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首先让伊蚊适应专门的网笼,随后在笼子前面并排放置了两个10 x 10厘米的热电板,其中一块板会发射出典型的人体红外辐射,另一块则没有。他们发现伊蚊在热电板上摸索,表现出寻找宿主的行为。如果只有红外辐射,伊蚊寻找宿主的行为较少,但当引入其他刺激时,比如二氧化碳和气味时,这种行为会增加一倍。研究显示,在70厘米的距离内,红外辐射都可以引导伊蚊寻找宿主,而与其他线索结合,能实现高效的中距离导航。他们还发现,伊蚊的触角尖端含有带有热敏受体的神经元,热敏的TRPA1离子通道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两种能感知热辐射的视蛋白,可能会以较低的强度放大传入的红外信号。后续,研究人员将尝试利用这些新发现来对抗伊蚊,同时表示在蚊子较多的地方,最好穿宽松的衣服,可以降低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被感知到的概率。(Science News)
北极星周围有一颗微弱、近距离绕转的伴星,而CHARA北极星调查项目的目的正是绘制这颗伴星的轨道图。研究团队成功追踪了这颗伴星的运行轨道,并测量了北极星脉动时尺寸的变化。轨道运动数据表明,北极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五倍,这比之前预计的要更重。而图像显示,它的直径大约是太阳的46倍。此外,CHARA团队还首次拍摄到了北极星的特写图像,展示它表面随时间变化的大亮点和黑点。研究人员推测,这些斑点区域以及恒星的自转可能导致了观测到的径向速度的120天周期变化。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对北极星进行成像,以更好地理解北极星表面斑点的产生机制。(Georgia Stat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