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2|回复: 0

陶然纪:“机器人抢饭碗”还是“人类机械飞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8 10: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跟大家随便聊聊近期的一些思考。

  01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说印尼最大的纺织企业Sritex宣布破产,超过1万名工人失业。

  像纺织这类低端产业,近几年的趋势都是向印尼这样的人力成本低的地方转移,为什么还会破产呢?

  背后原因是中国的产业升级。虽然我国的人力成本升高了,但由于大量使用机器人与AI,配合全产业链的优势,综合成本反而降低了,很多低端产业又悄咪咪地回来了。

  按这个趋势,很有可能世界产业转移的规律将被打破,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黑洞”,不管是高端的还是低端的,只要进入中国的,就一个也别想走。

  国外流传一幅漫画,分3个年头讲述他们的担心:

  2020年,他们害怕中国人抢走所有的工作;2024年,他们害怕AI抢走所有的工作;2025年,他们开始害怕中国人的AI抢走所有的工作。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产业回流是好事。

  再看另一件事。

  有位南方的小工厂主,在发布的视频中说,自家做杯子的精工车间用机械手代替了人工,后面还会有更多岗位采用智能设备,因为确实能节省不少成本。

  这是整个行业的趋势,他不可能违抗。

  话头一转,他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大量工作机会被机器代替,工人拿不到工资,他家生产的杯子能卖给谁?卖给机器人吗?

  这对于他是无解的难题,只能交给社会来解答。

  把前面的报道结合起来,得出了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低端产业留在国内了,坏消息是留下的工作机会给了机器。

  说到底,还是一个老问题:

  机器取代人工,该怎么看?

  02

  经常看本号文章的读者朋友们都知道,我们从不做情绪性的煽动,不像有的号那样动不动就高喊“厉害了”“赢麻了”,而是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思辨,增强思维的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机器取代人工,就是时代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既让人振奋,又让人担忧的复杂问题。

  对于复杂的问题,需要先分解成几个简单一些的问题,才能理清楚。

  第一个问题:

  低端产业的工作机会,是被机器抢走,还是被中国人主动放弃?

  大家是否还记得,前些年社会上经常讨论的问题还是“招工难”,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进厂打螺丝,工资给得已经很高了,却总是招不到人。

  这就说明,随着国家的发展,那些又脏又累,并且简单重复机械性的工作,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本来就在减少。

  梳理这个过程,可以发现富士康工厂的十几连跳事件,是关键的转折点。

  事件的起因根据相关报道的分析,并非工厂环境太差或者存在刻意虐待的现象,而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造成了工人的心理崩溃。

  工作是同样的工作,但做工的人已经变了。

  现在即使是来自落后地区的年轻人,也不可能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只要有点钱赚,就愿意吃苦受累无怨无悔。

  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送快递、开网约车、当网红、直播卖货……

  那些低端产业的工作机会,实际上正在被新一代中国人主动放弃。

  当然,工厂主愿意给更多工资还是会有人干,只是那样利润全没了,工厂主自己就受不了。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些产业就会被转移出去,流向人力成本低,对从事这类工作意愿强的国家。当初,从欧美转移到日本、亚洲四小龙,再转移到中国大陆,都是遵循这一规律。

  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国出现了“产业空心化”问题,铁锈带地区再也没有了活力。

  如果真让低端产业都流失出去,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同样会埋下隐患。

  万万没想到,我国赶上了一个天赐良机——工业机器人技术成熟了。

  随着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本该转移出去的产业竟然能神奇地留下来。

  中国极有可能实现人类产业发展史的一项创举:

  在产业成功升级到高端之后,依然能够留住低端制造业。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用机器取代人工,抵消掉其他落后国家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

  与此同时,所谓的低端产业本身也会实现升级,提供的不再是简单重复工资又低的岗位,而是诸如机器的日常维护保养、流程管理等技术或管理工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自然会增强。

  显而易见,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好事。

  但是,就会有人指出新的矛盾:机器人的发展并不是光取代工厂的机械劳动,而是向各个产业全面进军。

  比如前面所说的年轻人更愿意干的开网约车,就出现了无人驾驶出租车;快递也有了无人快递车;甚至连写文章、作诗、作曲、编视频等,原来认为只有人类才能干的创造性工作,在人工智能爆发之后机器也能干了。

  照这样下去,人还能干点啥?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我们继续往下思考。

  04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因为一篇语文课文,让很多中国人知道泰山有一个独特的工种,叫“挑山工”,由他们把山下的物资和山上产生的垃圾来回运输。

  这个工作存在于独特的环境之中,因为收入还不错,也就一直有人愿意干这一行。

  但显然它不是一个好工作,纯靠体力,日复一日单调乏味。

  前不久,网上出现了泰山测试使用机器狗进行垃圾运输的视频,引起广泛的关注。

  就有人提出,机器狗上岗以后,挑山工怎么办?

