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25|回复: 0

史客郎:昨天,这个百年真相,再次暴露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事,是一件到现在为止,很多人还有很大的误解的事。

  所以还得事先声明:这篇文章,是写给思辨能力强的人看的。

  先从昨天这条消息聊起:当地时间3月29号早上,在硫磺岛,也就是因为二战时硫磺岛登陆战,好莱坞至少拍了N次电影的那个地方,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还有一堆日本高官,像日本首相石破茂、此外还有日本的防卫大臣、内阁成员、国会议员啥的,加上当年军人后代,在这个岛上搞了纪念仪式。

  如果从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个仪式充满了很多怪诞的地方。

  首先是名字就挺抽象的,居然叫“荣誉团聚仪式”,要是不知道这地方是当年美国和日本人在打仗,说不定还以为这两家当年在联手,对抗外星人入侵,因此才“团聚”呢!

  第二是赫格塞斯发表的讲话,至少我们中国人听起来,也会觉得非常怪:此人竟在硫磺岛战役80周年之际,一本正经地讲:当年两国有超过 80000 名海军陆战队员、陆军和水兵在硫磺岛作战。“今天,我们崇敬他们的勇气。今天,我们缅怀他们的英勇和牺牲。"

  这事为啥怪呢?

  大家不妨想想,当时的日军是什么?

  法西斯!

  轴心国!

  当时的美军,是什么?

  反法西斯盟军。

  结果好了,在赫格塞斯嘴里,变成了这两支军队性质一样,都组队,凑在一起彪炳史册了。

  但以为光这么讲,就离谱了吗?

  没有!

  在赫格塞斯的讲话里,还有更离谱的,他居然还说:他和一堆日本高官,到硫磺岛来,是为了“缅怀那些为我们现在享有的和平而在这里献出生命的人们”。

  看到这句话,是不是觉得要晕倒?

  现在美国国防部长力赞硫磺岛日本守军,下次是不是要庆祝一下日本当年成功偷袭珍珠港,顺便缅怀一下日本的神风特攻队。

  第三件事更怪诞:就在这两天,有人发现,在美国国防部官网上,那张著名的硫磺岛插旗的著名照片,都被悄悄删除了。

  表面理由是:最左侧旗手为北美原住民皮马人,特朗普上台后,重点要宣传的,就是正统白人的功绩,至于有少数民族参与的东西,就不宣传了。

  但再深一点去看,就会发现这理由站不住脚:都80年了,你早不删,晚不删,怎么在这段时间删,也太凑巧了吧!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特朗普手下的高官,真特么地没水平,没基本常识,居然犯浑到这种地步,搞出这次离谱的演讲来!

  我们是中国人,看到这种自己觉得荒谬的场景,当然会这么想,但如果我们再把头抬得高一点,就会发现:上面说的,昨天这些我们看上去,觉得很荒谬的事,如果在美国人或日本人的角度来看,却是极其正常的!

  为啥这么说呢?

  如果我们认真回顾一下,就会得出这么一个事实:在过去170多年,美国人一直在想尽办法,帮助或者扶植日本人,真正发生冲突的,也就是太平洋战争这3年多!

  大家应该记得:之前我讲过,现在大家都在提的“岛链”政策,日本侵略琉球、台湾,甚至朝鲜,为它出谋划策的人,是谁?

  美国人李仙得,南北战争名将、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格兰特的部下!

  之后是1894年甲午战争,当时美国的国内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日本!

  像1894年11月8日《纽约时报》,就发表文章说,这场战争是“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

  但这还不算,战争还在进行时的1894年8月3日,在有个日本间谍,名字叫石川伍一,因此刺探军情,在天津被抓了。当时美国声称“中立”,但听说有日本间谍被抓,美国人居然马上就跳出来了。

  先是美国驻天津领事李德讲:天津的日本人开战后就都回国了,天津没有日本人,中国政府肯定是抓错了。

  之后美国驻华代公使田夏礼也跑出来讲:中日开战的地方,是在朝鲜,所以天津就算有刺探军情的日本人,也不能说他就是间谍;而且就算是间谍,清朝也应该把他给放了!

  是不是强辞夺理?难道出现在战场上的,才是间谍,在后方刺探军情的,就不是间谍?

  但这还不是偶发事件:

  当时美国驻汉口领事柴有德,就窝藏了两名被清朝追捕的日本间谍。

  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则是干脆拒不引渡租界内被捕的日本间谍。

  这说明什么?

  当时的美国,是披着“中立”的外衣,暗中其实在帮日本人!

  之后到了1905年,发生了日俄战争,当时日本财政其实很困难,光凭自己的实力,其实难支撑这场战争,但当时英国和美国拼命给钱,总共给了21亿日元,才硬是让日本人打赢。

  英国给日本贷款,是因为当时英国和日本之间,签订了军事同盟,这好理解。

  但美国为啥要借钱给日本?

