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95|回复: 0

罗天昊:中国第一将军县的历史密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4 08: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血染的风采,英雄的土地。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诞生了无数的将军县,其中最著名的有十大将军县,而红安县又是中国第一大将军县。

  在中国,红安县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这个小县中,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 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以及韩先楚、郭天民,周纯全、陈锡联、谢富治、王建安、王近山、秦基伟、王诚汉、詹才芳、徐深吉、胡奇才等众多将军,建国初期正式授衔的有61位,加上各种军级领导,一共223名。建国后,其中有12人在大军区担任过司令员和政委,有4人担任过军兵种司令员、政委, 17人任过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24人任过兵团级领导职务,红安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

  徐向前元帅曾为红安题词:"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但是,这块神奇的土地,也存在无数不解之谜。

  最著名的革命圣地在井冈山,

  为什么中国第一将军县,没有出现在井冈山,而是在大别山?

  贫穷的地方革命最坚决,

  为什么中国第一将军县,没有出现在更贫穷广袤的西部,而是在繁华的边缘?

  人人都说聪明人容易成功,

  为什么在九头鸟的地盘上,被称为“红安苕”的人,反而成就英雄大器?

  作为将军的后代,以前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南方市场化企业历练之后,近十年来到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沉浮社会,看尽风云,始悟其中奥秘。

  不谈意识形态,仅从竞争战略、社会政治规则等角度,可以洞见,红安成为中国第一将军县,并非偶然,而是各种力量交织的结果。

  (1)

  繁荣的边缘,兼得文明与野蛮的优势

  繁华的边缘。

  有趣的是,不仅是红安,几乎十大将军县,全部都是中国经济中心的边缘。

  红安、金寨、大悟、新县、六安在当时民国第二大城市武汉的周围。

  平江,浏阳在经济重镇长沙的周边。

  江西的几个将军县,几乎都是东望江浙与上海。属于华东经济势力圈。

  十大将军县,全部都在原国民党统治中心的边缘。

  而广袤的北方和西方,却没有一个入选十大将军县。

  这是超出一般人认知的:

  最贫穷的地方,应该革命意志最坚决,革命行动最彻底。

  为什么是繁荣的边缘,而不是最穷的地方,成为革命策源地?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挑战与应战的理论:当一种文明衰落,旧的文明中心,很难出现新的文明,变革往往出现在边缘。

  革命的本质,是摧毁腐朽。

  有能力发动革命的力量,既要能领悟新文明的方向,又要有勇气与血性。

  前者要求革命力量要了解繁华世界,后者要求革命力量远离繁华,最好是穷人阶层,相对淳朴勇敢,保持原始血性。

  最佳选择,就是繁华的边缘,这里的先驱和精英,能够在旧社会最繁荣的地方接受教育,获得外界思想与信息,同时因为相对贫穷,还有革命的动力与勇气。

  这就是十大将军县统统诞生在国统区繁华地点地缘的硬核逻辑。

  历史上,成就大器者都在繁华边缘。

  满洲兴起,最有势力的不是海西与野人女真,而是离明朝最近的建州女真。

  既有游牧民族的彪悍勇猛,也比较早完成了初步的组织,吸收了南方的制度与文化,最早开化。

  对于南方繁华政权,他们是化外之邦。野蛮勇猛。

  对于漠北游牧势力,他们又是最开化的。在落后地区相对先进。

  红安,南望武汉,北望大别山,扼中原门户,自古为兵家险地。

  离武汉近,所以董必武等红安革命先驱,可以到当时国民党繁华中心城市开眼界,见世面,并且完成思想与组织准备。容易启蒙革命。

  因为红安穷,所以,可以相对容易发动贫农参加革命,革命中坚力量有勇气,有血性,不怕牺牲。

  兼备文明与野蛮双重优势。

  (2)远离南京  腹地广阔

  大别山,南望江汉,北窥中原。东接江淮,西近川陕。

  井冈山,四面都是国民党统治中心。

  红四方面军规模最终发展的比红一方面军还大,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红四方面军前期主要在鄂豫皖发展,腹地广阔,最高峰作战部队近10万。

