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57|回复: 0

虚声:走进毛泽东情感深处的将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3 08: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古军政不分家。

  军事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军事。

  所以古今中外,一个顶级政治家身边,通常都会环绕一群出色的统帅,尤其是动荡乱世。

  毛泽东作为乱世中走出来的顶级政治家与军事家,他的周边更是将星云集,他们和毛泽东的关系有远有近。

  那么毛泽东从一介书生到历史巨人的过程中,哪些将帅走进了毛泽东的情感深处?

  第一个走入毛泽东情感深处的将军是蒋先云。有些人生来就是天纵英才,为人为事无往不利。蒋先云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很早之前就认定毛泽东为精神导师。1920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18岁的蒋先云立即在衡阳设立了分社。要知道那个时代的毛泽东还不是革命领袖,也是一介书生。毛泽东看出蒋先云非池中之物,在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后,立刻推荐蒋先云入党。随后文斗时代的安源大罢工,蒋先云已经崭露头角。

  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蒋介石担任校长。第一期学员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国共双方的高级将领,如徐向前、陈赓。蒋先云曾经是最耀眼的那颗星。黄埔三杰中的陈赓,堪称六边形战士,然而蒋先云当时各方面都压陈赓一头。蒋介石东征北伐,蒋先云都立下大功。蒋介石想要拉拢蒋先云,一直没有成功。因为蒋先云的心,始终在毛泽东身上。

  然而天妒英才,蒋先云于1927年5月战死沙场,毛泽东悲痛异常。如果蒋先云不死,他会一直跟在毛泽东身边,林彪那个位置大概率就是他(而且不用配政委)。

  第二个走入毛泽东情感深处的将军是卢德铭。他也是黄埔一期的高材生,是孙中山亲自推荐的,并要求“全校学生要以卢德铭为楷模。”他在北伐时代屡立战功,响应过南昌起义。在秋收起义中,卢德铭成了毛泽东军旅生涯起点时的第一位搭档。注意,这里说的是搭档。

  毛泽东书生上阵,当时还有很多人不服气。但关键时刻,卢德铭总是支持毛泽东。尤其是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决定把队伍拉上井冈山时,卢德铭的支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在毛泽东打算带着卢德铭他们开辟新世界时,卢德铭不幸牺牲。毛泽东悲痛地说道,“还我卢德铭”。卢德铭和毛泽东相处时间并不长,但他走入了毛泽东情感深处。

  第三个是罗荣桓。

  1963年12月,罗荣桓离世。毛泽东异常悲痛,写诗曰,“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这话的分量非常重。这不像领导悼念下属,更像是悼念知己。毛泽东身边,将星如云,为啥单单把罗荣桓引为知音?原因很简单,某种意义上来说,罗荣桓是毛泽东在毛泽东军事体系中的分身。

  为什么强调毛泽东的军事体系?那是因为在毛泽东之前,旧的军事体系基本都围绕名将而存在,强将才有强兵。毛泽东构建了完善的现代化军事体系,不再依赖名将。毛泽东构筑并实践军事思想体系的过程中,罗荣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秋收起义时期,罗荣桓便跟在毛泽东身边。在那个识字率不高的年代,罗荣桓还是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在三湾改编时,他就协助毛泽东“把支部建在连上”,随后一直做政委,相当于把毛泽东军事思想贯彻实践下去。大家都知道林彪的搭档不好当,但罗荣桓与其配合得很好。抗日战争时代,罗荣桓在山东建设革命根据地,卓有成效。解放战争过程中,罗荣桓在东北可以说撒豆成兵,给林彪大练兵打下基础。罗荣桓一辈子直接指挥的战争不多,但他做的事同样重要,深得毛泽东认同。

  林彪应该算第四个。

  毛泽东和林彪之间的关系,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当初井冈山相遇,毛泽东一便眼看上了林彪,仿佛知道他是战争天才,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就像汉武帝一下子就看上了霍去病。要知道毛泽东初见林彪那会儿,他并没有很长的军旅生涯,也是刚告别知识分子身份不久,但毛泽东就是一眼看出了林彪的天才。

  同理林彪也认定了毛泽东就是要追随的人。他之前跟随过蒋介石,也跟过朱德一段时间,但自从遇见毛泽东,他就像猛虎遇到了深山。

  林彪进入毛泽东情感深处的速度最快。为了培养林彪,毛泽东可谓煞费苦心。军事天才都不是很好相处的人,如韩信,如霍去病等,一辈子没几个朋友。林彪也是如此,只对看地图、打仗、吃炒黄豆有兴趣。然而在毛泽东的军事体系中,权力不可能给军事长官一把抓,政委同样政要。所以谁和林彪搭档当政委,就比较难选。直到最后,毛泽东让罗荣桓去搭档林彪,才算解决了问题。

