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8|回复: 0

安民:大势比人更有推动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这波行情,消费和医药都走得不是很强,然后有粉丝发来短信问,您昨天文章中讲未来几十年都看好医药行业,您是否看得太积极了。

  是太积极吗?不是。不信大家可以翻一下创新药吧。看看里面翻番的有几只?涨几倍的也有好几只。医药行业只是因为集采的影响,导致有些比较传统的医药股没法看。

  集采到底有多大影响呢?原来有降价85%的。降价85%是什么概念?原来一盒药卖100元,现在卖15元。那么到这个时候,要看药的制造成本是多少。比如假设原来是90%的毛利率(不含税),则10块的制造成本,卖100,现在卖15,毛利原来是90,现在是5元,原来卖1盒要抵现在卖18盒,所以现在有些守旧的公司,就不会涨了。

  现在不做创新药,那有些医药企业未来就很难有出路。

  明白了这个,就知道医药要换赛道。但医药行业不会死,因为毕竟中国高峰人口就要来了。今年,1952年出生的人口73岁。中国人口现在的平均年龄是78岁,也就是1952年出生的人,未来5年有不少人会先后死亡,然后他们在死前,会有相当多的看病需求。10年后,1957年出生的人相当多会离世,离世之前,他们一样有很多的看病需求。

  当然,这些是理论上的。而实际的东西,更要感受。因为现实会教育人。

  20多年前,我编理财的书,内中有《如何让1万元变成100万》。这本书付印前,发行部的负责人说一本都卖不出去,然后当年国庆节后我去了长沙书市推销,为社里第一,三个月后第一版卖完,印第二版。其实这个并不是关键的。次年南京书市,我在那里看到四川人民出版社在力推唐某某的短线是银十万到百万,之四,因为那书的一二三市场影响非常大,因此我就拿起那本书仔细翻目录,一翻就发现那本书的精神内核,全来自于我们头年那本书。就是他将100万那本书的精神内核,用于了它的短线是银系列。

  2003年广西某出版杂志社在苏州开会,因为我是他们的重要作者,就被邀参加了。那个会上我碰到了四川人民出版社副社长,80年代很有名的一套书的编辑,走向未来丛书的编辑,会上就跟他聊到短线是银四,问他有多大的销量。他说那可不得了,近百万册。那个年头正版盗版一般是一半对一半,所以正版和盗版合起来,大致销了近200万册。那本书的编辑当年的奖励就是大几十万。

  这个并不是我要讲的重点。

  前几年,我在单位停车场散步,碰到一个老同事。他见了我就讲,刘编,你那个1万元变成100万,不新鲜,感觉都有点落后了。然后我跟他讲了当年的情况。之后就问他,你是不是有更惊人的实践成果要教我。

  然后他就讲了他做的一件事。他80年代后期在中营街买了一套平房,中营街就在黄鹤楼下面,很影响观瞻,因此90年代前期到中期,那一片就拆迁了,还建在昙华林。昙华林后来是武汉市唯一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始建于明初的1371年,武汉要保留历史文化风貌,就修旧如旧,再迁了他的房子到湖北大学沙湖旁边。第二次还建,他的房子当时就值300多万。现在沙湖附近的房子,建发望湖的是38000一平米。所以他才讲我的思想落后了,1万元变100万落后了。

  我同事的500元,现在可以变现300多万,并不是他有什么特殊能力,推动这个大变化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是背后的推动力量,背后的内在逻辑。这个逻辑是什么?第一,城市居民要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要住好一些的房子。第二,中国几十年的持续的城镇化,需要房子。推动他的钱增值的,是这个大势。

  那么未来的逻辑是什么?是中国最有钱的一批人会相继老去。中国第一批大学生以50后为主,共和国诞生后第一批奔赴而来的,1952年和1957年的人是小高峰,10年内多数都要离世。然后这个离世的人口会一年一年地向高峰攀爬,205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一年离世近3000万。这个是挡不住的大势。知道了这个,就知道他们离世前必定有大量的医疗需求。这个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推动医疗大发展的,正是这个社会需求,而不是我们个人,我们个人只要看清楚这个大势,顺应这个大势就可以了。在我们经历的这半个多世纪中,我们见证了很多的极端情况,这些极端情况都是社会发展大势推动的产物。

  比如农村,买田买地置家业是过去农民发家致富的唯一道路,是被广为赞誉的行为。我20岁时就在家里楼上的一个黑柜子里发现有一个黑匣子,打开那个黑匣子,就发现我父亲在1946年和1948年两次买田地山林的契约,上面有四至,有中人,有签字按手印,清清楚楚。他到死都留着那两份契约,被我翻出来了,带到武汉,后来不知道弄哪里去了。

  但现在,我哥的田地,离小河只有一条河岸,旱涝保收过去被视为好得不能再好的田地,我父亲看了会羡慕得流口水的田地,地已经有12年没有耕种,田给别人在种。我前面讲过我哥买屋的事,我家有三栋房子。祖屋一处,就是我伯爹、我爹爹他们传到我父亲的房子,新屋一处,新屋在1983年重修,2007年又拆了修成楼房,还有一栋是1992年花800元买的。老屋自我读初中开始,就没有人住了。买的房子1992年后就没有住过人,我哥的楼房也有12年没有住人。

  如果我父亲再转世回来,如果他还有记忆的话,他会怎么看我哥的行为?他1946年和1948年两次买田地山林,仅仅65年后,我哥那么好的田地荒废。他一生花了很大的精力建了一栋新房,我帮我哥买了一栋,我哥把我父亲建的新房改建了一次,再拆了建成楼房,只住了6年,就完全废弃在一边。而我家的祖宅已经彻底坍倒了。我父亲会怎么想?

  所以,推动这么些大变化的,不是个人,而是社会大势,是大势背后的硬逻辑。它们会推动着整个社会,前行到你怎么也不敢想象的地方。那个世界,你不仅不认识,而且会惊得你会怀疑世界,继而怀疑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 22:02 , Processed in 0.1406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