  今日去大别山旅游,与去井冈山旅游的人,很容易就找到区别。

  在大别山区,围着老区转一圈,涉及到三省接近三十个县,地域广阔。东西接近800里,南北也接近500里。

  井冈山等根据地因为太靠近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多次被围剿,步步紧逼,战略空间有限。每发展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大别山虽然也靠近武汉,但毕竟离当时民国首都南京稍远,也不靠近国民政府的心腹地带江浙和广东。

  大别山可东可西,可南可北。

  红四方面军系,初期崛起于鄂豫皖,后期纵横川陕。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根据地是当时最大的一块根据地,部队也最多。

  1931年秋至1932年上半年,老蒋先后调集15个师的兵力,分别部署在三个省,准备对大别山进行第三次围剿。但九一八事变突起,老蒋分心多用,国军缺乏统一指挥,红四方面军实行外线进攻作战的方针,主动出击,先后发起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次战役,共歼敌约6万人,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流产。

  极盛时期的鄂豫皖苏区,东迄安徽的舒城,西至平汉铁路,南抵鄂东的黄梅、广济,北临淮河的广大地区。

  1932年7月,老蒋调集50万重兵,对大别山进行围剿,此时张国焘已经掌握了鄂豫皖苏区的军政大权,此前张国焘坐享大别山发展成果后,进行了大肃反,邝继勋,戴克敏等杰出领导人被杀。为此红四方面军在本次围剿中失利,被迫西进。

  没有想到的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却得到了大发展。

  川陕军阀割据,派系林立,地域广阔,张国焘率部西进之后,如鱼得水,红四方面得到迅猛发展,两年后,竟可拥众十万,兵强马壮。以红安等本地人为班底的领导层,均成长起来,很多担任军师长,为日后崛起为将军,奠定了基础。

  广阔的战略腹地,为大别山根据地,以及其部队红四方面军,赢得了腾挪空间,而这种腾挪空间,是井冈山等根据地不具备的。

  鄂豫皖苏区成为最大苏区之一。

  红四方面军成为红军兵力最强部队。

  红四方面军一直是当时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并且从人数上来说,始终占据首位。在长征途中,1935年6月红一与红四方面军第一次会师的时候,红四方面军有8万多人,而红一方面军不足两万人。

  这也是红安在革命战争中,战将如云的一大原因。

  (3)远离政治,军事专业主义

  红安籍的将军,绝大多数诞生于鄂豫皖根据地,组织上属于红四方面军系。

  只有郭天民等极少数是例外。郭天民出身黄埔军校六期,早年在中央苏区,并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他只是在短期出任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

  还有两位特殊的人物是徐帅和陈赓大将。徐帅不是红安人,却是红四方面军的旗帜,红安人认他。陈赓早年曾任红四方面军12师师长,众多红安名将,当时都在他的麾下。红安人对他也有亲近感。

  众多周知,由于张国焘分裂红军,不少红安军人受到牵连。红四方面旧部不少人前途遭遇严峻挑战。

  正因为此,红安等四方面军的旧部,在政治上非常敏感。

  祸兮福之所倚。

  后期红安军人,很少参与政治纷争,为了赢回荣誉和信任,只能死命打仗。以军事专业主义立足。

  著名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的原型,就是名将王近山。

  陈锡联,人称小钢炮。有勇有谋,夜袭阳明堡机场,轰动中外。

  韩先楚:解放海南岛,朝鲜战场打出万岁军的威名。

  秦基伟:坚韧不屈,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李先念,血战河西走廊,中原突围,多次创造从危机中转折重新的奇迹。

