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9|回复: 0

风声君:坐在雷军和王传福中间的中国芯片首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4 19: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在近期那场规格最高的民企座谈会上,诸多民营企业大佬正襟危坐时,坐在雷军和王传福中间的那位企业家,因为全程坐姿都过于“松弛”,意外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

  这位因为“坐姿”而被关注的民企大佬,便是韦尔股份的创始人——虞仁荣。

  相比雷军、王传福等这些知名企业家,“虞仁荣”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或许会觉得陌生。

  但无论如何,他能参与今日的座谈会,足以说明其带领的韦尔股份在中国商业上的影响力。

  从一个单纯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到跻身全球前十大IC设计公司,韦尔股份只用17年时间便完成了惊人的转型。

  作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代表性企业,韦尔股份刚刚发布了2024年全年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4.08亿元至258.08亿元,同比增长20.87%至22.78%,在国内芯片行业继续保持领先。

  可以说,韦尔股份不仅是中国芯片产业崛起的缩影,更是民营企业在高科技领域勇于创新的典范。

  而创始人虞仁荣的人生轨迹,不仅是民营企业在高科技领域勇于创新的典范,更是中国芯片产业崛起的缩影。

  2

  1966年,虞仁荣出生在浙江宁波镇海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天赋。

  中学时,虞仁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号称“浙江省基础教育天花板”的镇海中学,随后荣以镇海状元的身份考入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他所在的那个班,业内有一个如雷贯耳的统称——EE85班(清华无线电系85级简称),因为除了许多芯片和无线电方面的专家和商业大佬。

  说起虞仁荣的“松弛感”,早在清华读书时就已经展现,令人羡慕。

  虞仁荣的家乡宁波,据说是麻将的发源地,老人孩子都对打麻将乐此不疲。因此,他也在听牌、和牌之间找到了乐趣,并延续到了大学生活。

  因为虞仁荣,他所在的清华东区宿舍楼325室是全校有名的“麻将活动室”。

  很多人倒不是对麻将有多大兴趣,而是好奇那个能一边算牌一边背《半导体物理》公式,通宵打麻将还能拿数学竞赛一等奖的虞仁荣,究竟有何不同?

  清华读书期间,除了被人视为“麻将学霸”,虞仁荣在业余时间还喜欢倒腾二手教材,而且有自己的砍价绝活,江湖人称“虞三刀”。

  据说,这个绰号来自他的“砍价三绝”:一砍定价(按页码数折算)、二砍品相(专挑有笔记的增值)、三砍批量(凑足十本再打折)。

  靠着这门生意,他不仅赚够每月36元的生活费,更在1986年花800元巨款购入全班第一台卡西欧编程计算器。

  时任班主任李志坚院士(中国半导体先驱)就曾评价虞仁荣:“他总能把技术变成生意。”

  二手书生意对虞仁荣来说,其实只是小试牛刀。

  在模拟电路课上,当同学们还在推导公式时,虞仁荣已把实验成果转化为可量产的设计方案——他将课堂作业《三极管放大电路优化》改造成"模块化电路板",以每块15元的价格卖给海淀电子厂,三个月创收1200元(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两年工资)。

  甚至,他还曾利用清华学子的身份,将闻名全国的北京海淀区试卷、复习题复印后,转手在河北保定等地兜售,收获颇丰。

  读书期间的虞仁荣的人缘也很不错,因为他总有惊喜分享给大家。

  1988年暑期实践时,虞仁荣花了两周时间泡在深圳赛格市场,撰写了《电子元器件流通地图》,详细标注了136家供应商的拿货价差。这份被同学戏称为"倒爷秘籍"的手册,后来成为华清公司创业初期的核心商业模型。

  大学毕业前夕,当同学们还在为分配去向焦虑时,虞仁荣已整理出包含372家单位信息的《就业宝典》,并用红蓝铅笔标注出“技术转商业潜力值”。

  受其影响,他所在的EE85班进入商界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专业,许多后来都成为了国内芯片公司创始人和高管。

