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13|回复: 0

虚声:毛泽东与林彪粟裕的另一个维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4 23: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写的那个文字,感觉还差一点。毛泽东晚年的时候,很多事已经没有时间解决了。然而在他的壮年时代,很多更难的事情解决得很好,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年轻时代有一帮能力超强的英豪伴随其左右,到晚年时,当年的英豪要么离开,要么老去。

  毛泽东壮年时代带领的英豪中,林彪和粟裕都是难得一见的天才,是那种只有跟随毛泽东才能能量最大化的军人。先参考两篇文章:

  谈谈名将中的粟裕

  林彪的世界

  为什么只有毛泽东才能驾驭林彪和粟裕?

  这里的驾驭有两层内涵:

  一,让他们服气;

  二,让他们才华最大化。

  谈论这个话题之前,要先明白林彪和粟裕在战争史上所处的地位。

  我之前在文章里探讨过,名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那种稳健型,即以正为基,以奇为辅,稳稳当当地赢得一系列决定性战争的胜利,如韩信、卫青、李靖、徐达、林彪这种;另一种是以奇为基,以正为辅,总是能以看似不可思议的方式获得胜利,如孙膑、霍去病、粟裕等。

  从军事层面上看,像林彪、粟裕这种名将,并不是普普通通的将军,而是历史上最顶级的那一档,属于天花板级别。这种级别名将的才华,一般领导发现不了。

  林彪是黄埔军校优等生,蒋介石原本有机会第一时间发现并培养他。蒋介石本人比较推崇曾国藩,并学习曾国藩的“相人”之术,且挖掘了陈诚、胡宗南等人。

  蒋介石北伐之前,曾经发现过林彪的与众不同;但是很遗憾,他没能看出林彪的真正才华。后来林彪在战场上大放光彩时,蒋介石还想拉拢,已经晚了。

  南昌起义那会儿,林彪和粟裕只能算是基层军官。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和贺龙也没有发现林彪或粟裕的才华。当然,这并不是说周恩来和贺龙眼光有问题,而是南昌起义原本就匆忙,而且很快就失败了,他们没有机会去挖掘林彪粟裕那样的天才。

  南昌起义失败之后,林彪和粟裕跟随朱德去井冈山,途中辗转腾挪好几个月。林彪和粟裕都进入了朱德的视野,然而也没有让他们发挥出足够的能量。

  到井冈山之后,毛泽东第一次见到林彪,就发现这个年轻人与众不同,随后便利用一切机会提拔重用。林彪很快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长等关键角色,并在短时间内成长为“红军之鹰”。

  历史有时候很神奇。韩信遇到刘邦之前,百事不顺,到处碰壁;遇到刘邦之后,便一飞冲天。林彪也是一样,遇到毛泽东之后,便开启了传奇之旅。如果林彪遇不到毛泽东,那么他大概率不会比黄埔军校的其他优等生更出色。

  毛泽东本人也并非军人出身,而是书生上阵。我之前文章解释过,毛泽东是顶级军事家,但并非从军事领域起家,实际上是从哲学领域而成为军事家。换句话说,他是通过读书和社会实践,弄通了历史规律和现实趋势的基本原则之后,打通了军事和政治的任督二脉,从而蜕变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然后非常明确地知道要寻找什么样的人去执行他的思想。

  见到林彪之后,毛泽东很容易发现了林彪的特征——专注,为军事战争而生的专注。

  从普通人角度看,林彪沉默寡言,不善于社交,并不是很好的交友人选。但是在毛泽东看来,这些反而是天才的特点。

  林彪喜欢思考,那好,给他创造便于思考的环境。

  林彪不喜欢无聊的人际关系,没问题,给他配比能协调人际关系的搭档。所以林彪的历任政委,都是毛泽东的心腹。

  不仅给人给资源,毛泽东还能从战略层面点拨林彪。比方说辽沈战役之前,毛泽东早早就定下先打锦州这样一个基调。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那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极高的决断水平。如果没有毛泽东拍板,辽沈战役肯定是另一个样子。

