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21|回复: 3

刘宴斌:名将李牧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3 10: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将李牧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文\刘宴斌
(李牧——资料图)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军事将领,是赵孝成王和赵悼襄王时期赵国北方的守护神。神兽赵孝成王父子信任的李牧,在自己多年的守边生涯中,也总结出了独特自己的守边经验,开创性地运用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伟大战略。

  其实,从春秋早期开始,我国北方的匈奴部落就已经逐渐强盛起来,并充分利用了中原各诸侯国混战的局面,乘机扩大了不少自己的地盘。不幸的事,作为北方的诸侯国,赵国首当其冲地承受到了来自匈奴部落的威胁,其北方大部分领土都暴露在了匈奴铁骑的弯刀之下。

  作为赵国北方门户——雁门关的守护者,李牧就任之后没少与匈奴人打了交道。刚开始的时候,年轻气盛的李牧也认为,对待匈奴这种喜欢进别人家门抢劫的暴徒,就应该以暴制暴,让他们尝一尝自己的拳头,彻底打怕他们。

  所以,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李牧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然而,随着实际作战次数的增加,李牧得到的经验教训逐渐增多起来。很快,他就发现了自己这一策略的弊端——自己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对手,打不过人家!

  要知道,匈奴人那是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的,自幼就靠刀枪来混日子,作战经验那简直要高出赵国军队好几个档次。而且,匈奴人每次行动前,都会进行战前部署,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进攻赵国的某个城池,大都还是突袭,事先没有一点征兆,让人防不胜防。

  再来看看李牧这边,不仅军队整体数量不占优势,作战经验也不如人家,很多次都是仓皇应战,大都损失惨重。为此,赵军没少吃了亏。而作为军事主将的李牧,也没少为这事而发愁。

  然而,不久后,李牧便发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退兵之策。这个策略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军队不受损失,又可以让匈奴人占不了任何的便宜,而且还得迫使他们主动退兵。这个伟大的策略就是兵法中的“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这一位大策略落实到李牧这里,简单来说就是这么一句话:不管你怎么打,老子就是不应战!

  因为在李牧看来,每次出战自己都会受很大的损失,虽然逞了一时只能,但最后收伤的却总是自己,赔本的买卖自己是不能干的。所以,李牧认为,能够保存实力就是最大的胜利。

  所以,自此以后,每当匈奴人来犯之时,李牧总会在第一时间把在城外的军民撤进城内,然后实行坚壁清野,让匈奴人抢不到任何东西,连吃的东西都让你们找不到。

  抢不到任何东西的匈奴人,自然不甘心白跑一趟,便会发动全体人员对赵国城池进行攻击。但是,由于赵国的城池都非常的高大坚固,匈奴人远道而来,除了弯刀和弓箭之外,根本不会随身携带攻城的装备。

  于是,李牧在城门上便看到了这么一幕——数千名匈奴人手拿弯刀对着坚固的城墙和城门砍了起来。当然,结果很明显,匈奴人不仅没有攻进城去,反而在城下损兵折将,还损失了不少好刀——和城墙进行亲密接触的下场。

  很快,匈奴人便疯掉了——自己大老远的来抢劫,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没有不仅抢到任何东西,而且气人的是,想找人家大打一架居然还够不着人家。最后,自己反而还损失了这么东西,偷鸡不成还白白撒了把米。

  久而久之,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的匈奴人,渐渐地就不到李牧这边来找茬了。因为,毕竟匈奴人也不容易,人家外出打仗也得吃饭。既然抢不到任何东西,还会损兵折将,那自己还来这里干什么,脑子有病啊!

  于是,李牧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了这个独特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匈奴人对他敬而远之,以致多年来都没有进入到赵国的边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7 13: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都怀疑楼主是不是知道什么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太不贴切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 09: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 21: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因为还有软柿子
没到必战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4 03:34 , Processed in 0.1251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