  值得一提的是,虽说是清华的理工男,可虞仁荣还有着不为人知的文艺情怀。

  他主笔的班刊《电子玫瑰》曾风靡清华园,用傅立叶变换解析邓丽君歌曲的和弦结构,用电路图演绎北岛诗歌的意象流动;大三那年中秋夜,他用555定时器芯片做出会吟诗的灯笼,当《静夜思》的机械声穿透清华荷塘月色时,连路过的校长都驻足惊叹。

  可能是因为学生时代的不断闯荡,让虞仁荣参加工作后也始终“不安分”。

  3

  1990年,虞仁荣从清华毕业后,进入当时效益不错的浪潮集团担任工程师。

  不过,面对浪潮浓厚的体制背景,虞仁荣觉得很难适应,于两年后选择离职,进入香港龙跃电子有限公司,担任北京办事处的销售经理,主管电子元器件的代销分销,这一做便是6年。

  1998年,摸透了市场、积攒了人脉之后,32岁的虞仁荣果断辞职,创办北京华清兴昌科贸有限公司,在中关村专门从事BP机、大哥大、VCD等电子产品的分销业务。

  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嗅觉,虞仁荣带领华清公司快速发展,先后拿下了安森美、松下等国际知名半导体厂商的代理权。

  到2006年,虞仁荣在电子元器件分销领域已名气大振,市场占有率已达37%,巅峰时期华北地区每三台DVD就有一台的解码芯片来自华清,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分销商。

  当时,华清的净利润高达1000万美元,相当于同期中关村十家明星初创企业的利润总和。

  站在如此高度,多数人会选择加固基本盘,但他总盯着玻璃柜里的进口芯片叹气:“咱们赚的是搬箱子的辛苦钱。”

  在虞仁荣看来,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

  2007年,虞仁荣突然关掉最赚钱的显卡代理线,果断杀入半导体行业,专门从事半导体分立器件、电源管理芯片设计,韦尔股份就此诞生。

  不过,创业时期的韦尔股份走得并不顺利。一方面是韦尔研发的三极管总被日系厂商压着打,另一方面是半导体研发周期长,也很烧钱。

  经过一番市场调研之后,虞仁荣决定“两条腿走路”,研发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且市场需求量又比较大的两类半导体产品(功率分立器件和电源管理IC产品)入手,同时继续开展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用销售来支撑产品研发。

  2011年开始,韦尔股份抓住国内智能手机兴起的机遇,靠着性价比一口气拿下光宝、松下、南亚、Molex等知名半导体生产厂商代理权,建立了完善的境内外供应链体系。

  当多数分销商同行仍在“躺赚”进口元件贸易差价时,虞仁荣已着手打造自有品牌,通过自研分立器件切入到半导体产业链上游。

  不过,半导体行业除了需要大量资金,还是一个技术高度密集的行业,想在行业站稳脚跟,就必须通过内生研发与外部并购结合,双线并行。

  韦尔股份此时的战略布局,也逐渐显露出虞仁荣“技术+资本的”双轮驱动商业哲学。在内部研发开展的同时,虞仁荣又不断通过外延式收购的方式,快速拓展了公司的赛道宽度。

  2014年到2015年间,韦尔股份先后收购了北京泰和志和无锡中普微,将业务分别拓展至SoC芯片与射频芯片领域。

  从这时开始,虞仁荣并购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2017年5月,韦尔股份成功登陆上交所后,虞仁荣又盯上了估值120亿的豪威科技,希望收入囊中。

  这家曾为苹果供应摄像头芯片的老牌巨头,曾是全球第三大CMOS图像传感器制造商,因为中美摩擦一度陷入困境。而当时韦尔股份的市值不足百亿,彼此的体量悬殊,业内对此都不看好。