  毛泽东对林彪,犹如老父亲对最器重的儿子一样,可谓呕心沥血地培养,不惜一切给资源。即便林彪偶尔闹别扭,毛泽东也不在意。当然林彪本人也是绝对的天才,经常打出非同一般的战绩,给了毛泽东与众不同的回报。

  从个人层面,毛泽东和林彪类似于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相互成全。

  从宏观层面来说,毛泽东和林彪取得的成绩,改变了组织和中国的命运走向。

  除了毛泽东,还有谁能给林彪如此巨大的支持?几乎没有。因为在战略眼光层面,毛泽东是历史巨人级别。只有他,才能给林彪那种战略指引。

  至于粟裕,在井冈山时代和毛泽东关系并不是很近。由于红军长征的原因,粟裕和中央分开了,自然和毛泽东也分开了。

  但当解放战争开启,尤其是苏中战役之后,粟裕很快成为毛泽东的另一匹千里马。因为毛泽东从粟裕身上看到了和林彪一样的特征。

  本质上来说,林彪和粟裕是同一种人。从外形上看,他们都不是那种气场很强的统帅,说话轻声细语、慢条斯理,而且都有旧伤在身。他们的兴趣都是喜欢看地图,区别只是林彪看地图时还喜欢吃点炒黄豆。他们看地图时,犹如艺术家在创造。只不过他们的艺术是用枪炮、战士和物资为元素,编制出一幅又一幅的战争艺术品。

  当然就战争风格来说,林彪和粟裕还有所区别。相对来说,林彪因为长期担负包围中央的责任,战争风格更稳一些。粟裕离开中央之后,生存环境更为恶劣,战场上必须经常出奇制胜,指挥风格更为诡异。

  毛泽东用支持林彪的方式支持粟裕。比方说孟良崮战役,毛泽东和粟裕可谓心有灵犀。比方说淮海战役,其实是两人在反复探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战略方案。如果领导不是毛泽东,粟裕的淮海战役计划很难执行。因为当时从常规角度看,发动淮海战役还是较为激进的。只有毛泽东从战略层面明白淮海战役的作用,才下得了决断。

  建国之后,林彪和粟裕也离开了战场,并遭遇了一系列波折。他们和毛泽东的关系,也经历了潮起潮落的起伏。然而毛泽东身边没有再出现新的林彪与新的粟裕,去解决新时代的问题。

  上面说过,毛泽东是历史巨人。他蜕变为军事家时,并不是因为长期的军事实践,而是因为哲学认知和社会实践而成为军事家。同样他蜕变为政治家时,也不是因为长期的政治实践,而是因为哲学认知和社会实践。军事家和政治家的身份,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必备角色,更像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

  简而言之,毛泽东青壮年时代的意气风发,是因为他那时的思想可以找到林彪、粟裕那样的执行者(时来天地皆同心)。到了晚年,他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却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者。所以他很孤独。

  林彪离世之后,毛泽东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便是这种孤独的直观反映。因为他明白,他晚年做的那件事,在有生之年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者了。所以那种孤独,变成了一种思想家的孤独。

  众所周知,思想家都是孤独的。毛泽东并不是纯粹的思想家,而是追求知行合一的大家,一辈子都在搞社会实践。当他晚年的思想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者时,那种孤独比纯粹的思想家更甚。

  关于林彪的故事,在《不被理解的毛泽东》系列中有系统描述,前后几十万字,分成上中下三卷。

  上卷描述林彪的军事才能

  中卷描述林彪后期的选择

  下卷描述了林彪最终的谜团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不被理解系列。

  这里再声明下,网络上那些内容已经被和谐了。我手里有修改完整的电子版,全部六卷,共一百多万字。我和一些朋友,前后用了很多年才将其做到阶段性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 22:37 , Processed in 0.0781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