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04|回复: 0

环球科学:首次!我国科学家在月壤中发现分子水;全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6 02: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月球探索 ·

  我国科学家在月壤中首次发现分子水

  ULM-1单晶照片(图片来源:原论文)

  月球上是否存在水,对于月球演化研究和资源开发至关重要。此前对阿波罗样品的研究并没有找到任何含水矿物,随后的月球原位探测结果,发现了部分水分子存在的迹象,但没有水分子存在的确凿证据。我国嫦娥5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属于最年轻的玄武岩(~20亿年),是迄今为止纬度最高的月球样品,为月球水的研究提供了新机遇。

  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消息,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中,发现了月球上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这标志着科学家首次在月壤中发现了分子水,揭示了水分子和铵在月球上的真实存在形式。研究基于单晶衍射和化学分析发现,这些月球水和铵以一种成分为(NH?,K,Cs,Rb)MgCl?·6H?O的水合矿物形式出现。该矿物分子式中含有多达六个结晶水,水分子在样品中的质量比高达41%。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上均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源于水分子和铵的特征振动峰。ULM-1的晶体结构和组成与地球上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稀有火山口矿物相似。地球上,该矿物是由热玄武岩与富含水和氨的火山气体相互作用形成。这为月球上的水和氨的来源提供了新线索。

  这种水合矿物的发现揭示了月球上水分子可能存在的一种形式——水合盐。与易挥发的水冰不同,这种水合物在月球高纬度地区(嫦娥5号采样点)非常稳定。这意味着,即使在广阔的月球阳光照射区,也可能存在这种稳定的水合盐。这为未来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公众号“中科院之声”)

  · 医学 ·

  全球第7位HIV潜在治愈者出现,停药6年尚未检测到艾滋病毒

  近日,德国柏林夏里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宣布,一名成年男性艾滋病患者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已停止抗病毒治疗且体内已检测不到艾滋病毒(HIV)近 6 年,被认为是全球第 7 位艾滋病潜在治愈患者。

  这名被称为“下一个柏林患者”的男性 2009 年被确诊患有艾滋病,之后又患上急性髓系白血病。2015 年,临床团队决定为该患者实施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治疗癌症,并开始寻找携带 CCR5-delta32 纯合突变(即对 HIV 免疫)的供体。由于这类基因型非常罕见,患者最终接受了携带一个突变拷贝和一个正常拷贝的杂合子供体干细胞(患者本身带有 CCR5-delta32 杂合子突变)。意外的是,此次干细胞移植不但治疗了患者的癌症,似乎还治愈了他的 HIV 感染。患者自 2018 年起停止了抗病毒治疗,此后的 6 年内,其血液和其他组织均未检测出 HIV。研究者推测,移植过程中的预处理消除了所有感染的白细胞,并用无病毒的细胞取而代之。从那时起,突变的受体阻止了病毒的反弹。由于此前的 6 个已知的艾滋病治愈患者中有 5 名均接受的是 CCR5-delta32 纯合突变供体细胞,这项最新病例说明,扩大这类艾滋患者所能够接受的干细胞供体来源也许是可行的,艾滋病缓解或许不必通过消除全部 CCR5 拷贝便可达成。研究者将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 25 届国际艾滋病会议中报告该病例的具体情况。(NBC news,药明康德)

  · 人工智能 ·

  Meta发布Llama 3.1开源模型,性能比肩领先闭源大模型

  今日凌晨,Meta发布了Llama 3.1开源大语言模型,此次发布的Llama 3.1共有8B、70B和405B三个参数版本,最大上下文提升到了 128K,支持多语言,代码生成性能优秀,具有复杂的推理能力。

  Meta表示,4050亿参数的Llama 3.1-405B在常识、可引导性、数学、工具使用和多语言翻译等一系列任务中,可与GPT-4、GPT-4o、Claude 3.5 Sonnet等领先的闭源模型相媲美。此外,8B与70B参数的Llama 3.1模型与其他参数量相似的闭源和开源模型相比,也同样具有竞争力。据介绍,Llama 3.1提供开放的模型权重和代码,许可证允许用户进行微调,将模型蒸馏到其他形式,并支持在任何地方部署,同时也提供Llama Stack API,便于集成使用,支持协调多个组件,包括调用外部工具。(公众号“APPSO”)

  · 数学 ·

  几何朗兰兹纲领获得证明

  1967年,加拿大数学家罗伯特·朗兰兹(Robert Langlands)在给美国数学家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组意义深远的猜想。这些猜想指出数论、代数几何和群表示论这三个相对独立发展起来的数学分支,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这些猜想现在被称为朗兰兹互反猜想,而后演变成朗兰兹纲领,被称为数学界的“大统一理论”。其中,几何朗兰兹纲领是由数论中的朗兰兹纲领陈述在代数曲线的函数域上而得到的一系列猜想与结论,可以为数学、物理领域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新思路和工具,比如量子场论和弦理论研究。据Quanta magazine消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与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经过近30年的努力,证明了几何朗兰兹纲领。

  他们合作发表了5篇论文,共计800多页。据公众号“量子位”消息,其中,第一篇是关于函子(functor)的构造,在特征为零的环境下,从自守(automorphic)到谱方向构造几何朗兰兹函子LG,然后试图证明其等价性。如果这一等价性能够得到证明,那么就能说明几何朗兰兹纲领成立。第二篇研究了Kac-Moody定位与全局的相互作用,证明该函子在特定条件下确实是一个等价性函子。第三篇不仅将已知的等价性结果扩展到了更一般的情况,还通过Kac-Moody局部化技术,为理解几何朗兰兹函子与常数项函子的兼容性提供了关键的洞见,此外也为进一步证明不可约谱参数下的几何朗兰兹纲领奠定了基础。在第四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证明了一个关键的定理——Ambidexterity定理,这是证明LG是一个等价性函子的重要步骤。最后一篇论文则利用这一结论将猜想推广到了一般情况,为旷日持久的证明工作画上了句号。完成证明以及论文撰写后,研究人员正尝试将这些结果扩展到其他方面,比如黎曼曲面问题。(Quanta magazine,公众号“量子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 动物学 ·

  蝴蝶用静电吸引花粉,无需接触花朵

  许多动物在飞行时会由于与空气的摩擦而产生静电,这可能将细小的颗粒物等吸附到它们身上。据此,科学家猜测蝴蝶和飞蛾等昆虫在花丛中穿梭时,可能会将花粉吸附到身上并帮助传粉,但此前尚无证据支持这一猜想。据一项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杂志·界面》(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的研究,如今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证实了这一猜想。

  科学家观察了来自不同地区、多个生态位的11个物种的269只蝴蝶和飞蛾,研究了生态学差异(如是否来自热带地区,白天飞行还是晚上等)与它们所携带的电荷之间的关系,以及电荷量是否足以吸引花粉。研究证实,蝴蝶和飞蛾飞行时会积累静电,这很可能是通过与空气的摩擦产生的,使得它们能够在不接触花朵的情况下吸附花粉。研究还表明,这一行为是这些昆虫的适应性特征,可提高其授粉效率和效果。这项研究或能启发科学家开发更好的技术,以改善传粉效率。(UNIVERSITY OF BRISTOL)

  撰写:马一瑗、王怡博、二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6 21:39 , Processed in 0.0937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