  能怎么办?必然是逐步淘汰。

  对现在干这行的人,景区可以提供一些就业岗位进行消化,比如机器狗操作员,以及环卫、保安、安全员之类的工作。

  挑山工这个工种,应该很快要走入历史了。

  对于景区来说,提高了物资运输的效率;对于游客来说,运输成本降低意味着山上消费价格也能相应下降;对于原来的挑山工来说,可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三赢。

  对这样的前景,可能还有人会觉得遗憾,总觉得少点什么似的。

  人之所以留恋过去,往往是因为没有经受过或者忘记了其中的苦难。那些在意挑山工的人,本身根本就不可能去吃那样的苦,他们真正在意的只是自己熟悉的东西是否消失而已。

  而像挑山工那样艰苦的工作,早就该被机器所取代,在技术成熟之后,也必然被机器所取代。

  还有在建筑行业,出现了腻子涂敷机器人。

  建筑行业的很多工作,都是属于纯粹消耗人力,所处环境还存在大量有害物质,损害工人健康。

  而这个行业同样面临工人短缺的问题,很多工地上是四五十岁,甚至满头白发的工人在忙碌。

  就在行业人口老化,青黄不接危机正要显现的时候,机器人开始大批出现了,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再来说网约车、快递等行业,凭心而论,它们是好工作吗?

  网约车师傅天天风里来雨里去,一不留神出个事故就好几天白干,甚至还可能吃上官司。快递小哥为了抢时间,逆行、闯红灯,因此出事的不知有多少,时不时传出有快递员街头猝死的消息。

  他们并不是爱干这行,而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干这行。

  但是这类工作承载就业人口太过庞大,必须提前规划好出路,再逐步推进产业升级。

  大体会有以下三种出路:

  第一、运营平台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就像汽车出现之后,原来的马车夫纷纷变身为司机一样,运营无人车辆的后台需要有人类安全员进行监控,并在特殊情况下介入操控车辆。其他类似车辆的维修、保养、清洁也能提供一部分岗位。

  第二、司机、快递员与平台建立合作关系,由个人购买无人车加入平台接单赚钱。

  这种合作共赢的方式,是最能降低原来的从业者抗拒心理的做法。

  第三、人类司机并不会完全消失,而是走高端路线,向有特定需求的客户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务。

  看完这三条出路以后,是不是觉得无人驾驶技术取代人工,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生产力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我们的思考应该是在站在支持进步的立场上,去设想如何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就像现在既会写文章,又会画画,还会做视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出现之后,有的人想到的是担心自己会被取代,而有的人则是很快从中发现新的商机。

  比如,市面上出现只需要对着镜头说一二三,就可以生成多国语言带货视频的AI应用,帮助店主迅速把生意推向国际。

  0

  机器人也罢,AI也罢,说到底只是工具,掌握工具的,永远是人。

  从本质上来说,机器取代的不是人,而是落后的生产关系。

  只要我们站到进步的立场上,对技术发展的前景进行积极展望,将可以看到更多更深层次的变革将会发生,很多原来认为无解的问题,也将出现解决的机会。

  04

  比如教育问题。

  为什么国家要下大力气搞“双减”?

  因为每年大学招生名额只有那么多,让学生拼命内卷在国家层面来看并没有意义,反而会损害未成年人的健康,增大家庭的负担。

  对于这个政策,我们当然是要理解并且绝对支持。

  那为什么大学招生名额只定那么多,不能扩大呢?因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就业者只有那么多,反而是职业工人的供给不足。

  所以,有一段时间国家政策是希望引导学生在初中毕业时进行分流,升入高中与职高的比例为一半对一半。

  但是,现在转机来了。

  一方面,机器人的大量应用,将取代大多数的人工岗位;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行业的发展,又需要有更多的人才投入。

  一降一升的对比,已经非常明显。

  于是,几天前出了一则新闻《清华大学决定扩招本科生》,扩招的方向就是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0

  这是由国内顶级高校率先发起的一场变革,将引发更多的高校响应效仿,更多的孩子也会因此获得了升上大学的机会。

  像这样的技术进步继续出现,并且获得越多以后,会怎样?

  有没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对于中国的孩子们来说,上个大学根本就不再是什么难事,家长们对于教育的焦虑也就得到极大缓解。

  接受了完整的大学本科教育,个人的创造力得到过系统的开发,人生就会增加更多的可能。

  而要支撑起规模更加庞大的教育体系,必然要求国家的财政基础不断扩大。

  国家的钱从哪来?

  这是我们要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对前面那位小工厂主疑惑的解答。

  他在担心机器取代人之后,工人拿不到工资,就没人能买他家的杯子。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新的工作机会不断涌现,他这个担心并不存在。

  而他真正该担心的是,自己行业的未来变化。

  当一个行业完全实现了自动化之后,意味着个人在其中的劳动已经不存在价值,那么这个行业唯一比拼的就只剩下资本。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这种资本间的比拼会造成财富的不断集中,最终出现垄断各个行业的寡头。

  甚至寡头之间再进行比拼,只剩下最后的胜利者,就是刘慈欣《赡养人类》里说的“终产者”。

  0

  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必然出现的死结,用马克思的话说是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

  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允许寡头的出现,更不可能出现终产者。

  如果一个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充分完善,既不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不再进行任何创新,开始纯粹比拼资本时,国家下场就是了。

  拼资本谁能拼得过国家呢?

  这样的行业将最终被纳入国家的基础设施之中,其资本增值收益,再由国家分配到教育、医疗、养老等全民共享的领域里去。

  社会主义的优势也就由此体现出来了。

  机器取代人工,是历史趋势。最后的结果是人类被机器抢走饭碗,还是借助机器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飞跃,正是检验制度成色的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 10:13 , Processed in 0.0937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