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97|回复: 0

智先生:中产们可能真熬不住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6 02: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月初发生了一件事,某金融大企员工被传因为降薪问题跳楼自杀,事件随之引起了热议。

  官方辟谣很快来了,该员工并非跳楼,自杀也是因为个人原因,而不是网传的「降薪优化」。

  事件真相以官方公布为准。

  不过有个事实是,近两年多以来,中产们的日子确实过得不怎么好。

  综合各方面数据,金融业、房地产和IT行业,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大幅降薪潮。

  拿金融行业来说,2023年,主要的二十几家券商里,超过一半下调了员工薪酬标准,从高管到文员都无法幸免,最高的降了7、8成,人均降薪幅度接近40%。

  之所以降薪,是因为金融行业不景气。

  资深韭菜要么深深套牢,要么含恨割肉离场,剩下的人则在旁边观望,迟疑着不敢进场,券商们的收益自然好不了。

  尽管被调整过后的薪资水平,仍然是普通人羡慕的层次,但对于习惯年薪百万的中产精英们来说,日子就有点难熬了。

  于是向来锦衣玉食的中产家庭,正慢慢走向困顿——

  有的从动辄周游列国、踏遍世界名胜古迹,变成热衷于周边地区city walk,甚至月薪两万也不舍得住快捷酒店;

  两三万购置回来的钢琴,纷纷挂二手交易平台,骨折式转让,砍无止境的拼多多,则成为对抗高昂日常支出的神器;

  有的家庭过去从不煮饭,人均100的餐厅只是低消,当看到每个月的伙食占比,竟然超过全国农村恩格尔系数后,在心里衡量了下未来的家庭收入,默默把吃灰已久的德国厨具捡起来,并研究什么时间段去买菜最划算。

  从这时起,中产阶级由浪漫小资,变成了焦虑不安的代名词。

  我国中产概念的兴起,大约在十年前开始,这是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产物。

  其实对于中产的准入门槛,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世界银行的标准线最低,每天收入达到85美元以上,月收入折合人民币17000元左右,就可以被称为中产。

  如果是欧美门槛线,就去到月收入5000美元,另外要有房产和汽车。

  在我国的话,根据《2021年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显示,总资产达到300万人民币,就是中产家庭了,当年国内有3320万户家庭可以达到这个标准。

  一部分网友觉得达到中产阶级的人还是太多,产生不了优越感,所以自发建楼,建立了更加细致,或者说更严格的标准。

  他们认为家庭存款起码达到100万元,月收入3到5万元,有车有房,才够得上中产,如果房子是全款买下的,就更好了。

  这样的话,中产起步价就来到了500万。

  还不算完,一线城市的精英群体,想拉开与三四线中产的差距,因此抛下一句话,别说500万,就算是3000万,也只是刚好摸到上海中产阶级的准入门槛。

  原因是,上海的中产们谁没有一两套房子,光房屋价值就八位数了,而在月收入这块,一线城市的标准是不得低于6万,不然养不起房子。

  看得出来,这场围绕中产阶级的凡尔赛,主要争议点在房价上,多一个零和少一个零差别还是很大的。

  在2022年以前,关于中产评级的讨论非常热烈,一片纷纷攘攘,只是从这两三年开始,风向慢慢转变了。

  现在大家议论更多的是,中产们还熬得住吗?

  无论你是哪一类中产,是各种二代、人生做题家、大厂高管、金融操盘手还是房地产精英,在经济规律的降维打击下,都得挨一刀。

  这种时候,降薪算得上不幸中之万幸了,被裁员那才是真正的噩耗,于是就有了中产们在各平台的哀嚎,直言日子没法过了。

  其实很多人不解,哪怕是失业,中产们凭借已有的房产,和银行7位数的存款,底气仍然比很多人要充足,干嘛要哭天抢地,民间疾苦还真轮不到他们。

  难道由奢入俭真就那么难吗?

  确实,有一部分人叫苦,是因为承受不住收入断崖下跌带来的大起大落。

  卷入员工自杀传闻的金融大企,曾经在2022年,就因员工炫富事件上过一次热搜。

  该员工的妻子在网上晒出月入8万多的收入证明,并配上文字「93年老公的收入,所以算是婚后财产么?」

  先不说这种言论引起的民愤有多大,就说这类过惯高消费生活的人群,一时间的确很难接受段位降级带来的心理落差。

  这也是很多中产突然降级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面子挂不住。

  另一类哭穷的人群,倒不算无病呻吟,确实有难言之隐。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让中产们欲罢不能的「作死三件套」:房贷千万以上,老婆全职在家,娃念国际学校。

