,岂不就成了浪费?

  这个问题,同样非常幼稚。大战是有可能不爆发。但大战爆不爆发,除了取决于美国自身的冒险,也取决于中国的应对——甚至二者是高度联动的。中国已经摆明了要么不打,要么大打的决心。而在挑明决心的同时,我们要想避战,也需要自己积极备战。当我们在内部大局推动退林还耕,绿地还耕,这既是真正为大战做准备,也同样是通过这种准备,对美国形成反向威慑。

  我们为大战准备的越多,为大战而进行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越充分,美国看在眼里,就会越忌惮——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决心够强,而且真打起来,中国的资源储备也越丰厚,耐受力越强。美国越忌惮,就会越谨慎。看到中国的决心和准备后,美国在推演中,就会重新评估发动战争的胜率,以及自己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评估中胜率越低,付出的代价越高,美国的拱火冲动就越小,我们才越有可能避免战争的爆发。

  这就是备战才能避战,大打才能不打的逻辑。要达到这个效果,不是光靠外交部和国防部撂狠话就可以的——美国人不是傻子,它不会只听你说了什么,它更关心你做了什么!要想避战,我们就要有实实在在的动作,在内部做出实实在在的调整。退林还耕,不惜耗费巨资,把生产要素按照战争逻辑重新配置,这就是备战的同时,达到避战的目的。如果美国依然坚持拱火,那退林还耕的这些动作,就会在战争时期发挥巨大的价值;而如果美国因此被吓住,不敢拱火,那我们虽然为此付出了百亿、千亿级的消耗和损失,但避免战争带来的总体收益,又何止万亿,十万亿?

  这就是认知差距,这就是普通人和政治家之间的鸿沟!虽然政治家有时候也会犯错,有时候也会做出一些错误决策;但大多数时候,普通人看不懂,甚至认为不合理,但官方却执意推动的事情,背后其实都是有其内在逻辑与合理性的——而这个官方的层级越高,其合理性就越强!

  退林还耕的根本逻辑,就在于此。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认知可能到不了这一层,表示不理解,这情有可原。但普通人的不理解,并不能否定其内在的巨大合理性和必要性!所以,不要用普通人的思维,去怀疑政治家的认知——尤其是十四亿人口大国的顶级政治家的认知!虽然理论上,政治家也有可能犯下普通人都不会犯的错;但现实中,这种谬误的概率,微乎其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 17:55 , Processed in 0.2188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