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空中国”为何屡屡落空——银行篇(2)
董少鹏、包兴安 ☎ 证券日报2012年7月10日
中国银行业:从“技术上破产”到“战胜危机”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投行再度频频唱空中国银行业;而这,不过是他们过去多年来不断重复的陈词滥调而已。2011年3月起,评级公司惠誉、穆迪等频频唱空中国银行业,惠誉甚至称“中国2013年年中以前爆发银行业危机的概率高达60%”。去年9月,美国对冲基金查诺斯称,坏账减计将使得目前中国9%年均增长降低到“零”。
如同对待中国经济一样,“唱空中国银行”者的手段无非两个:一是质疑模式,一是质疑数据。遇到中国经济上升期,就质疑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遇到中国经济相对困难期,就夸大中国银行业的坏账数据。
回顾过去10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受益于经济稳健增长和金融体制改革,整个行业呈现高速增长。这足以回应对中国银行业的唱空声浪。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8.9%,超过2002年银监会成立前的4倍;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从2002年的616亿元攀至1.25万亿元。
数据显示,所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从2002年底的近3万亿元下降到2011年底1.05万亿元,2011年不良贷款率1.77%,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底的近-3%提升至2011年底的12.71%;390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机构平均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底的不到7%提高到2011年底的278.1%,风险抵御和吸收能力明显增强。资产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银行标准。
由于我国金融监管坚持审慎原则,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即使在2008年凄风苦雨哀鸿遍野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依然能够独善其身。2009年,中国银行业一级资本总体在9%上,资本充足率在13%左右,当全世界去杠杆化的时候,中国银行业存贷比是65%-70%。到2010年,全国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率降至1.14%,资本利润率达到17.5%。
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在金融危机中损伤严重甚至破产倒闭的,恰恰是那些被跨国评级机构捧到天上的欧美金融机构。在危机爆发前,评级机构惠誉给美国主要银行机构的个体评级基本上为最高级别的A或B,展望基本上是稳定或积极。
与“中国崩溃论”类似,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唱空则使用“技术性破产”的说法。10年前的2002年,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整体战略。随后,在2003年底开始的三年多时间里,中行、建行、工行陆续完成注资、股改、上市的“三级跳”,转制为现代商业银行。
而恰恰是在2002年时,国际投行集体唱空中国银行业。6月,标准普尔在题为《中国银行观察》的报告中认为,巨额坏账已经引致四大国有银行技术性破产。惠誉、穆迪等当时也加入了唱空中国银行业的大合唱。
实际情况是,2003年中国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较年初下降5.32个百分点。另外,2003年12月,汇金公司向中行和建行注资450亿美元,不仅补充了两家银行的核心资本,也使两家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得以深化。2006年,中国银行成功在A股市场上市。这本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部分国际投行并不认同,继续集体唱衰中国银行业。当然,随后的事态表明,当他们准备套现手中持有的中国上市银行股权时,会和气地说几句好话;但往往在抛售之后变脸唱空。
总之,“唱空”是一些外国投行对待中国银行业的基本策略,“唱好”不过是偶然和临时现象。所以,2011年至今泛起的唱空中国银行业声浪,是不值得奇怪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已经实现重大提升。当前全球市值排名前10大银行中,4家中资银行榜上有名,而且工商银行独占鳌头,即使金融危机加剧时也是如此。同时,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当然,面对银行业市值提升和业务模式的进步,我们也必须保持一分冷静:中国银行业仍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必须不断加强风险防范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改革创新。我们也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新十年,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续写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