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53|回复: 0

星海舰长:中国研发“非核氢弹”?一场不怀好意的乌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20日,相信很多人都被这样一个新闻给刷屏了: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爆炸了一颗“非核氢弹”!威力是TNT的15倍!堪比氢弹!

  氢弹?这在中国停止核试验已经29年的当下,带来的影响显然是地震级的。

  然后,各路自媒体玄而又玄的解读纷至沓来:

  ——这种“非核氢弹”,可以完美规避核武器使用限制和国际影响,堪称可以随意使用的大杀器!

  ——“非核氢弹”完美解决了核爆炸后的污染问题,简直是“留X不留X”的神器啊!

  ——中国试验“非核氢弹”,就是在用高科技武器威慑美国,作为关税战的筹码!

  以上每一条,听起来都那么激动人心,好像中国真的掌握了什么改变世界格局的神器一样。

  但是吧,作为一个物理化学知识还没有忘光的中年人,总是觉得这个新闻有哪里不对,很多表述都不符合常识。

  那么,这个新闻,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一

  为了还原事情原貌,让我们看看信息源头《南华早报》是咋说的。

  《南华早报》的英文标题是:

  科学论文显示,中国测试non-nuclear hydrogen bomb(非核氢弹)。副标题是:这种武器产生一个白热火球,持续时间比TNT长15倍。

  文章内容其实也很简单,说是上个月发表于中文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的一份论文显示,中国船舶集团第705研究所搞了一个2公斤的炸弹,在爆炸时产生了超过1000摄氏度的火球并持续了两秒多——比同等TNT爆炸的火球持续时间长15倍,而且全程未使用任何核材料。

  听起来似乎挺牛的,但问题在于,在很多关键的技术细节方面,这个新闻却说的含糊不清。

  第一,这玩意是不是氢弹?

  我们需要首先弄清一个概念,啥叫氢弹?

  官方定义,氢弹是利用核裂变装置爆炸能量引发氘、氚等轻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聚变弹或热核弹。

  也就是说,“氢弹”这个词特指核武器,不能乱用。只要是氢弹,就必然是有核反应的,那么“非核”一说又从何而来?如果是非核,那就肯定不是氢弹啊!

  把“非核”和“氢弹”两个词组在一起,恐怕爱因斯坦都不敢这么想,也就学新闻的能干得出来。

  那么这次爆炸的到底是个啥东西呢?很简单,就是氢气。

  为了得到原原本本的真相,我借了前女友的账号,在知网下载到了《南华早报》的信源:

  《爆炸强冲击对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能量激活反应试验研究》论文(公开论文),2025年3月份发表于《弹箭与制导学报》。

  但是当我读完这篇论文发现,这个论文和“氢弹”没有半毛钱关系!

  705所研究团队的试验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常规炸药对2kg的氢化镁进行了爆破,氢化镁被热解后释放出氢气,然后氢气遇到高温就二次爆炸了。

  氢气爆炸,就是彻头彻尾的化学反应啊!怎么能和核反应扯上关系?

  如果说这种氢气爆炸算氢弹的话,那我们初中化学做的氢气爆炸试验算不算氢弹?

  街上小贩卖的氢气球爆炸了算不算氢弹?

  乌克兰把氢能源汽车的氢气罐拆下来扔到了俄军头上,算不算首先使用了氢弹?

  估计看完《南华早报》的新闻,705所的论文作者都懵了,我实验个大炮仗,你咋给我扯上氢弹了?饭不能乱吃,话也不能乱讲啊!将来报道出了偏差,你们是要负责的!

  第二,威力到底如何?

  在很多人的解读中,纷纷传言这种“氢弹”的威力是TNT的15倍,温度达到了1000度,看起来好厉害好厉害,中国拥有了一种堪比核武器的高能炸药!而且还没核辐射,想炸谁炸谁!

  可是我看遍了整个论文,都没有发现15倍的字样。

  最后好不容易,在爆炸时间上发现了端倪。

  论文指出,爆炸强冲击激活2kg氢化镁反应模式下,1000℃以上高温持续时间可达2秒,而2kg的TNT炸药爆炸1000℃以上高温持续时间为0.12秒。

  2除以0.12,是16倍(也就是多15倍),这就是《南华早报》中氢化镁比同等TNT爆炸的火球持续时间长15倍的出处。

  可是经过各路自媒体一解读,“持续时间长15倍”,就被解读成了“威力是TNT的15倍”。

  拜托,时长和威力完全是两个概念好么?怎么能混为一谈?

