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62|回复: 0

环球科学:测测你喝了多少微塑料?这个简单小工具能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29 05: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气候变化 ·

  热浪过后,熊蜂失去了嗅觉

  越来越常见的极端高温对全球各地都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但人类并不是唯一受到威胁的的对象。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报道,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一项研究发现,热浪可能会严重损害熊蜂利用嗅觉寻找花朵的能力。

  已经有许多研究将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与蜂类数量下降联系起来,但过去的研究并不确定这背后的机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测试了欧洲常见的野生熊蜂Bombus pascuorum和养蜂场中捕获的欧洲熊蜂(Bombus terrestris)。研究者将熊蜂放入试管中,并将温度升至40摄氏度,保持约3小时,来模拟热浪的影响。随后,研究者会让熊蜂的触角接触3种常见于花朵中的芳香化合物,并检测其电反应。结果显示,高温显著降低了熊蜂触角对这三种气味的反应,并且当熊蜂在较低温度下休息24小时后,也没能恢复其气味感知能力。研究者未来希望能够将类似的研究扩展到其他蜂类和传粉者,尤其是其中一些独居或不会储存食物的物种,可能会更容易遭受极端高温的伤害。(Science news)

  · 技术 ·

  测测你喝了多少微塑料?科学家开发出低成本便携的微塑料检测工具

  研究人员使用他们开发的工具测量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图片来源:Martin Dee)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是塑料材料(如塑料午餐盒、一次性杯子)降解过程中的副产物,它们正在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然而,检测这些塑料往往需要熟练操作和昂贵的设备。最近,在一项发表于《ACS 传感器》(ACS Sensors)的研究中,研究者开发了一种低成本、便携式的检测工具,可以准确测量一次性杯子、水瓶等日常来源释放的微塑料。

  研究人员用3D打印制作了一个可生物降解的小盒子,其中包含无线数字显微镜、绿色LED灯和激发滤光片。为了测量塑料,他们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定制了MATLAB软件,并将其与图像捕获软件结合起来。这样制成的便携式工具,可与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配合使用,只需要微小的液体样本(比一滴水还少),就能使塑料颗粒在显微镜的绿色LED灯下发光。一旦盒子里的显微镜捕捉到荧光图像,应用程序就会将图像的像素区域与塑料的数量相匹配,从而进行可视化和测量,而每次测量成本仅需约0.11元。研究团队测试了一次性聚苯乙烯杯,他们在杯中倒入50毫升蒸馏沸水,并让它在杯中冷却30分钟。结果显示,杯子释放出数亿个纳米尺寸的塑料颗粒,大约是人类头发宽度的百分之一或更小。这种工具目前已校准为测量聚苯乙烯,但可以调整机器学习算法以测量聚乙烯或聚丙烯等不同类型的塑料。研究人员希望未来能将该设备商业化,以帮助在其他应用场景中检测微塑料。(UBC)

  · 环境 ·

  水中的抗抑郁药物正在改变鱼类的行为方式

  随着全球药品消费量的增长,药物残留物正通过水道流入河流和溪流,这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受药物影响的担忧。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曾对常见淡水鱼进行过药物检测,浓度最高的是抗抑郁药物。据卫报报道,最近一项发表于《动物生态学》(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的研究发现,低浓度的氟西汀(一种抗抑郁药,俗称百忧解)会降低多代雄性孔雀鱼的身体状况和精子活力。

  研究人员捕获了3600只野生孔雀鱼(澳大利亚的一种入侵物种),并将它们随机分配到装有砾石和水生植物的水箱中。五年来,他们向水箱中添加了不同浓度的氟西汀——零浓度、低浓度(31.5纳克/升)和高浓度(316纳克/升),与自然环境中发现的浓度一致,并观察多代雄性鱼类行为、身体和繁殖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低剂量暴露会降低雄性孔雀鱼的精子速度,但增加生殖足(使雌性受精的鳍状器官)长度。此外,接触这种药物还会减少雄性孔雀鱼的活动,并导致冒险行为的变化,这可能会影响它们与其他雄性的战斗以及它们的整体生存。这项研究结果揭示了长期接触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群体和个体水平的影响,研究者呼吁人们不应该将药品冲进马桶,以保护在自然水道中生存的鱼类。(The Guardian)

  · 月球探索 ·

  “游隼”号登月失败原因公布

  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1月8日,“游隼”号月球着陆器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升空数小时后,该公司宣布着陆器的推进系统出现问题,并且遭遇了严重的推进剂泄漏。随后“游隼”未能抵达月球表面,而是坠落回地球,并在大气层中燃烧。

  据space.com报道,近日,美国太空机器人公司Astrobotic Technology公布了对“游隼”号(Peregrine)月球着陆器登月失败原因的调查结果。据报告,“游隼”号的一处压力控制阀PCV2出现了故障,导致无法正常调节氦气流动。值得注意的是,在着陆器建造期间,PCV1就曾在测试过程中发生故障并导致泄漏。由于PCV1位于便于维修的位置,因此其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但PCV2位于着陆器内部深处,维修或更换的成本很大,且在测试过程中并未发生问题,因此没有经过再次检查。(space.com)

  · 物理学 ·

  科学家提出超铁元素核合成机制

  宇宙中,比铁更重的元素被称为超铁元素,但超铁元素的起源一直是21世纪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未解之谜。快中子俘获过程(r-过程)被认为产生了约一半的超铁元素。2017年,科学家通过引力波及随后的电磁信号确定双中子星合并事件发生了r-过程,但此后的研究发现,目前的理论不能全面地解释观测现象。因此,研究其他r-过程地点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理论学家认为r-过程可能发生于坍缩星和磁转动超新星爆发。据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消息,在最近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的一项研究中,该所核物理中心研究员金仕纶与合作者提出了新的超铁元素核合成机制。

  这项研究提出了共有包层喷射流超新星爆发(CEJSNe)发生r-过程的核合成机制及特征。一个双星系统在生命的末期会分别成为中子星和红超巨星。红超巨星吞噬中子星后,其核心物质开始被中子星吸积,随着吸积不断加剧,最终喷射流向两极发射。这一高温高密的喷射流迅速冷却为r-过程提供了适宜的发生环境。研究显示,CEJSNe是目前最强的超镧元素合成地点。研究在提取了被标定为r-过程增强星的天文观测量及相关理论模型值后发现,CEJSNe与其他理论模型呈现出很好的反关联关系。这表明丰富的稀土元素和超镧元素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次r-过程核合成中。同时,研究提出,如果没有CEJSNe,r-过程增强星的观测值将很难被理论模型解释。因此,该研究提升了r-过程核合成理论的完备性。超铁元素核合成新场景和新机制的提出,为进一步揭示r-过程核合成特征奠定了基础。未来,科学家有望利用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装置产生r-过程路径的原子核,并开展关键物理量的相关研究,从而更深入地研究超铁元素起源问题的本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撰写:不周、二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4 15:46 , Processed in 0.1251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