  可虞仁荣却依靠自己人脉,以及巧妙的资金调配,通过“现金+股权+可转债”一系列组合拳,韦尔股份仅靠23亿自有资金撬动152亿场外资金,顺利完成了并购。

  业内当时将这场收购称为“蛇吞象式的收购”,认为丝毫不亚于吉利收购沃尔沃带来的影响力。

  这场并不对等的收购中,也再次展现出虞仁荣精明的一面:韦尔股份100%收购豪威科技,但要求豪威原股东承诺三年净利增幅不低于60%,否则要通过股权进行补偿。

  豪赌的结果最终让虞仁荣很得意:2019年韦尔营收飙升至136亿,其中七成来自豪威贡献。净利润增长221.14%达到 4.66亿元。

  4

  资本市场的镁光灯下,虞仁荣的“并购狂人”称号也越叫越响。

  他带领韦尔股份陆续收购了美国新思科技的亚洲TDDI业务、芯仑光电等,并以5.5亿元入股北京君正定增、收购了思睿博半导体等企业。

  上述收购中,虞仁荣并不是只会坐在谈判桌前高谈阔论,而是亲自对收购企业进行逐一评估。但收购美国新思科技TDDI业务时,他飞到硅谷连开三天技术听证会,当场指出对方触控芯片功耗偏高的症结;投资芯仑光电前,他又亲自带着工程师在苏州工厂盯了72小时产线改良,令对方心服口服。

  正是对被收购企业情况的了如指掌,才使得韦尔股份在大部分收购过程中充分占据主动,顺利达成协议。

  事实上,韦尔股份的这些并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同样意义非凡。

  尤其是韦尔股份将全球第三大图像传感器厂商豪威科技收入囊中后,中国半导体企业首次在高端传感器领域完成全产业链布局,开启了一场“资本+技术”的双向奔赴。

  通过将国际尖端技术与本土设计能力深度融合,韦尔股份这家曾经的半导体设计公司摇身变为横跨智能手机、医疗影像、自动驾驶等八大领域的全能选手,让中国在0.8微米级6400万像素传感器的竞技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也是因为虞仁荣的前瞻性布局,当2019年国际芯片市场出现波动,这位比时代总快半步的宁波商人,带领韦尔股份率先完成了供应链本土化改造,旗舰手机CIS产品OV50H的代工厂由台积电切换为中芯国际,极大化解了供应链风险。

  不仅如此,在虞仁荣坚持下,无论行业周期如何起伏,韦尔股份始终坚持将营收的大部分投入研发,组建了一支超过2000人的研发团队。

  其中就有让同行眼红,由虞仁荣亲自组建的“研发天团”:团队成员从清华EE85班的老同学,到Meta挖来的AI算法大牛,以及美院毕业的像素结构设计师,他们共同研发出的LOFIC技术(Lateral OverFlow IntegrationCapacitor)让国产传感器动态范围首次达到了国际水准。

  通过30余次并购,虞仁荣逐步构筑起了自己的半导体帝国,终于实现了从分销商到全球第三大图像传感器设计、制造、销售厂商的跨越。

  2023年韦尔股份作为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成功跻身全球集成电路营收十强榜单。

  不仅如此,韦尔股份在技术储备和研发领域依然硕果累累。

  截至2024年6月,韦尔股份拥有授权专利4839项,包括发明专利4644项、实用新型专利193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布图设计128项,以及软件著作权78项;研发投入方面,2020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韦尔股份累计研发投入达104.94亿元,年均投入超过20亿元。相比之下,行业平均研发投入规模不足2亿元。

  持续的技术研发,让韦尔股份在如今新能源汽车黄金赛道上依然有着不俗战绩。

  韦尔股份通过12英寸BSI产线量产车规级CIS,其160dB超高动态范围技术获ASPICECL2认证。

  2023年车载业务营收突破38亿元,配套包括特斯拉FSD视觉感知模块在内的15家车企智驾系统,在ADAS前视摄像头市场占有率升至12%(Counterpoint数据),重塑了由索尼、安森美把控的车载传感格局。截至目前,汽车业务已经成为韦尔股份的第二增长曲线。

  国内半导体领域,持续投入的韦尔股份还在不断布局。

  2024年12月,韦尔股份宣布出资6.93亿元参与设立规模35亿元的私募股权基金,继续在半导体产业链进行深耕。

  可以说,韦尔股份这家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虞仁荣的带领下,通过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地结合,一直在积极收复中国在半导体行业曾经丢失的阵地。