  最搞笑的是,很多营销号把爆炸温度超过1000度也作为威力指标了,可能在他们眼中,1000度算是很高的温度了。

  但请让我说个冷知识:咱们老祖宗千年前发明的黑火药,其实爆炸温度就能超过1000度了。

  现代炸药TNT,爆炸产生的高温范围在?2000℃–4000℃?之间,1000度的爆温,在现代炸药面前根本不够看的。

  第三,氢化镁有没有炸药价值?

  这一点倒是有,但适用范围很小。

  我们都知道,在炸药爆炸时,如果气体膨胀速度比音速快,就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用这种巨大的能量打击人或建筑。冲击波越强,威力越大。

  但是氢化镁呢?

  论文中有一句:2m位置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可达到2kg TNT在自由场爆炸的39.7%。

  我们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氢化镁的爆压,只有同等重量TNT的40%,这种威力,放在炸药领域中是绝对不合格的。

  道理很简单,炸药作为一种消耗品,要满足威力、成本和安全的平衡。

  比如目前很多人认为的威力最大的炸药——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最大爆速、爆压、密度等几个参数都优于“炸药之王”奥克托今,能量输出比奥克托今高10-15%,但为啥就是不普及?

  太贵了。

  一公斤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美国生产成本在1000美元左右(中国便宜一些,但也不到可以随便用的地步),一枚155炮弹装药8公斤左右,光炸药就要8000美元。

  可是装TNT的155炮弹采购价才多少钱?5000美元左右(俄乌战争后价格有上涨)。

  就算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比TNT的威力要大一些,但从成本上来说,也是不划算的。

  同样的道理,氢化镁这玩意每公斤要人民币500-2000元不等,现在主要是作为储氢燃料用,拿来当一次性的炸药,但爆炸威力只有TNT的40%,可就太奢侈了。

  一边是几百一公斤威力不佳的氢化镁,一边是10元一公斤的普通炸药,你会怎么选?

  所以,氢化镁能爆炸是能爆炸,但和它能做炸药,是两码事。毕竟实验室中,能爆炸的东西多了,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当炸药。

  那么,这次氢化镁的爆炸实验完全没意义吗?

  其实也有,我们可以把这次实验看成把氢化镁作为云爆弹装药的一次尝试。

  我们都听过云爆弹,其主要装药是云爆剂,云爆剂其实不算炸药,而是燃料。

  它的主要原理是第一次起爆先向巨大面积内抛洒云爆剂,与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云雾,然后第二次起爆用于引爆云雾,形成轰爆效果并发生剧烈爆炸,它的爆炸持续时间会比炸药直接爆炸要长的多。

  如果把液体云爆剂换成固体氢化镁,氢化镁被炸药激发热解释放氢气,因为氢气在空气中的扩散速度极快(20 厘米/秒,是乙烷的3-4倍左右),所以一旦爆炸,有可能覆盖更大范围、持续更长时间,也可能有利于缝隙消灭躲藏在掩体和建筑内的有生目标。

  不过,虽然氢化镁具备作为云爆剂的潜质,但也仅仅是潜质而已。氢化钙,四氢铝锂,氢化钠理论上都可以这么玩,到底氢化镁适不适合作为云爆弹装药,还有待对材料安全性、经济性、耐储性等性能进行完整的测试,不是一次试验就万事大吉了。

  看到现在,大家也许就明白整个事的前因后果了:

  首先,705所针对氯化镁的爆炸特性做了一个实验,发了个论文,目的其实就是纯学术研究。

  试验就是这么个小玩意

  然后,论文被《南华早报》记者看到了,可能是出于“搞个大新闻”的考虑,反正这位香港记者就是脑洞大开,生生造了一个“非核氢弹”的名词,于是一篇震惊世界的文章就出炉了。

  偏偏在中国网络上,有一大批毫无底线的营销号,想要流量但自身又没什么鉴别能力,一看香港媒体都说了,那还有假?于是开始大炒特炒。就这么简单。

  二

  虽然“非核氢弹”就是个大乌龙,但这样一个大乌龙竟然成了全民热点,其实也挺可悲的。

  始作俑者是谁?

