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55|回复: 0

北风:看病难、看病贵的死结,还有救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25 23: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有位读者留言,谈到他们家最近遇到的医疗问题。

  聊得比较详细,我也觉得非常有代表性。

  这位读者是湖北一个三线城市的,因为有公职,家庭条件在当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不过他是农村穷苦人家出身,靠的是后来考公改变的命运。

  因为他父母还在农村,他父亲早些年去县里工厂打工,弄了个“区县职工医保”,他母亲一直在家务农。

  他也是比较孝顺,很早就将医保账户与父母共济。

  这次他与他父亲遇到的医疗套路,并非“精妙无比”,也不是“压垮人生”的巨款。

  但正因为是“普通小病”,其中揭示的套路才更典型,案例也更普遍,95%的普通家庭,应该都遇到过。

  还没遇到的,大概率未来也会遇到。

  这次读者的父亲,是感觉肠胃不舒服,吃东西没胃口,饿的时候,喝水都有点泛酸水。

  结果极短的时间内,这位读者和父亲三次去医院。

  三次去的不是过去抨击的莆田系,或者私人医院,而是那个湖北三线城市唯一一家三甲医院。

  下面许多区县有病也得坐长途车来看。

  这家医院第一次拍片子,医生说“胃部周边有阴影,需要进一步拍片子检查。”

  第二次复查的时候,医生怀疑“胃部周边阴影可能是肝脏有问题”,于是开了三个检查。

  一个是“无痛胃镜”,一个是上腹部磁共振,一个是心电图。

  这时候第一个套路出现了,医生仿佛网络销售“卖套餐”一样,强调单独做胃镜1100多块。

  如果胃镜肠镜一起做,只要1500多块。

  实际上读者父亲根本没有肠镜检查的必要,但是考虑到综合比较划算,而且老年人,难免过段时间肠道不适,单独检查。

  于是读者与父亲同意了胃肠镜一起做,接下来就面临第二个套路。

  胃肠镜,加上上腹部的磁共振,再加心电图,三样检查超过了两千多块。

  虽然门诊检查也可以用医保卡结算,但是新的医保改革之后,单位缴纳部分已经被划走。

  名义上扣的是医保卡结算,实际和自己银行卡结算没两样。

  即便在三线城市算中等家庭,一次检查就两千多块,还是有些吓人。

  这时候医生提议,“做这些检查,费用比较高,住院比门诊划算。”

  这位读者的父亲,在老家县城找了个小区保安的工作,私人企业,又是替代性很强的岗位,请假看病是奢望。

  见到因为上班没有时间住院,医生继续劝:“只需要挤出几天时间,做个检查,然后出院。”

  保安工作本来就是白班晚班轮转,这位老人家只能回单位和其他同事商量。

  老人家先连着白天晚上上几天,也换好了出院之后连着上几个白天黑夜的班,才在中间挤出四天时间。

  然后老人家就被安排了一个四天的住院,第五天办理出院结算。

  第一天做磁共振,第二天禁食,打营养针,晚上吃“胃肠镜准备药物”。

  第三天做胃肠镜,第四天打针,观察,第五天早晨办理出院。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来,这个所谓的“住院治疗”,完全是医生建议用“住院的方式”,来结算门诊的支出。

  可是在住院期间,又面临新的套路,做过胃肠镜或者身边有朋友做过胃肠镜的,应该听过。

  胃肠镜检查出息肉,只要是良性的,几乎百分百都存在。医生在开具单据时,刻意询问:“胃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切不切除?”

  这时候,老人看到住院后开具的胃肠镜检查的单据,费用高达1900多,比门诊医生说的要高。

  所以本能以为高出的就是“切除息肉”部分,于是同意胃镜检查中可以进行切除。

  但实际上,胃肠镜检查中,附带进行的是“胃黏膜环切手术”。

  虽然没有真正“开刀”,但是却是按照手术收费,1500元,是医保范围之外的纯自费部分。

  其实决定“住院”之后,老人心里已经明白,住院整体花费肯定比门诊会高,最后报销65%之后,只要剩余“自费”部分,能比门诊当时的两千多块不多太多,也能接受。

  可最终仅仅为了“三项较贵的检查”而被忽悠“住院”四天,最后检查身体指标各项正常。

  四天后去结算,总费用居然高达7500多元。这其中医保不覆盖,纯自费的高达2800多元。

  剩下的4600多元,有甲乙不同门类的报销标准,最终国家医保报销了2400多元,个人自费2200元左右。

  这个比例确实符合县区医保60%的报销比例。

  可这样一来,老人就为了做几项检查,整体费用就高达7000多元,其中自费费用超过5000元。

  因为老人的医保卡里没钱,最终5000多元划扣的是我读者的共济账户。

  以前我们经常听农村人“看病难毛病贵”的问题。

  每次新闻报道,说到医疗改革的方向是为了“破除以药养医”的问题,是为了解决“老百姓有病不敢上医院”的问题。

  以前我们经常在新闻,看到的是一些因病返贫的极端案例,甚至惨到需要网友众筹募捐。

  可这样的案例毕竟少数,大家愿意同情支援一些,但内心也觉得离自己的普通生活较远。

  但我今天写这位读者与父亲遇到的这次“7000多元住院式检查”,是因为这个案例太普遍。

  不是那么“惨”,但是绝大多数家庭都面对过这样的收割。

  等到结算那一刻,知道自己一次检查,就扣了自家子女5000多块,老人是茫然的。

  我的读者都不是那种“过不下去”的家庭,逢年过节,也会成为消费主力。

  但是年关将近,自己没有住院,孩子也没生病,刚庆幸躲过一劫,结果一次检查扣款5000多。

  那么年前年后的消费开支必然要压缩了。

  我读者遇到的这个医疗案例,好歹是子女“日子不难过”,能够兜底的,如果是其他自身和子女家庭都更难的农村家庭,碰到这样的“检查式住院”怎么办?

  我以前写民营医院,莆田系医院套路的时候,就有不少读者在评论反映,国家推动“破除以药养医”后,药品腐败确实少了。

  但是过度检查明显增多了,只要进医院,无论大病小痛,都是一堆“进口仪器”。

  一两千块花出去,检查没问题,然后开一些十几块的药离开医院。

  这样的套路几乎所有读者都知道,不可能改革层看不见。

  通过在门诊检查中“开几千块的昂贵检查”,诱导病人住医院,这种套路既伤害国家医保,更是掏空了两代人的医保账户。

  莫名其妙一次检查,就将原本5000多块年底在消费市场流通,惠及许多就业与消费循环的钱,吸到了“进口仪器检查”理。

  可关键是这样的“医疗消费”,最终产生的利润,惠及到国内经济和就业了么?

  还是被什么食利阶层和进口仪器的买办集团吞掉了?

  一次普通肠胃不适,就坑走5000多元,坑走国家医保2400多元,这样的案例一多,消费怎么可能提振?

  有许多人相信了政府解决“医疗教育住房”三座大山的号召,才感觉没有后顾之忧,要为国消费。

  但是看到这样的案例,想到自己的父母子女,妻子的父母,只要是个人口接近十人的三代大家庭。

  哪怕这样的收割案例是10%,那就表示自己一家人,至少一个会被收割。

  如果是共济账户,就是一家人分担这次收割。

  不把这种收割案例打到10%一下,这个三代同堂,有多种消费需求的大家庭,都会捂紧钱包!

  别人我不知道,但我这个读者家的老人,可能因为这次“教训”,再次成为“不到绝境不进医院”的人群。

  这是谁的过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16:07 , Processed in 0.1720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