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22|回复: 0

环球科学:全球连续12个月气温突破1.5℃升温阈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9 22: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气候变化 ·

  全球连续12个月气温超工业化前1.5℃

  据《卫报》(the Guardian)报道,近日,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的数据显示,全球气温已连续12个月超过工业化前平均气温1.5℃。其中,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期间,全球平均气温创下历史新高,较工业化前高1.64℃,2024年6月也成为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

  C3S利用来自卫星、船舶、飞机和气象站的数十亿次测量数据监测气候指标。C3S中心主任Carlo Buontempo表示,这一结果并非统计异常,而是表明气候发生了“巨大且持续的变化”。尽管仅此一年超过阈值,还未突破国际社会将全球十年平均升温控制在1.5℃以下的长期目标,但持续高温可能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气候风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家警告,升温1.5℃将对多种生态系统带来严重打击,为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巨大危机。(the Guardian)

  · 公共卫生 ·

  牛H5N1流感病毒的感染和传播

  H5N1禽流感病毒样颗粒的彩色透射电子显微图(图片来源:CDC&NIAID)

  2024年春季在美国奶牛场发现的牛流感,是首次报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在牛群中的暴发。之后又有报道称在不同畜群中发现了病毒传播,并在其他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中发现了感染迹象,提示公共卫生风险上升。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揭示了H5N1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中的感染和传播特征,发现该病毒能通过感染了牛流感的奶牛的奶传给小鼠,并通过鼻内暴露传播给小鼠和雪貂,而且能进入受感染动物的乳腺。

  研究人员从美国新墨西哥州一头受感染奶牛的奶中分离出H5N1病毒,测试了该病毒如何复制并在小鼠和雪貂(用于研究哺乳动物流感的两种常见动物模型)中致病。结果显示,该病毒可能经口腔或呼吸道感染并诱发严重疾病,进而导致病毒传播至非呼吸道组织,包括眼睛、乳腺或肌肉组织。而且,H5N1病毒可以与两种受体结合,包括禽源受体和人源受体。此外,他们测试了这种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能力(空气传播是引发人类感染的常见形式):他们将感染H5N1病毒的雪貂放在未感染的雪貂附近,但不让它们出现身体接触。结果发现,未感染的雪貂并没有生病,且有1只产生了针对H5N1病毒的抗体,这表明该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空气传播性,但程度不高。这意味着,这些发现代表了H5N1病毒在小鼠和雪貂中的行为,但目前还不能证明对人类的感染能力。(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 基因编辑 ·

  科技部公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

  据《科技日报》报道,7月8日,科技部官网公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意在规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行为,促进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健康发展。针对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指引》提到了目的合理、保护研究参与者、具备相应研究资质及条件、符合知情同意等一般要求,也明确了在开展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等不同阶段应特别关注的剩余样本处理、体细胞基因组编辑策略的使用条件等特殊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对生殖细胞、受精卵或人胚进行基因组编辑研究时,严禁将编辑后的生殖细胞、受精卵或人胚用于妊娠及生育。“目前进行任何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临床研究是不负责任和不被允许的。”《指引》强调,只有在对获益与风险以及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充分理解和权衡,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得以解决,已获得广泛的社会共识,经严格审慎评估并在严格监管下,才可考虑开展临床研究。(《科技日报》)

  · 医学 ·

  自闭症谱系障碍与儿童肠道微生物变化有关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组的特异性细菌和非细菌成分以及它们的功能或影响了男童和女童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研究人员从中国5个队列中选取了1627名年龄在1到13岁之间的儿童,并对他们的粪便样本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然后共同分析了这些样本与关于饮食、用药和共病等额外因素的数据。在控制这些混杂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有14种古菌、51种细菌、7种真菌、18种病毒、27种微生物基因和12个代谢通路在ASD儿童中发生了改变。利用机器学习技术,研究人员根据31种微生物和功能建立了一个模型,以此推断被试是否是ASD患者。重要的是,该模型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这31种标志物在多个队列中也具有复现性,因而可能具有临床诊断潜力。此外,这些发现或许还能推动今后对肠道菌群与ASD的假说驱动的机制研究。

  · 医学 ·

  “天使综合征”迎来潜在疗法

  天使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由母系UBE3A基因突变引起,表现为发育迟缓、肌肉控制不良、语言受限、癫痫及智力障碍等症状,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近日,在一篇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小分子化合物,能够“激活”大脑中休眠的父系UBE3A基因拷贝,从而恢复蛋白质和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提供一种潜在的安全、非侵入性治疗方法。

  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的药物托泊替康(topotecan)进行动物模型实验,但效果不理想。为寻找能有效激活神经元中父系UBE3A的小分子,研究人员筛选了来自辉瑞公司的超过2800种小分子化合物,并利用转基因技术使小鼠神经细胞在父系UBE3A开启时发出荧光。经过72小时的处理后,他们发现了一种名为(S)-PHA533533的化合物(原本用于抗肿瘤治疗)显著激活了父系UBE3A基因。不仅如此,(S)-PHA533533在发育中的大脑中显示出优异的生物可利用性,即能轻易到达病灶并保持活性。这些特性为天使综合征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研究团队还需确定该药物在细胞内的精确作用靶点,并进一步优化药物的化学性质,以期未来用于临床试验,并确保其安全有效。(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Health Care)

  撰写:魏书豪、马一瑗、王怡博、二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6 21:04 , Processed in 0.0781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