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72|回复: 2

铁马冰河:日军档案自证南京大屠杀后的地狱惨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3 20: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4月中旬,吉林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了精挑细选的89件馆藏日军侵华珍贵历史档案对外公布 。内容涉及南京大屠杀后造成人口锐减、强征慰安妇是日本国家行为、731部队特别移送活体供解剖用、有预谋有计划殖民中国东北、残酷虐待奴役中国劳工、日军在各地犯下的惊天暴行、扫荡、围剿东北抗日联军经过、严刑审讯凌虐英美苏战俘等八大部分 。这些极具现场感的目击资料,因直观、真实地记录下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因而极具史料价值,显得弥足珍贵。   

  这批档案中,最吸引人的还属有关南京大屠杀史实相关的6份档案,其中,由一位身份特殊的日本军官亲自撰写的一份调查报告尤为引人注目。1938年2月19日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宪兵队司令大木繁向上司提交了一份《关于南京宪兵队辖区治安恢复状况的调查报告》之通牒,其中“难民返回情况”一项中有如下记载 : “ 战前南京常住人口为100万,但至沦陷后(发生南京大屠杀后)的1938年2月底,返回人口只有33.5万。” 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100万减去33.5万,还有66.5万人下落不明。 当然,这66.5万南京市民并非全数罹难,也许有人四处藏匿或外出避难还未来得及返乡 、也许有人侥幸冲出重围后再也不想回到这伤心之地、抑或是日本人统计数字有一定误差 。毋庸置疑的是,至少还有30余万条曾经鲜活的生命在这段黑色的日子里灰飞烟灭,这些可怜的南京人只能魂归故里了。 这份由日军高级军官提交的报告,堪称最具真实性的屠城血证,它以铁的事实驳斥了日本国内部分否认发生过南京大屠杀的人诡称“南京战前人口只有20万”云云,这份由屠城亲历者、第一目击者写下的严谨详实的调查报告横空出世,不啻是一个强有力的雷霆反击。

  其中还有一封1938年寄自英国伦敦的信,写信人是旅英华侨赖某某,收信人是湖南省宁乡县城边石桥的赖文鳞,二人是兄弟关系。赖某某在这封家信中写道:“据昨日报载,日本兵在首都南京强奸妇女数万人,甚至连12岁的未成年少女亦被强奸,强奸后被残杀者不计其数,实在是惨无人道。” 从尘封已久的档案中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赖某某家信中提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引自英国的泰晤士报头条。

  1937年12月,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保卫战中失利,但却给予日军极大的杀伤 。12月13日,南京城破,付出惨重代价的日军发起了疯狂的报复,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事后据国民政府统计,有30万中国军民惨遭日军屠戮,数万妇女被兽兵蹂躏 。南京城内一时间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六朝繁华古都顿成人间地狱。

  这些档案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是日军在侵华过程中自动生成的第一手原始档案 。这些由侵略者自己记录的档案资料,详细而真实地记载了大量日军暴行和日本处心积虑图谋中国的历史细节,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 而且给愈发猖獗的日本右翼势力一记响亮的耳光 ,可谓直指他们极力抵赖、回避的一些重要历史真相。在这些货真价实的第一手资料面前,日本右翼势力任何欲盖弥彰的无理狡辩都显得苍白无力、徒劳无功,这些历史档案的首次公诸于众 ,可称得上铁证如山,不容辩驳,南京陷落后三十万中国人被日寇屠杀,是信而有征的历史定论。

  没必要渲染仇恨,也不可选择集体失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承平日久的国人不应忘记77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须时刻重温1937年那个黑色12月里令整个民族心灵颤栗 、浸满鲜血的40多个日日夜夜。
图片借自网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5 19: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必要渲染仇恨,也不可选择集体失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承平日久的国人不应忘记77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须时刻重温1937年那个黑色12月里令整个民族心灵颤栗 、浸满鲜血的40多个日日夜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5 21: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不刻意强调仇恨,但我们不能忘记血海深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3 17:30 , Processed in 0.4379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