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57|回复: 1

闹市一博:谁在操纵“名校学位”市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5 08: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网9月3日讯:新学年开始,全国曝出多起“为办入学名额遭骗”的案例,多名“招生掮客”被查处。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少地方,通过掮客运作孩子入学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造成不少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的“名校学位”被明码标价、越炒越高。动辄数十万,谁在操纵“名校学位”市场?——揭秘“招生掮客”黑幕。
  “招生掮客”。8月15日,两名无业人员张丽萍和马然,因诈骗罪终审被法院判处11年半和12年半的有期徒刑。法院审理查明,2012年1月至9月间,张丽萍和马然经过张某,在互联网上发布能办理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中关村第三小学等学校入学名额的信息。15名家长信以为真,将共计266.6万元交给张某。张某从中扣除23.6万元作为好处费,随后将243万元交给马然,马然扣除58万元之后,将185万元交予张丽萍。在办理入学过程中,张丽萍、马然明知择校无望,仍虚构身份和办事能力。为了敷衍家长,他们谎称教委开会传达禁止择校,让家长延期办理择校。后来,为逃避催问,他们拒绝接听孩子家长的电话,直到事情败露,两人都未归还钱财。8月17日,山西破获类似诈骗案件。太原一名普通职工诈骗35名家长300余万元。8月22日,内蒙古包工头李某诈骗8名进城务工家长9万余元。全国各地几乎都发过类似的诈骗案。

  无业人员、普通职工、包工头……这些真实身份距离招生权力实际非常遥远的几个骗子,但却利用家长择校的迫切心理以及名校招生“掮客规则”的泛滥,欺骗了不少家长。然而,“骗子成功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某单位负责协调“共建生”工作的吴海(化名)告诉记者,比骗子更可怕的是真能办事的掮客。他们有的将“名校学位”明码标价、越炒越高,也有的办事不收钱,但交换“人情”与“资源”。

  记者了解到,真“掮客”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利益链条。需要有上游与下游两条线,上游连着“需求”,下游连着“资源”。万权(化名)是一家外资企业负责政府关系的高级经理,他自称有一个“圈子”,专门帮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其中需求最旺盛,也最难办的是“让孩子上名校”。万权告诉记者,小升初取消考试之后,校长掌握着巨大的招生权力。入学规则变得越来越复杂,打通校长是最关键的环节。于是,掮客们将一个个“条子”通过朋友、亲戚、上级领导递到校长们手里……

  一些处于权力核心的人往往被迫成为掮客的同谋。一位地方教育干部说,一些领导迫于各方关系,经常需要写条子,非常苦恼。据说有领导和校长达成一致:用铅笔写的条子才办,其他笔写的不办;竖着写就办,横着写不办。运作、找关系、打招呼等“潜规则”不断侵蚀派位、推优、特长等“真规则”,教育公平被践踏。随着条子越来越多,名校出现“肥胖症”。有些名校一个年级有近20个班,每个班有近50个学生。一些超级学校择校生的比例甚至超过50%。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不堪其苦。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赞助费被禁止,在掮客运作入学的利益链条上,往往有一个环节是“干净”、隐蔽的——没有账面的金钱交易,查处非常困难。家长也畏于孩子已经入学成为“人质”,长期保持沉默。不过,一些校长认为,今年就近入学政策落实得好,因为和中央反四风、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相结合,没有人敢碰这个红线了。

  笔者以为,教育部多次强调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目无疑是根除择校费,但教育部的设想,更像是一个愿景。按理说,取消择校费,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好几万块啊,那是辛辛苦苦存了好几年的钱。但许多家长反而高兴不起来的原因何在呢?说到底还是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且分配不平衡,校与校之间的巨大落差必然导致择校。实事上,入幼儿园就难,入(优质)小学更难,甚至有的地方小升初(优质)比高考还难。

  以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论,实行就近划片入学,根本无法改变家长依然择校的实现,相反,还会抬高房价甚至助推“暗箱操作”、权利寻租的可能。按照市场理论,假如一样东西众皆追捧,必然会奇货可居。照此逻辑,既然孩子们都得上学,而且上学不仅是法定义务,更是家长的责任,优质学校自然要受到家长的亲睐。我们不要责怪家长们非理性择校,而是教育主管部门在短期内根本无法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再说,任何国家的中小学校都有优劣之分,绝对均衡是永远无法办到的事情。

  如果彻底取消择校费,就近入学的规定得以不折不扣的实施,那么很多户口没有在优质学校附近的孩子,就不能上好学校,即使有钱人的孩子想升重点中小学也没有渠道,只能进入纯“拼爹”的时代了。这也正是一些孩子的家长对取消择校费并不开心,反而担忧的原因所在。于是,他们就纷纷选择学区房,扮演了“孟父三迁”的角色,从而抬高了房价,让房产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溢。其实,“买学区房”本身就是一种超级“择校费”。

  如何才能让“招生掮客”没有市场,使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个难题恐怕短期内很难破解。但在我国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的前提下,公开规范择校费或许是一种选择。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一方面,要严防一所名校“踢死”无数普通学校的事情;另一方面,要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择校费问题摆到明面上,不但怎么收、收多少,都应该有章可循;怎么用、用多少也应该有明文规定,清楚地向社会公布,且监督必须到位。总体来说,我国公办教育才是义务教育的主体,加大教育投入,让弱校发展壮大,让强校发展出特色,才是遏制“择校风”的良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5 12: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考名校的招生名额降下来,让北京考生和山东、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地按生源比分配名校名额,公平竞争。据说,北京一本线,在那几个省就3本的左右。干吗?敢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8 15:49 , Processed in 0.10941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