  后来才知道:美国借钱给日本人的条件是,在战胜俄罗斯之后,要在东北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也就是我现在借钱给你打仗,但战后你抢到东北后,要把整个东北市场向我开放!

  这是为啥呢?

  美国的报纸讲得,非常赤裸裸:中国是个大宝库,财宝无数;但中国又太大,虽然现在弱,但体量大,还是太强,所以只有“日本才握有开启东方的钥匙”。

  因为当时的美国是个新兴强国,早先没有赶上趟,眼看着中国市场,给欧洲人瓜分完了,便拼命拉拢个日本来搅局,这样他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捞到好处。

  为了这事,美国从1870年代,就各种支持日本,甚至最早把关税自由权还给日本,还主动提出了废除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

  之后就到抗日战争了。

  这段时间,美国人干了什么事呢?

  也是大规模地向日本出口各种军用物资,还同时帮日本建造各种能用于战争的工厂。

  大家有空看抗日战争的电影,就会发现上面的日本兵,坐的卡车头都是长长的,它是种什么车?

  美国福特在日本投资的汽车工厂产的!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汽车部队在华北战场上进行机动。打头的几辆汽车是美国福特公司日本分厂生产G917T型4轮卡车。

  到啥程度呢?

  1938年,美国给了日本1.25亿美元的贷款,还输出了大量的机床军事装备和武器;

  1939年,美国输至日本的军用物资,达1.869亿美元;

  1940年,美国对日本输出的军用物资达1.9亿美元……

  后来有个统计,说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有54.4%的军用物资,来自美国。

  之后,才有二战时日本每杀死一个中国人,54.4%是死于美国人的说法。

  甚至为了隐瞒向日本供应石油,根据国务院的要求,美国商务部在贸易文件中,以“发动机用优质燃料”一语代替“飞机用油”。

  抗战时的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这人后来还当过国务卿,等珍珠港事件之后,就讲实话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了我国大力支持,这种侵略行为不仅受到支持,而且我们的援助是如此有效,如此举足轻重,如若断绝援助,这种侵略就可能被制止和停止。

  于是问题就来了:

  之前美国不知道日本是在侵略中国吗?

  之前它不知道日本在中国的暴行吗?

  不知道它的军用设备在杀中国人吗?

  都知道!

  但美国啥态度呢?

  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在内阁会议上是这么说的:“我们和日本有着长期的深刻的友谊,因此就应该本着友谊来为它作想……我们对日本不采取任何制裁。”

  胡佛

  其实我们只要数数时间,就明白:抗日战争时,美国支持日本的时间,是从1931年到1941年12月,总共1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对抗美日两国。

  但珍珠港事件,到日本投降,总共多长时间呢?

  3年多。

  这3年多,大家是盟国,美国人总该帮我们了吧?

  据统计,租借法案美国对外总援助501亿美元,但在所有受援国家中,英国得到310亿,苏联得到110亿,中国得到多少呢?

  战时总共只有8亿美元!

  军事援助只有3亿!

  但这些援助物资,虽说记在我们的账面上,其实是给在中国的美国军队用的,美国自己的陆航官史第5卷都承认:整个战争期间,美国各种物资加起来,交给中国的只有不到7万吨,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

  主要的物资,都给驻华美军用!

  但以为这样就算了吗?

  没有!

  当时驻扎在中国的美军,总共有10万人,每个美军的军饷是中国士兵的500倍,美国人要我们先行垫付,就等于让中国承担5000万大军的负担。抗战前和抗战后,法币贬值6000倍,主要原因就是财政入不敷出,不得不印大量的钞票!

  说来相当搞笑:当时财政支出的主要科目是军事支出,而军事支出中的最大单项,居然是供养援华美军!

  美国刚开始驻军时,100法币能换30美元,等到结算时,就变成60万法币才能换30美元,但美国人吃顺了嘴,居然要用这个汇率,来付钱,最后几经吵架,变成以100法币换1美元来结算!

  光这笔损失,就至少好几亿美元,但后来有人算过,大数应该不下3亿美元,和从租借法案拿到的,那些账面上的援助物资,是同一个数。

  但前面说过,那些租借法案拿来的物资,我们其实只到手十分之一!美国当时是个富国,但这么一个国家,不说它之前帮日本人搞我们,成了盟国之后,却还用这种办法,来刻剥我们这种穷国,真是前所未见!

  后来又来了5亿,但这些物资是1945年胜利后,才运进来的,是所谓的“战争剩余”。

  中间有些好东西,但坏东西也很多,后来很多书里说,这些物资中,有好几百吨是已经变质腐败的罐头,还有大批全是左脚,或者是右脚的军靴,而且美国人脚大,想穿它,得在里面塞草才能穿。

  但不管好坏,全部记账上了。

  对比一下,就明白这中间的差距了: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这短短4年的时间,美国输往日本的物资总额,高达10亿美元以上,其中80%以上是军用物资。

  我们只有日本的几分之一。

  再对比苏联,就更清楚了:靠着租借法案,苏联拿到了1.5万架飞机,2.5万辆坦克以及620艘舰艇。

  只有苏联的几十分之一。

  同为二战陆地抗战主战场,大家的差距就这么大!