  抗日战争之初,林彪在平型关大捷之后受伤,随后缺席了大部分抗日战争。直到解放战争那会儿,林彪才回国。毛泽东直接把他放在东北,让其能力最大化发挥。

  不仅如此,毛泽东对林彪出乎意料地能忍。比方说长征期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复出之后,带领红军起死回生;但林彪对毛泽东“走弓背路线”的行军方式颇为不满,毛泽东也不生气。张国焘叛变那会儿,林彪并没有如朱德、彭德怀一样旗帜鲜明地反对张国焘;毛泽东也忍了。辽沈战役关键时刻,毛泽东拍板打锦州,林彪磨磨蹭蹭;毛泽东也不计较。

  某种意义上来说,毛泽东在林彪身上倾注的心血、给予的感情,以及不寻常的耐心,比对毛岸英有过之而无不及。建国之后,毛泽东更是把林彪推向接班人的位置。然而毛泽东晚年那件事,让两人走向决裂。得知林彪丧命异国他乡之后,毛泽东的精气神大受创伤,一下子苍老了不少。

  第四位进入毛泽东情感深处的将军是许世友。

  许世友是一个粗人,他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并没有与众不同的理解,而且他最初是跟着张国焘混的。但许世友获得了毛泽东的信任。

  其实历史很有意思,很多大佬身边都有一个类似于许世友的人物,他们的形象都是忠心勇敢的粗人。比如说刘邦身边的樊哙、曹操身边的许褚、李世民身边的尉迟恭等等。那个时代,能同时博得张国焘和毛泽东充分信任的将军不多,许世友恰恰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六位算是彭德怀。

  在毛泽东的情感深处,彭德怀总是进进出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彭德怀和毛泽东一辈子经常闹别扭,直到最后闹崩了。之所以这样的根源在于,彭德怀并不是毛泽东真正意义上的追随者,更像是半追随者与半合作者。

  从军事层面来说,彭德怀就是军胆。很多仗,只有彭德怀能打。如果彭德怀认为不能打的仗,那就一定不能打。红军时代井冈山断后,血战湘江时的悲壮,长征结束时的砍尾巴战争,抗战时的百团大战,抗美援朝等等。很多人以为彭德怀打仗是勇猛,其实这是误解,彭德怀打仗只是很刚。他刚硬的风格,掩盖了他的战争技巧。

  纵观彭德怀一辈子,他的战争风格来自于他的信念。他首先是一个以“天下”为先的军人。正如朱瞻基评价于谦说,“你爱的不是朱家,而是天下。”

  彭德怀也是心中有“为天下”的信念。当他认为需要为天下去打仗时,便义无反顾;不论是国内的牛鬼蛇神,还是美日大兵,横刀立马,照干不误。同理当他认为需要为天下发出某些声音时,也会义无反顾。他在第一次庐山会议落难,其实就是这种以天下为先的信念使然。他就是那种人。

  但也正是这种信念,造成了彭德怀晚年的悲剧。关于彭德怀的事儿,我在不被理解的毛泽东中,也有详细描述。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瞧瞧。

  贺龙也曾进入毛泽东的情感深处。

  贺龙本身就是一部传奇。论江湖义气,论性格豪迈,贺龙都是人中翘楚。

  但贺龙不同于一般的江湖人士,他是一个讲大义之人。南昌起义时,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出于对天下的责任心,跟着周恩来发动南昌起义;可以说在生死存亡关头帮了组织一个大忙。如果没有贺龙,南昌起义肯定是另一个样子。单凭这一点,贺龙就够得上元帅军衔(如果叶挺没有过早牺牲,大概率也是元帅)。

  贺龙爆兵能力也很强。南昌起义失败之后,贺龙到湘西拉出来红二方面军。单凭红二方面军这面旗帜,贺龙也够得上元帅。如果说贺龙有啥遗憾,那便是到陕北之后没有在军事层面更上一层楼,以及晚年遭遇不幸。而贺龙晚年的遭遇,和林彪关系很大。其实林彪与贺龙原本也没啥旧怨,都是被形势所逼;但两人的斗争可以说是两半俱伤,没有胜利者。这些在不被理解的毛泽东中,也有详细解释。

  气质层面,陈毅和毛泽东比较接近。两个人都是书生拿起枪杆子,都善于写诗词,而且都有着豪迈的个性。

  南昌起义之后,陈毅帮助朱德重整队伍。井冈山会师之后,陈毅堪称朱毛之后第三人,毛泽东和陈毅经常交流诗文,关系很亲密。只不过这种融洽的关系并没有持续下去。尤其是陈毅取代毛泽东红四军前委书记之后,两人的关系不再纯粹。这也造成陈毅晚年也不顺的困境。当然这和林彪关系也很大。九一三之后,陈毅去世,毛泽东参加陈毅的葬礼,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对晚年那件事的一种拨乱反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5 15:57 , Processed in 0.1094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