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04|回复: 0

雷思海:《道德经》雷说之二:错读三千年,老子的最秘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5 17: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见人所未见,才能言人所不能言。

  上一篇《道德经》解读说到,要给大家谈谈《道德经》最秘密的一章:老子告诉世人,如何做到玄同,与道合而为一,也就是”入道“的。

  这个方法,写在第56章,讲述如何得“道”,是《道德经》的最核心处。所以,要说《道德经》,这一章是根本。因为,其他章节,都是根据这一章来推理的。所以,把它提到前面来说。其实,正确的排版顺序,第五十六章,应该排到第五章。

  之所以几千年来,都这么错误的排着,是因为世人没有真懂《道德经》。不知道对的,自然也就不知道错了。

  这一错,就是三千年。

  -----------------

  老子的最秘密

  这一章,可以说是《道德经》最秘密的部分,为什么说最秘密?不是我夸大其词,而是老子本人就是这个意思,它在这一章开始前,说了一句话: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知道它的人不会说,说的人不知道它。

  换言之,这就是一个千古大秘密。先看原文:

  第五十六章: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塞其兑,闭其门,

  和其光,同其尘,

  挫其锐,解其纷,

  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这个“之”字代表什么,既是道,也是得道,也就是达到玄同境界的方法。

  后世的人,读到这里就犯难了。活了76岁的唐朝诗人白居易,读到这里也不懂了。写了首诗: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白居易很困惑,既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君你写了五千言,你是知,还是不知呢?

  老子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后文说了,“言善信”,说话写书,最高的品质是有根有据。

  千真万确,在老子之前,是没有人说过的,说的也不对,作为周朝的档案馆馆长,老子应该基本阅尽此前记载,完全由资格这么肯定。

  老子不会画蛇添足,加个状语:在我之前。接下来,老子就打开秘密,坦白自己是怎么得道的。

  第一步是赛兑闭门。

  因为道生万物,人是万物,所以人身上也是有道的。闭门赛兑,就是关闭道进出人身的孔道:人的所思所想,所触所识。

  这个闭门赛兑的状态,实际上就是内观,可能是打坐,也可能是站着。但应该是打坐为主。不是瑜伽的冥想,老子说不要有任何欲,念头也是欲。

  当人内观到极其深入的状态之后,就能感知到道的运行。老子描述了一下,对道的感知:

  道很”广“(几千年来都作“光”解,但正确的应该是“广”,是“和广同尘”),弥漫于时空,但又如尘埃那样微小;道在锐利伸展,但又自挫折返;纷乱无章,但又自行消解(挫与解,都是道自发的,不是外力导致的,更不是人去挫其锐气,这都是望文生义,离老子的真意万里之外了)。

  道的运行是同时体现对立属性的。(广与尘,挫与锐,解与纷,都是对立面,它同时呈现在恒道上)

  老子说的内观感知,以本人的经验来说,是真实的。

  当内观,深入到了一个静的极点,人会进入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绝大多数人可能没有经历过。

  这个状态,可以叫“清醒的沉睡”:把两个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状态,清醒与沉睡,中和到了一起。

  ----------

  清醒与沉睡同在一身

  听起来很烧脑。

  咱们继续说:

  睡着的时候,在人的意识里,世界与我,其实都是“消失”的。但这个“消失”,醒后才知道。睡着的时候,意识是关闭的【类似闭门赛兑】,连自己翻了几次身,有没有打呼噜,都不知道,当然也不知道自我与世界的消失感。

  简单一点说就是:

  你醒着,你就无法感知,睡着的状态。

  你睡着了,你就无法感知清醒的状态。

  那如果醒睡同时有呢?

  会有这种情形么?

  是的有。

  人都体会过,半梦半醒的状态,那是既非睡,也非醒。

  还有一种状态,既是睡,也是醒:那就是内观到深入境界。

  到了这个境界,人体就能进入一种极度清醒,同时又极度沉睡的状态。

  极度清醒是头脑此刻比任何时候都清晰,触觉、听觉、感觉都极其敏锐,在城市中心,可以听到农田里的蛙叫,很遥远地方的声音。

  同时又极度沉睡的状态是,呼吸、心率大幅度下降,氧气的消耗极低,相当于一个人睡得最香甜时候那种状况。

  这时候,一幅从未出现的图景,就来到了你的感官世界,注意不是眼前,眼睛基本是闭着的:确实可以说是用感官,在看世界。在这里,尽量给大家描述一下:

  人会感知自己,突然置身于一个无边的时空之中,肉身似乎融在了这个时空里,感觉不到了【这个状态,就是“无我”。人在醒着的时候,是无时不刻在感知自己的存在的。比如你摸一个东西,实际上你除了感觉到东西,你还感觉到自我的存在。但在内观到极致的状态下,对自我的这个肉身的任何确认,都消失了,包括呼吸。无我的感受,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只要到了清醒与沉睡同在一身的时候,就会出现,因此不是偶然。】,细小的微尘一样的东西在时空里弥漫。

