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8|回复: 0

丁普思:李嘉诚“卖港”风波:资本无国界,商人有国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7 22: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云突变。

  2025年3月,李嘉诚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这场交易看似“教科书式高位套现”,却因涉及中美地缘博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安全,掀起轩然大波。香港《大公报》连发檄文,斥其“缺乏家国情怀”,港澳办官网罕见转载,舆论直指:当商业利益与国家命运冲突时,企业家应如何抉择?

  一、商业逻辑的“理性”与政治风险的“天真”

  从财务视角看,李嘉诚的决策堪称“精明”。巴拿马港口业务市盈率高达24倍,远超行业均值,套现资金可转投欧洲5G与新能源领域,规避美国政治施压风险。然而,若仅以商业眼光评判,实属短视。

  其一,地缘咽喉的战略价值远非金钱可衡量。

  巴拿马运河承载全球6%海运量,是中国连接拉美市场的命脉。2017年中巴建交后,中方投资逾百亿美元布局铁路、能源项目,港口易主美国,意味着咽喉要道受制于人。美国若通过算法调度、差别化费率刁难中国货轮,30%的拉美贸易将成本骤增,甚至面临“数字封锁”。

  其二,政治妥协换不来尊重,只会助长霸权。

  贝莱德要求移交港口管理系统等核心数据,这些信息将成为美国构建“蓝色经济圈”的工具。历史早已证明:资本可以流动,但规则制定权永远属于强权。俄乌战争中西方冻结俄寡头资产的戏码,随时可能重演。

  李嘉诚自称“纯粹商人”,却未看清“商人无祖国”的本质困境——当国家博弈白热化时,资本的“中立”不过是幻象。

  二、历史镜鉴:荣德生的铁骨与李嘉诚的“软骨”

  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民族资本家荣德生断然拒绝日伪收购纱厂,更令旗下工厂转产武器支援抗日。汪伪威胁“敬酒不吃吃罚酒”,他凛然回应:“宁可玉碎,不为瓦全。”1948年,荣氏家族多数成员离沪赴港,荣德生独留大陆,直言:“我若一走,几万工人何以谋生?”

  反观李嘉诚,2015年抛售内地资产转投英国,十年后再度“清仓式撤退”。两次选择,均以“商业避险”为由,却在关键时刻将战略资产拱手让与霸权。荣德生以民族大义为锚,李嘉诚以逐利为舵,二者高下立判。

  李嘉诚办公室高悬左宗棠名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其行为却与对联精神背道而驰。荣德生布衣简食、坚守民族气节,才是“择高处立,向宽处行”的真正诠释。

  三、国家战略的代价:一带一路的“雷区”与海运命脉的危机

  李嘉诚的交易绝非孤例,而是美国“港口围剿”战略的一环。近年来,美国施压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马来西亚皇京港等中资项目,企图构建对华贸易包围网。此次巴拿马港口易主,将产生三重连锁反应:

  削弱拉美地缘支点:中巴合作本是“一带一路”在拉美的标杆,港口失控后,美国可借机逼迫巴拿马疏远中国,中方百亿美元投资恐遭蚕食。

  抬高全球贸易成本:美国若联合盟友升级港口技术标准,中资企业将面临“合规壁垒”,海运命脉受制于人的代价远超千亿套现收益。

  助长霸权“长臂管辖”:贝莱德掌控全球10.4%集装箱吞吐量,结合《船舶法案》对华航运关税,中国货轮或成“算法霸权的鱼肉”。

  当055万吨驱逐舰巡航南太平洋震慑宵小时,某些企业却将战略资产贱卖对手,无异于自毁长城。

  四、全球化退潮:资本的生存困境与身份悖论

  李嘉诚的撤退是全球化逆流的缩影。2024年全球贸易增速跌至1.2%,港口从“现金奶牛”沦为政治筹码。跨国资本陷入两难:

  经济理性:规避地缘风险,追逐高回报领域。

  政治站队:身份标签使其成为博弈棋子,华人资本尤甚。

  澳大利亚智库模拟显示,若中美冲突升级,海外华裔可能重演二战日裔被拘禁的悲剧。李嘉诚90%资产布局欧美,却因华裔身份遭系统性猜忌,最终被迫“去中国化”求生。然而,妥协换来的不是安全,而是贝莱德对核心数据的掠夺。

  这警示所有跨国企业:没有国家实力支撑的资本,如同无根浮萍。

  五、新时代企业家的使命:利润之上,当有家国底线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为企业家指明方向:

  国家利益是底线,而非可交易的筹码

  华为遭美国制裁时,任正非拒绝妥协,启动“南泥湾计划”突破芯片封锁;曹德旺直言“企业家是有祖国的”,将福耀玻璃打造成全球标杆。他们的选择证明:唯有与国家同频共振,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战略定力高于短期套利

  宁德时代深耕锂电池技术,比亚迪垂直整合产业链,这些企业不追逐风口,却成为“美国制裁光荣榜”上的常客。其成功根植于对产业自主的坚守,而非投机取巧。

  重构商业伦理:从“摘瓜者”到“种树者”

  李嘉诚擅长“低买高卖”,却被批“黄台之瓜,何堪再摘”。真正伟大的企业家如张謇、包玉刚,以实业救国、产业报国为己任。今日中国需要的不是“摘瓜人”,而是栽种“技术主权之树”的拓荒者。

  结语:时代已变,潮起潮落

  从2015年,中国学者罗天昊的《别让李嘉诚跑了》,到大公报的《莫天真,勿糊涂》,十年间,中国舆论对“李嘉诚式”资本的容忍度已降至冰点。这背后,是中国从“资本输入国”向“规则制定国”的蜕变。

  当055舰队为远洋货轮护航,当数字人民币覆盖107国结算,当华为5G技术制定全球标准,我们早已不需要仰仗“摘瓜商人”的施舍。李嘉诚的撤退,恰是一个时代的终结——那个凭借囤地、套现、投机便能封神的时代,终被扫入历史尘埃。

  未来的全球博弈中,唯有将企业命运熔铸于国家崛起的企业家,方能真正“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企业利益,国家运道,如何平衡两者,不仅是李嘉诚的关口,也是对所有企业家的考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 10:17 , Processed in 0.1094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