  除了生活支出,每月消费大头就属房贷和家庭教育了,还没算上时不时的国外旅游和奢侈品消费。

  在工作稳定,收入还能有5%的年均增幅时,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可当降薪和裁员危机来袭,高昂的三大件支出就很要命了,当现金流减半、甚至断流后,中产们就必须作出唯一抉择,是时候断臂求存,换回普通人的消费模式了。

  这就有了前面提到的消费段位降级。

  除此以外,为了解决房贷和私立教育两座大山,就算市场行情再怎么不好,中产们也只能含泪把高价房亏本卖出,换成便宜不少,但地段不好的房产。

  另外放弃天价鸡娃教育,由私立学校转为公立学校,并取消高尔夫、钢琴、马术课这类课外活动。

  中产们的降级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在跳出房贷和鸡娃陷阱后,发现世界变得海阔天空,因为他们脱离了精英心态的桎梏。

  虽然高端生活风光不在,但小康线以上的生活水平,足以让大部分人羡慕。

  另一类就悲催得多,他们发现在卖房、卖车,消耗掉所有存款后,也依然填不了巨大的债务窟窿。

  这类人群就是「钱生钱」陷阱的最大受害者。

  由于对收入预期过分乐观,很多人不满足只有7位数的资产水平,所以把目光瞄向炒豪宅、股票、基金等赚快钱的「捷径」上。

  入场资金不够没关系,把不动产押上,使劲上杠杆就行了,等时机一到果断卖出,资产就能增加数倍。

  可是这几年,投资的红利风口再也没有出现,反而用来维持利息的工作没了。

  就这样,与资本博弈,想胜天半子的中产们不仅血本无归,积蓄一分不剩,还把社会等级搞成了负翁级别。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能做的,或是彻底躺平摆烂,或是加入外卖、快递、网约车等铁人三项大军,与普通人在多劳多得赛道上,卷个热火朝天。

  无奈的现实是,虽然中产们舍弃了面子,降级求生存,可下沉的人多了,行业也慢慢饱和起来。

  这时竞争不一定出奇迹,反而会拉低平均薪酬,自然出现一边内卷白热化,一边薪资惯性下跌的情况。

  最后一个群体有点悲凉。

  一部分人早些年以透支健康为代价,辛苦打拼,好不容易熬上企业高管,结果还没来得及享受努力成果,一场大病袭来,顿时一朝回到解放前。

  击倒他们的不是企业的降薪裁员,而是健康资本的流逝。

  中产们的遭遇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阶层相当不稳定,而且抗风险能力很差。

  中产阶级的上限看似很高,仿佛只要再努努力,就能挤进富人阶层,可一个失业潮或重大疾病就能让其瞬间垮塌。

  最糟糕的是,这种断崖式暴跌是没有下限的,就如无底洞一般。

  关键一点,中产们虽然在上升期收入水平提升得很快,可随之暴增的胃口却是个巨大隐患。

  缺乏忧患意识,挣多少,花多少,是大部分中产的通病,从这个圈子流行的一句话就可见一斑,「钱不是省下来的,而是挣回来的」。

  很多中产没活明白,不知道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时代的红利,他们以为年少就能取得多金的成就,全凭个人天赋和实力。

  因此等红利期一过,就会发生中产大面积返贫的现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产们,都愿意当随波逐流的弃子,前提是他们足够聪明,早在跃迁圈层开始,就意识到里面的隐患所在。

  他们知道,由于自身不掌握生产资料,哪怕工资再高,与牛马的区别不过是前面加上「高级」的前缀而已。

  想成为富人,可遇不可求,但绝对不是把心一横,盲目闯进创业大军就能实现的,这跟当炮灰没啥区别。

  那当务之急就是积谷防饥。

  在消费模式上,以往怎么做,收入上来以后照样不变;对高价房不置可否,有房住就行;奢侈品消费几乎为零,出行消费也紧紧围绕高性价比进行。

  至于孩子教育方面,他们看得很淡,会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好的教育条件没错,但是支出会有一个度,不会打肿脸充胖子,跟风天价鸡娃的潮流。

  另外对于不确定的收入预期,他们会以保守、谨慎的姿态进行投资,例如适当加大投入保险投入,给健康加个保障;理财最多限于国债和银行低风险理财产品;剩余资产哪里风险低,且利润合理就存哪里。

  这类中产最神奇的一点,就是他们不把自己当成精英阶层,而是时来运转,吃到了甜头的普通人。

  这样一来,不说大富大贵,最起码拥有比普通人少奋斗十年、二十年的资本,往后日子只要善于经营,不会差到哪里去。

  对于中产和奔中产群体来说,这种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别把自己当成中产就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23:37 , Processed in 0.1876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