  徐向前、李先念等带领的西路军,几万人仅剩数百人生还,但这数百勇士中,诞生了无数将军。

  远离政治,专注军事。在血与火中迅速成长。

  后来,在文革中,出身红四方面军的将军因为很早就远离政治,卷入的少,仅有红安少将江腾蛟出事。红四方面军旧部参与政治的比例非常低。

  红安人董必武为建党元老,人亦厚道,建国后得善报,且善终。

  与红安人千丝万缕的徐向前,后期成为红四方面总指挥,虽然张国焘叛逃,但徐帅后半生谨慎处事,一生平安。

  红安人李先念,专业搞财经,踏实肯干,有大格局,不争功,前途逐步开阔,80年代成长为国家主席。

  出身旁系,祸福相依。

  远离政治,专注专业。死命打仗,死命干活。终得福报。

  (4)红旗不倒,前赴后继

  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是唯一一个红旗不倒的根据地。

  二十多年来,刀枪不断。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反围剿失败之后,各根据地都进行了长征。

  井冈山根据地的薪火,借由长征,最后转移到了陕北。

  主力部队在国共合作之后,也由红军改为八路军。

  在南方,留下的人都改组成了新四军。

  井冈山元气大伤。直到1949年前,共产党的军队就再也没有进入过井冈山。中央所在地的瑞金,自红军撤出后,也是在1949年才重新见到共产党的军队。

  大别山根据地不一样。

  张国焘西走,但有不少人留下,继续战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罗厚福将军。

  他一直没离开大别山,在反围剿失败后,艰难坚持斗争。

  后来李先念重回大别山,组建新四军新五师,名义上隶属新四军,其实是独立指挥,这股势力后来发展为中原野战军。

  从大革命时期的黄麻起义,到创建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再到新四军,以及后来解放军系列的中原野战部队,大别山红旗不倒,革命之火不熄,在中国各大根据地中,可谓仅见。

  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成长,这也是红安成为中国第一大将军县的重要原因。

  (5)革命先驱,本土崛起

  大别山,有大别。

  秋收起义,风云激荡。

  其实上,1927年发动的农村起义,影响最大的其实有两个。一个是秋收起义,这支队伍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后来成为红一方面军以及中央红军的主力;一个是黄麻起义,这只队伍创建了鄂豫皖根据地。后来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力。

  但是,秋收起义和黄麻起义,领导层有巨大差别。

  秋收起义的筹备工作,主要是毛润之等完成,相对当地,他是一个外来的火种传播者。后期上井冈山的南昌起义余部,主要领导是朱德和陈毅等,再后来平江起义余部,主要领导是彭德怀,他们都不是井冈山本地人。井冈山以及后来瑞金中央苏区参加革命的本地人,基本都不是领导人角色,而是追随者角色。

  但是,大别山的黄麻起义,却是本地人领导的起义。

  红安的革命先驱,追溯起来,与董必武有关。

  1923年,在董必武直接指导下,红安党组织成立。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起义胜利后,建立了鄂豫皖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红安县农民政府;建立了鄂豫皖第一支革命军队——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这也是红四方面军最初的来源。

  这支起义的几位领导人,总指挥潘忠汝为大别山本地人,1924年曾入读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在那里接受马克思主义。党代表戴克敏,父亲与董必武是好友。参谋长汪奠川,也是董必武的门生。

  而在他们带领的起义队伍中,就有许世友、王树声、陈再道、王建安、周纯全、王宏坤等名将。诞生了25位将军。其中,王建安、周纯全就是黄安人。

  至于红安后来其它的将军,除郭天民外,几乎全部都是这次起义播下的火种。

  虽然后来中央派来的徐向前、张国焘等逐步掌握了鄂豫皖的领导权,但是在他们之前,大别山本土将领已成长起来,王建安、周纯全、李先念、吴焕先,戴克敏等黄安军人,都已经成为军师级领导。