  当然是《南华早报》。

  有人说这个乌龙是因为记者对理工专业的“不明觉厉”造成的,属于新闻学又一次“魅力时刻”。

  但事实上,内幕远不止此。

  说个冷知识,《南华早报》虽然听起来是个中文报纸,但它其实并不面向中国人,而是面向以西方人为主的英语读者。

  1903年,英国人克宁汉(Alfred Cunningham)在香港创办了《南清早报》,主要是向西方世界的读者介绍中国以及远东的新闻和风土人情。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清早报》更名,《南华早报》就此诞生。

  此后,《南华早报》屹立百年,一直到现在,仍然是香港地区影响力比较大的报纸,而且现在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

  但是呢?

  作为一个本身在西方价值观影响很大的地方经营的、以西方读者为主要客户的媒体,你就不要指望《南华早报》在立场上有多倾向中国,也不要指望它能真实报道中国。

  虽然《南华早报》总是标榜自己中立客观,但事实上,这份报纸完全就是个西方报纸,在报道中国的时候,也完全是采用西方的思维模式、西方人长期固有的认知去报道中国新闻的。

  比如,关于其他国家对中国领土领海的非法侵占,《南华早报》说是“领土争端”。

  比如,在报道台湾问题时,用词也都是大陆“入侵台湾”,甚至在地图上,也把台湾和大陆标成两种颜色。

  还有在香港反修例风波时,《南华早报》也立场暧昧。

  对于这样一个立场的报纸,它主动去报道中国科技特别是军事科技的进步,你以为它真的是为了夸赞中国成就吗?

  显然不是,而是另有目的。

  如果我们关注一下国内军事类新闻就会发现,信源出自《南华早报》的新闻非常常见。而《南华早报》最擅长的,就是能从一个普通新闻、论文中,脑补出“不得了”的大事情。

  比如,国内一个关于探测战机发动机排气羽流的温度的论文,到了《南华早报》的嘴里,就变成了:中国可以在2000公里外发现F35!

  比如,中国随便搞个雷达的论文,《南华早报》就会绘声绘色介绍中国能把F22的雷达信号提高6万倍。

  还有,《南华早报》称,中国研制成功“金丝罩”诱饵技术,可让导弹在飞行时,在雷达上变成一架民航客机。

  你看,《南华早报》一贯如此。

  而这次的“非核氢弹”,无非就是又一次常规操作罢了,基操勿6。

  按道理来说,对这种故意放大解读、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做法,我们完全没必要理会。可是呢?一些国内的营销号,似乎特别喜欢这种“爱国谣”。

  说实话,20年来,中国军备水平突飞猛进,很多人都为航母、六代机、076、055的问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随之而来的,就是全民对军事新闻关注。这就为这一类垂直领域带来了巨大流量潜力。

  我们这些年看到的“中美南海电子战,美国完败!菲律宾断网!”、“美国核潜艇被困渤海,咱们一起去捞黑鱼!”、“解放军1个小时团灭缅北三个营”之类的谣言,基本都是这么来的。

  有网友甚至总结了这些营销号常用的一些标题:

  北京震怒!北京发飙!绝世良机!全球沉默!大惊失色!难得机遇!绝不再忍!胆战心惊!国人哽咽!西方胆寒!美国慌了!西方崩溃!彻底闭嘴!惨被打脸!直冒冷汗!世界哗然!果断出手!现场惨烈!突然翻脸!最后警告!噩梦来临!国人哄笑!日本哀嚎!世界沸腾!中国不忍了!

  不信我们去翻翻我们父母的微信群和朋友圈,一定会有这样的内容。

  而且近两年,随着AI工具的成熟,一些用AI编造的谣言更是有事例、有数据、有证言,不是内行人很难分辨。

  说实话,这种谣言泛滥,挺让人心疼。

  西方媒体靠“恶意解读”制造假新闻,国内营销号激情文案炮制“爽文”,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可是受害的是谁?中国民众。

  影响的是谁?国内的资讯环境。

  恶化的是什么?中国国际形象。

  公众爱国热情是好的,非常宝贵。也正因为它太宝贵,才不该被流量所裹挟、被虚假所嫁接。

  谣言是坏的,无论它是不是披着“爱国”的外衣,都是坏的。世上也从没有所谓的“正能量谣言”和“爱国谣言”。

  中国超越也好,中国复兴也罢,都是实打实一步步干出来的,而不是被盲目乐观的谣言给捧起来的。

  无论什么时代,理智、客观永远是一个国家社会舆论应当坚持的准则,也是信奉科学、坚持唯物主义的中国人,区别于西方国家民众的最大不同。

  如果我们不顾事实,听风就是雨,动不动就“赢赢赢”,那和特朗普手下那群连数学都不会的MAGA,有什么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6 07:41 , Processed in 0.1563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