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91|回复: 0

陶然纪:郑钦文夺冠!为什么她永远不会是第二个李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7 00: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钦文在巴黎夺冠后,将其视为第二个李娜的声音,不禁多了起来。

  然而客观地说,郑钦文不会是第二个李娜,两人是不同的,不仅是家庭和性格上的不同,还代表了不同的道路。

  01

  网球被誉为“贵族运动”,一方面因其出现于法国宫廷,自诞生之初就带有贵族属性,另一方面,也因其高昂的成本,哪怕只是玩一玩,也比其他运动贵。

  比如,你想打羽毛球的话,可以去专业球场打,也可以在街上找个没人的空地,两个人互相玩,而网球不行,没有场地是打不了的。

  而网球场的租赁费用,基本都是150/小时以上。租了球场还不行,还得租别的,比如球童,我们看网球比赛就会发现,总是有球童负责捡球的。

  这是因为,网球场比较大,如果没有球童,等选手自己捡球,一场比赛五个小时也打不完。

  对于个人爱好者而言,道理是一样的,要是不用球童,想省钱,光是捡球就会耗费大部分时间,根本不用打了,羽毛球场能够自己捡球。但网球场很难,这笔钱省不了。

  以为这就完了?当然没有。

  网球装备普遍很贵,比如球拍,贵的拍,动辄几千上万,但效果好,很轻;而便宜的拍,几百元,代价就是重,有些人光是拿起来就费劲,打起来更吃亏。

  这一点又和羽毛球拍不同。

  羽毛球拍虽然贵的和便宜的也有区别,但区别不算大,你拿尤尼克斯的拍,我拿白牌的拍,只要我会玩,虽然你占一点便宜,却不会占太多。

  另外,网球还需要网球鞋等专业装备,也很贵。总之,真正想玩儿网球,一年没有几十万是不行的,普通人很难负担得起,这才是网球被称为“贵族运动”的根源。

  所以李娜那个年代,国内普通人玩网球的少之又少,想要出成绩,只能用“举国体制”,也就是国家拨款,包揽运动员的衣食住行。

  而运动员则专心训练,专心比赛,不能随意接代言,有时甚至不能随意外出(封闭式管理),大部分收入还要上交,李娜后来出了成绩不假,但也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毕竟,成绩有了就意味着流量有了,商业合作就会到来,收入蹭蹭上涨,你不让人随意接代言,还要上交大部分收入,别人怎么可能乐意呢?

  同时,“举国体制”下,各地体育局重视全运会,自然希望运动员在全运上取得好成绩,而站在网球运动员的角度,更希望参加职业赛事。

  比如温网、美网这些,全运会则可有可无。当全运会的赛程,和职业赛事产生冲突时,各地体育局肯定倾向于全运会,而李娜倾向于职业赛事。

  这又是一个冲突点。

  虽然李娜在2009年单飞成功,双方冲突减少,但前面的矛盾已经种下了,后面李娜整出了一摊子的事,本质上就和“举国体制”带来的逆反心理有关。

  而郑钦文,不存在这个问题。

  02

  郑钦文的成长过程,和“举国体制”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已经大大减弱了。

  在出道的早期,郑钦文的父亲曾经找到过湖北体育局,湖北体育局为他们提供了教练、资金等方面的帮助,这个帮助不能说小。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大部分成本,还是郑家在承担,和“举国体制”下的包揽一切是不同的。

  首先,青少年时期的培训费用,大部分是郑家承担了,根据媒体报道,由于请的都是名师,价格低不了,一年通常不低于50-100万。

  其次,出国学习的费用。

  郑钦文去过美国专业网球学校,入读了一段时间,学费每年就要8万美元,加上日常生活支出,在美国一年的总支出,不可能低于10万美元。

  再之,营养费等其他费用。

  职业运动员是十分需要营养的,还不是随便吃点肉就行,而是合理搭配。郑钦文常年只文鸡胸肉和西兰花,一年下来成本也不低。

  其实这些都是小钱,真正的大钱是出国比赛。转入职业选手初期是没什么钱赚的,但是又需要大量的比赛作为经验,郑钦文每年光是去欧洲比赛的费用,就要300万人民币。

  因为去比赛是需要团队的,团队人员包括体能师、教练、经纪人、医师、陪练等等,没有团队根本无法比赛,比如没有陪练的话,你咋训练?

  总不能自己对着墙打吧。

  陪练还不能是随便找个人,得有不低水平的,否则训练质量会很低。

  这些开支全是郑家在负责。按照她父亲的说法,这么多年下来,总投入不低于2000万。

  虽然老郑的经济状况不错(开贸易公司,主营汽车、建材等业务),但也差点顶不住,一度考虑过要卖掉房子,幸好是打出来了,万一没打出来呢?

  那这2000多万投入就全打水漂了。

  郑钦文的成长模式,不再是举国体制,而是自负盈亏。

  这样做的坏处是压力山大,投入很大,还不一定能挣回来,毕竟运动员打不出来,是常有的,不是说你砸的钱多了,就一定成功。

  好处是不会再和李娜一样,产生种种冲突,毕竟你的收入不用上交,代言想接就接,纯看自己本身,没什么好冲突的地方了。国家也不用在单一运动员身上投入太多的钱,分散了风险。

  如果放在20年前,是没有条件采取这种模式的,因为那时大家都穷,能负担得起网球的家庭没几个(负担得起的也未必打网球)。

  是多年的经济发展,让负担得起的家庭多了,理论上打网球的人也就多了,而且网球初步实现了产业化,有了自我造血能力,对国家拨款的需求减少,才能采取自负盈亏的模式。

  郑钦文和李娜的性格截然不同。郑钦文更阳光,李娜则充满怨气,两人的区别本质是时代的不同、成长模式不同所带来的,是经济发展下的必然。

  从这个角度看,郑钦文不会是第二个李娜,反而是一件好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 10:10 , Processed in 0.1094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