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47|回复: 1

刘黎平:诸葛亮司马懿谁更强 连正史也没说清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4 08: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都知道司马懿是诸葛亮在军事上最强劲的对手,那么,他和诸葛亮到底谁更强呢?

  其实这个问题,连正史也没讲清楚。《晋书·宣帝纪》在讲到魏蜀之战时,记录的情况是司马懿把诸葛亮打得到处乱窜,甚至司马懿的军队还冲进诸葛亮大营,“俘斩万计”。这似乎是说司马懿占了上风。然而,也是这篇文章,却又讽刺司马懿“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躲在堡垒里不敢与诸葛决战,诸葛亮死后还把他吓退几十里。

  东晋的史学家习凿齿也觉得很不平,他揭露说本来是诸葛亮把司马懿打得团团转,哪来的司马懿吃掉诸葛亮一万多人马?打的神仙仗吗?倒是诸葛亮在剑阁设埋伏,干掉司马懿的一支精锐部队,还射杀魏国当时的第一名将张颌。
  为什么如此前后矛盾呢?原来,关于司马懿的资料,在整理初期,正好是司马氏当政的时候,当然要尽量把他写得威风一点,甚至不惜损坏诸葛亮的形象。但西晋很快就灭亡了,等到总结史料的时候,已经是后汉的刘聪当政,北方的匈奴政权一直不喜欢司马懿,所以就加上这一段明显贬低司马懿的评论。

  如此矛盾的史料,到唐朝编史的时候也没有加以处理,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0 18: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司马懿对诸葛亮能够大获全胜,或者是有一丁点儿的优势可言,何必还要跟魏明帝费劲地演双簧戏、畏蜀如畏虎、坚守不战,甚至是动摇了自己在大军中的威信,也在所不惜?!不求全歼诸葛亮而被鸟尽弓藏,最起码养寇自重也要给满朝文武一个能够控制住局面的交待啊。

    后来所谓的淮南三叛,那样地前赴后继,又是因为什么?地方军事集团的利益诉求当然是根本原因,但是司马师惊掉了眼珠、咬烂了被褥,又是因为什么?他那么拼命究竟又是在恐惧什么?不禁让人联想,司马氏家族又有多少丑恶的劣迹、罪行,被掩藏在了肃杀的淫威之下!

    而从老单身汉钟会拥重兵叛乱,被平息之后,邓艾留在洛阳的儿子仍被株连诛杀来看,郭冲五事未必不是一种无声的抗争(至少民间已经广为流传)。难道只准“子龙一身是胆”,陈元龙两败孙权大军,文聘江夏睡守退敌,甚至王平也可以在街亭用疑兵之计,就是不准晋宣帝司马懿来个明哲保身?!

    前有竹林七贤的或死或癫,陈寿毕竟也要顾及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家族的存留兴衰,因此很多仲达及司马氏的败绩、劣迹遂不见史籍,很多广为流传的民间轶事终不敢采用……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出身于备受排挤的益州土著集团,自幼成长于诸葛亮遗留的“残暴统治制度”之下的陈寿,即使是历时十年的私人修史,还是出于学者的尊严,写了很多“隐情”,只是不敢写的太直白,仅此而已。即便如此,《三国志》仍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西晋的文学家夏侯湛(夏侯渊第四子),当时在撰写《魏书》。读过陈寿的《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所著的《魏书》,《魏书》由此失传。

    说回伏龙,单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诸葛亮的才智、内政、军功,都只能用优异来形容。到后来,朱元璋的子孙,更是干脆把诸葛亮的武侯祠并入了刘备的汉昭烈庙。但从民间只知武侯祠、不闻昭烈庙的民情、以及广大民众自发地对诸葛武侯的缅怀、敬仰与崇拜来看,纵然陈寿已尽心力,恐怕史书仍不可尽信啊!毕竟历史确实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而民心的向背得失,反而才是最客观、最真实的历史。

    诸葛亮以弱蜀而屡攻强魏,耗死曹真、倒逼英明神武惟命短的魏明帝最终启用了曹魏的掘墓人;而阴险狡诈而又喜爱女装的司马仲达是否真如孔明般武功盖世,相信大家心里早就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3 17:18 , Processed in 0.18767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