  战后呢?

  我们是战胜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且前期很多牺牲其实是美国造成的,按照当时的规矩,战胜国应该拿到相应的战利品。

  比如说对德作战,苏联出力最大,所以所得最多;对日作战,中国牺牲最大,同时战果最多,理应有合理的补偿。

  像德国,战后丢掉了本土的34%,同时还付出大量的赔偿;但日本呢?

  日本投降前的《波茨坦公告》很清楚:日本投降后,除了本州、九州、四国和北海道外,其余岛屿由中美苏英共同决定,其实就是大家一起分掉的意思。

  结果呢?

  美国没和我们商量,独自占领了日本,还窃据了琉球,之后私相授受又给了日本,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也没有和我们谈判。

  日本作为战败国,毫无损失,甚至还搞到了本来不属于它的琉球。

  我们作为战胜国,不但一无所得,还丢了外蒙古。

  这还不算,还有更狠的事:照理说,日本侵华,造成了我们的重大损失,它应该承担战争赔偿责任。

  但美国自从日本战败起,就拼命地鼓吹,同时给大队长施压,要他不得向日本讨要战争赔偿。

  纵观人类历史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关系,恐怕也只有当年那一次:战胜国不但没得到土地补偿,甚至连战争赔偿都没拿到,反而自己丢了好几分之一的国土;而战败国,不但毫发无损,反而还能保留早年的赃物!

  甚至还有更诡异的事:日本在二战时,成立了一个部门,名字叫“军需省”,权力很大,基本就是集中日本的所有能动用的经济力量,去打仗的。

  这种部门,美国人肯定知道!

  按照一般常规,这种部门不但要解散,它的负责人也会因为涉及到战争罪行,被逮捕起来。

  但日本人投降后,美国人是怎么干的呢?

  居然就让它在眼皮底下,把牌子换成了“商工省”,然后啥事都不干,直接放过了它!

  之后的事情,就更奇怪了:

  本来美国人还信誓旦旦,向我们保证说,战后会让日本变成个农业国,但很快它就改变了说法,开始扶植日本工业!

  等到1950年,美国人干脆不装了,直接给日本企业大规模下订单,让日本经济很快,就超过了战前!

  之后更是一波接着一波的扶持!

  甚至到这种程度:美国当时的市场,基本对日本大门敞开,1959年日本人觉得机会来了,非常认真地谋划,准备当年要向美国出口1万辆汽车。

  结果万没想到,它的技术实在太差了,日本汽车不是在美国公路上跑不动,就是动不动就抛锚,反正各种毛病,当年只卖出200多辆!

  铩羽而归!

  连我们当时刚建出来的汽车工业,水平都差很大!

  是后来美国不断给它练手的机会,才让日本汽车,终于在1980年代,在美国出口量很大。

  从上面讲的这些事,我们能看出什么来呢?

  就是最上面讲的那个超级大误解:我们不少人,一直存在二战史观,老觉得中美两国在二战时,曾经当过3年多的朋友,将来只要努力,还是可以做到二战时的那种朋友。

  甚至很多人,至今还迷恋二战史观。

  却忘记了这么一个基本事实:美日过去170多年,日本其实长久以来,都是美国的盟友,甚至不少美国人还认为,日本只是二战时,不小心走错路才成了敌人。

  到这里,我们不妨再看一下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的这段话:山姆大叔和不列颠尼亚自此成了新日本的教父教母。不到两代人,只有久远传统的日本人民,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把武士道的双手剑替换成了铁甲舰、线膛炮、鱼雷和马克沁机枪;在工业领域也发生了类似的革命。在英国和美国引导下,日本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转化是迅猛而又剧烈的,中国被超越并因此受到重击。

  在这本书上,丘吉尔已经说得很清楚:日本之所以有明治维新,之所以有之后的“迅猛而又剧烈的”发展,都是为了扶植日本人来“重击”我们。

  说到这里,还会觉得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昨天在硫磺岛的讲话,还有和这相关的很多事怪吗?

  还以为仅仅是最近这些年,美国想要对付我们,才这么干的吗?

  相信应该不会了吧?

  这是人家一贯以来的策略,绝不是临时起意,已经有将近170多年历史了,所以才能把话,说得那么自然,那么地随意!

  作为一个人最不应该的,就是一厢情愿,或自作多情。凡是得了恋爱脑的,从来就没啥好结果,只有脑子清醒的,才会过得好。

  过去的我们,实在太善良了,现在真该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 22:27 , Processed in 0.1094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