  不过,虞仁荣在资本圈内仍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5

  2024年12月19日,韦尔股份公告显示,虞仁荣新增质押698万股公司股份。

  本次质押后虞仁荣累计质押1.94亿股,按当日收盘价104.2元计市值达到198亿元。虞仁荣及一致行动人合计质押61.4%,质押股份市值近200亿元。

  很快,投资圈又传出消息称,虞仁荣以教育捐助名义捐了近20亿。

  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怀疑是不是韦尔股份的经营出现了问题?

  不过,综合各种信息可以判断,虞仁荣的股份质押和捐助行为是两个独立的事件,质押是为了继续融资,而捐赠则是出于支持自己正在筹集的大学。

  事实上,随着2024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开始复苏,韦尔股份业绩提升有目共睹,仅2024年上半年就实现营业收入120.91亿元,同比增长36.50%;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3.67亿元,同比增长792.7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3.72亿元,同比增长1837.73%。

  对此,虞仁荣却坦言:业绩大幅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上一年“基数太低”。相比那些喜欢将公司所有成绩都揽在自己头上的企业家,虞仁荣显然更诚恳,也更值得股东信任。

  即便他所执掌的韦尔股份市值一度接近3000亿元,自己也成为了“中国芯片首富”,他也依然行事低调,很少公开宣传自己。

  但在他主导推动的教育事业上,身为大股东的他是想藏也藏不住了。

  2021年宁波市官宣,宁波市政府与虞仁荣教育基金会合作的东方理工大学项目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这所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为民办公助,一期项目计划于2025年6月竣工,所有项目将持续到2030年建成。

  按照规划,东方理工大学将分三阶段推进办学:2024-2028年侧重本科教育(比例6:3:1);2029-2033年提升研究生规模(4:4:2);2034年实现万人在校生目标。最终形成本科50%、硕士35%、博士15%的结构,以契合长三角产业人才需求。

  整个项目来自虞仁荣捐助的300亿资金,其中100亿用于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200亿元作为办学资金,用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基本运营费用。

  为支持大学建设,虞仁荣曾多次以股份捐赠形式向教育基金会输送资金。算起来,自2023年2月以来,虞仁荣及其一致行动人绍兴韦豪已累计捐赠6000万股公司股票,价值数十亿元。

  目前,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汇聚了一大批行业顶尖人才,已签约的60余名教授中,光院士就有11位,登上“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的有23位。

  不过,也一直有人质疑,将数百亿资金投入一所短期可能看不到收益的大学,是否有必要?

  虞仁荣对此回答道:“半导体行业的发展需要很长的持续性,只要我们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地投入技术,深耕十年二十年,一定会出现几千亿美元市值的芯片公司。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选择在家乡宁波创办东方理工大学,虞仁荣显然有着更深入的考虑。

  如今中国半导体产业遭遇“卡脖子”困境,无论技术还是产业都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需要配套的专业人才体系来支撑未来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相关专业课程不同程度存在师资结构老化、教材严重脱离实际、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现实问题,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跟不上世界芯片产业发展速度。

  创办这座对标美国加州理工,定位“小而精"的新型理工大学,既是虞仁荣为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尝试,也是一名企业家对国家战略需求的责任与担当。

  亦如他曾在清华演讲中所说,“芯片产业没有捷径,但敢在无人区修路的人,终将定义游戏规则。”这或许也是虞仁荣投身商海,总能敏锐识别技术和商业趋势,果断投入资源卡位市场爆发前夜的战略远见。

  从清华“麻将学霸”到国内半导体破壁者,再到如今的科教生态构建者,虞仁荣一直努力在芯片产业的峭壁上凿刻属于中国式创新的等高线。而这种科技领域的海拔抬升,也成为大国崛起最生动的注脚。

  真心期待虞仁荣带领的韦尔股份,未来能给中国芯片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 22:21 , Processed in 0.1563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