  这与井冈山领导人多数是外来者,有根本区别。

  井冈山虽然是当时名望最大的根据地,但是本地参加革命的人,在红一方面军中多数是追随者,没掌握领导权。

  建国后授衔,出身井冈山本地的将军,级别最多到上将。而且将军总数均没有大别山几个将军县多。

  但是,大别山根据地,却出了很多军方高层,大将就有王树声和徐海东两位,上将无数,少将接近600。更有董必武,李先念等成长为国家领导人。

  革命生涯的长短,革命领导权,是一个极度重要的因素。

  (6)红安苕,英雄种

  关于红安人,有一个流传广泛的称呼:红安苕。

  红安地处大别山南,为中原分界线,出产红薯,湖北话俗称“苕”。据说一位红安人在武汉做生意每次叫卖自己的红薯是“正宗红安苕”。红安苕由此深入人心。

  红安苕,是红安民风的形象写照。

  苕,块头大,质朴,刚猛。

  革命年代,有一首民谣流传:

  小小黄安,真不简单,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

  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红安原名黄安,位于大别山南麓,南临武汉,北接河南,依山拒险,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尚武刚猛民风。

  唐宋时起红安就进入军事记载,是反对武则天势力的中坚,宋代,则是金宋拉锯战场,元末明初,蒙古大将也先不花后人落地红安,成为沙河王氏始祖。

  由于本地人骁勇彪悍,难以制服,明朝嘉庆四十二年(1563年),从原麻城、黄陂等地,分出一块,独立建黄安县,寓意安定当地民心之意。

  建县初,明朝大学者李贽来红安访友耿定向,并在红安讲学,李贽是一位富有反抗精神的学者,被当世视为离经叛道。也为红安人种下了敢于反抗的种子。

  不畏强权,骁勇善战,融入骨血。

  仅有勇武,或者能成就个别将军,但成批将军出现,还需另一种素养:智慧。

  红安历史上为楚地,虽然贫穷,但是人文鼎盛,宋时程颐程颢兄弟在县西二程镇讲学,明代李贽游学红安,而作为天下著名文乡黄冈的一个县,耕读传统久远。

  有勇有谋,克成大器。

  亮剑主角李云龙原型王近山,

  血战上甘岭的秦基伟,

  奇袭阳明堡的陈锡联,

  解放海南岛、扬威朝鲜的韩先楚——

  红安能够从一个不足50万人的小县中,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走出了223位将军, 其铁血精神,闻名天下。

  电视剧《铁血红安》风靡全国,但主角刘铜锣的扮演者赵文卓与红安铁血质朴的底色相比,太斯文,不太像。

  一将功成万骨枯。

  生者荣耀,逝者沉默。

  从黄麻起义至建国,20多年中,红安减少了14万人口,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敌屠杀。

  红安牺牲的烈士,有名有姓的就有22552名,还有很多无名英雄。在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每3个人中就有1个红安人,每4位英烈中就有1个红安籍。

  至解放时期,数万革命者,生存下来的只有600多人。

  以红安七里坪镇秦罗庄为例,秦基伟1929年参军时,秦罗庄共出去了100多子弟。可是革命胜利时,只有秦基伟将军一人活了下来。

  “朴诚勇毅、不胜不休”,本为董必武为武汉中学撰写的校训,也是红安人的精神写照。

  1952年,国家为表彰红安人在革命中的牺牲,将黄安正式改名为红安。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全国独此一例。

  苕在红安话中,还有傻的意思。

  天上九头鸟,地方湖北佬。

  在精明的湖北人中,红安人较异类。相对武汉等大都市的市民,乡村中的红安人,朴实,舍得吃亏,肯奉献,敢牺牲。

  (红安苕,雄浑厚朴,重剑无锋,英雄之种)

  红安自古多苕货,但却是大苕货。

  著名的红军团长方和明,革命成功后辞官不做,回乡种田,带领民众致富;李先念,军队授衔时,本可授大将,却从事文职。文革中,反因为没军方实权,受到冲击少,终成第二代领导核心之一。

  现代社会,纯朴稀缺,勇气也稀缺,但纯朴与勇敢的结合,红安一个小县走出了二百多个将军。世界第一。

  天下大事,

  不成于机巧浮华,而成于朴诚勇毅。

  红安苕,重剑无锋,英雄之种。

  在浮躁躺平的社会,做一个勇往无前的大苕货。

  这应该是红安先人,给予所有后辈的激励。也是一种警示与诫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7:02 , Processed in 0.1563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