  你感觉不到肉身的存在,但同时又能感知到,气一样的东西(暂叫它气吧,因为科学根本无法研究到这个层面,也可能是某种机能),在体内的各种运行【这是有我】。

  气在体内的运行是真实的,它顺着尾椎,沿着脊柱,向上走,有时候会像冲关一样,啪的一声,冲开某个身体的部位。后世的道家据此画出了内景图,李时珍叫它内景隧道。

  这个内景图,大家可以随意百度一下,基本都可以找到。气的路径,基本就是这么走的。

  气每冲开一个身体部位,都有非常强烈的愉悦。所以入静的人,会打坐很长时间,3-4个小时是常事,因为是非常畅快。

  这就是后来佛家说的内触妙乐。还有很多内观的感受与身体反应,后面老子会陆续提到。

  ------------

  和广同尘,内观验证

  老子的恒道,就是人在内观至极点时候,在达到清醒又沉睡的状态时,所感知到的东西:在无我又有我的时空里,它既广袤无边,却又细若微尘;既锐利伸展又挫折回返,既散乱纷纷,又消解沉寂。

  但是,这种状态非常难以达到,且不易停留,一旦有任何思想,它立即就消失,因为有思想,就脱离了沉睡清醒同在的状态,进入清醒状态了。

  所以老子说:对道的各种形态,不要动心,要无为,就是和、同,做到和、同,就能长久停留在这个境界,也就是住境。

  清醒又沉睡这个状态,老子叫它为玄同,也就是同玄,玄就是恒道,那一刻,人与道合而为一了。人只有达到恒道的有无、阴阳同在一身的状态,才能真正入道,与道同。

  老子的恒道,就是这样感知到的。打坐内观这样的行为,在上古的时候,是巫师做的事情,巫师是主持天子祭祀的。

  所以,道的发现源头,可能要追溯到巫。我们看甲骨文的巫字,是人在天地之间,上通天,下通地。

  老子没有神话这个道,没有继续往下想象,这个是什么神仙魔佛,他把这个感知到的东西,当作是世界的本原。

  周朝的档案管理官,是个闲差,以老子的地位,可以隔绝外界干扰,专注内观。因此,老子的内观非常深入,并且是经年累月的重复这个状态。他管理着王室千百年来的档案,会接触到远古到春秋时期所有历史记载,因此,也会吸收先人的内观经验,最终形成了他的理论体系。

  以上的解读,非常烧脑,因为超越了人们的日常经验。

  所以,绝大部分人都会怀疑。

  确实,没有体验内景隧道,是很难相信老子的话。所以老子后面说: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又说:

  “上士闻道,静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无,下士问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意思说:

  我说的这些话,很简单,也很容易去践行。但是,实际上,天下没有人能了解,也没有人能去践行。因为,没有几个人会相信我的话的。

  这是很难怪的,比如你告诉古人,人类坐着会飞的铁疙瘩,登上了月球。估计也是没有一个人会信。

  不见者,终不信。

  -------------

  不同的道路

  但老子这个体验,是得到验证,并以其他方式传承下来了。

  后来的道家将之进一步演化,进入修仙的路径,追求此身不老,长生久视;

  医家由此发展出来了经络学说,求解生命之谜;

  同时代,出现在印度的佛家,则从此内观的体验,进入了涅槃的道路,追求跳出轮回。

  唯独老子从此道开始,推演世间万物的趋势:发生,发展,归宿。

  好,到此,可以把《道德经》最秘密的部分,给大家翻译一下了。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塞其兑,闭其门,

  和其光,同其尘,

  挫其锐,解其纷,

  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在我之前】知晓道的人是不会说的,说的人都是不知晓道的:

  关上身体的门户,堵住道出入身体的路径,耳鼻舌身意,都闭塞起来。

  【进入到清醒与沉睡同在此身的境界】

  与恒道的广袤无垠一样广袤无垠

  与恒道的细若微尘一样细若微尘

  任由恒道锐利的伸展而又挫折返回

  任由恒道纷乱无章而又消解沉寂

  这就是与道合而为一,叫做玄同。

  正因为与道同一了,所以,在此无我无为的状态下

  你无法与恒道更亲近,也无法去疏远它

  你无法让它为你所用,也无法去损坏它

  你无法把它当珍宝一样藏起来,也无法把它当作低贱的东西去对待

  恒道,是天下最重要的东西。

  老子的内观体验,寥寥数语,在三千年前,绝对石破天惊。所以,孔子说,老子的话是天外来物,孔子的话不虚。老子确实看见了,非人间的另一个世界。

  即使三千年后的今天,老子的这些话,依然直指科学的尽头,许多谜云,至今无解。

  但这一章,仅仅是开了个头,老子的更多“天外来物”般的论断,在后面的章节里,围绕着他的内观所见,慢慢展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4 11:42 , Processed in 0.0938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