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41|回复: 0

陈思进:危机后欧美的金融监管(达沃斯专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3 09: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翌年恶性发展为全球性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被世人比拟为“金融海啸”。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中,不管是同属发达国家的欧盟、还是英国或是日本,抑或经济尚未开放的非洲,以及坐享“石油美元”的中东,又或者是新兴崛起的金砖四国,都蒙受了惨重的打击。因此,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遭到了广泛的批评,纷纷质疑美国政府对华尔街的监管能力,举世强烈要求加强金融监管,以保障金融的稳定性。
  
  而金融稳定性是个多方位的概念,它涉及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可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削弱了金融的稳定性,金融动荡威胁和重创了实体经济。为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欧美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金融监管政策。
  
  不过,在讨论金融监管政策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欧美主要的几个金融监管机构。在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包括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RS,下面简称美联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货币监理署(OCC)、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以及储蓄机构监管办公室(OTS)。
  
  在欧洲的金融监管机构有: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法国金融市场管理局(法国)(AMF);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FINMA);意大利全国委员会上市公司及联交所(CONSOB);荷兰金融市场管理局(AFM)。
  
  而八大经济强国之一的加拿大,是没有全国证券监管机构的,证券监管由省级管理机构负责协调。从中不难看出,在欧美经济大国中,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面最广、也最多,称得上是金融多边监管体制,可危机的祸根却源于美国,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主要的问题出在监管重复: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着所有的金融活动。但在某些情况下,由具体部门监管和规范不同的行业,主要是银行、证券、保险和养老金市场。但是在美国,银行业受制于很多监管机构,包括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货币监理署、国家信用管理局、储蓄监督办公室,以及作为州政府一级的监管机构,造成监管重复,从而造成多重监管标准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尽管欧美各国都设立金融监管机构,但是政府却放弃了监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倾向于高度放松金融监管。在美国,解禁放松金融管制的国策始于里根政府,在里根执政期间,多项银行监管法令被解除,里根签署的《加恩圣杰曼法案》,直接导致上世纪80年代末的储贷危机。 
  
  其次的问题出在了监管疏漏上。不受约束的各类衍生品交易者(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私募基金等),及规模庞大的场外交易,都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这要归功于克林顿签署的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法律,使得政府自废武功,放弃了监管职责,使金融衍生品在华尔街大行其道愈演愈烈,直至爆发本轮金融海啸。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建立于上世纪的大萧条,该法案在银行与证券业务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火墙,即: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不允许商业银行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从事证券和保险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俗称“混业经营”),意在保护大众的利益。
  
  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人们很难区分银行家和经纪人的角色。大萧条之后国会严格审查了混合的“商业”和“投资”银行业务。国会听证会上披露的金融机构在证券交易时,为了利益冲突进行欺诈,在金融机构之间设立一个障碍物成为了必要。于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挡在了金融机构中间。
  
  这一法律阻碍了华尔街的生财之道。自从这一法律生效以来,华尔街从来就没有停止搬掉这一障碍物的行动。1987年经华尔街游说,国会研究编写了一份报告,就是否继续保留《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进行了探讨,废除与保留的拉锯战持续了好几年。直到1998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必须废除掉。因为花旗银行(商业银行)与旅行者集团(保险公司)期望合并,而只有搬走“那块”绊脚石,两家公司才能合法的兼并成为花旗集团。
  
  那时,华尔街(这儿特指投资银行)疯狂地扩大交易风险,利用“资产负债表外”融资这一媒介,用混合复杂的衍生工具,以及创造性的会计手法和没有钱可以创造钱的本领——发放贷款缔造虚拟的金融资产作为担保,据此借贷更多的款项再缔造更多的虚拟资产(尽少的保留银行资本,野心勃勃地放贷给企业,从而向外增加借款),来购买证券(例如,房贷按揭证券)或不动产。如果赌对了,利润是巨大的。商业银行哪能眼睁睁地看着华尔街投行大把地赚快钱,而堵住自己的财源。于是1997年,克林顿政府任期内的财政部长——鲁宾,推动破坏了这道防火墙,还美其名曰“金融体制改革”。
  
  到了1999年11月,鲁宾和格林斯潘一起向国会建议,“永久剥夺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权利。”这一建议居然被接纳了。美国参众两院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终于被废除。从此,衍生物在华尔街畅通无阻、恣意妄为。花旗银行才能与旅行者集团兼并,美国银行才有可能并购美林证券,花旗和美银这两艘银行界的泰坦尼克号,才因此撞向了海底的冰山,差一点被淹没。
  
  就因为鲁宾的这一重大“战果”,华尔街向他展开了双臂。卸任财政部长之后,鲁宾被花旗集团重金聘用,担任高级顾问兼董事,作为“嘉宾”为花旗的“战略管理和业务提供见解”。
  
  因此,在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在积极救助金融机构与市场的同时,积极筹备和研究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经历一年多的艰辛立法过程,2010年7月21日,奥巴马总统终于签署了被称为数十年来最严厉,厚达2300页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个人消费者保护法案》(简称《多德-弗兰克法案》)。这一法案被称为奥巴马赢得的一项载入史册的重大政治胜利。
  
  然而,这一金融监管法案一直受到共和党人和来自华尔街的抵制;批评者则以给华尔街留下太多“缝隙”可钻。对此,《华尔街日报》对43名经济学家进行调查后发现,仅有6%受访经济学家认为,该法案对未来将产生重大影响,但58%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法案只会略微降低另一场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前方存在许多不定因素。
  
  也难怪肯定《多德-弗兰克法案》功效的声音如此微弱,因为就在法案公布不久的2012年7月,巴莱银行被指控参与操纵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丑闻被揭发,在金融界引起轩然大波。令人无法置信的是操纵LIBOR的不止巴克莱银行一家,目前至少有12家银行均在美国监管机构的调查中,包括花旗集团、瑞士银行(UBS)、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以及摩根大通……
  
  银行通过改变和操纵利率,使衍生产品的价值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动,从而获得巨额收益。因为全球有超过360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和公司债券,都视LIBOR作为基准利率。
  
  由此可见,当今的世界金融市场诚信已荡然无存,华尔街人为了自己的高额奖金,简直无所不为。所幸从2008年至今,欧美金融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方面毫不手软,给投资者重拾市场信心,带来了一线希望的曙光。各国央行准备9月份在瑞士巴塞尔,讨论是否取消LIBOR报价机制。可能考虑利用回购利率和隔夜指数掉期利率来代替。
  
  而包含在《多德-弗兰克法案》中的“沃尔克规则”(The Volcker Rule),就是针对不受约束的各类衍生品交易者(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私募基金),及规模庞大的场外交易而制定的,于2012年7月21日生效。
  
  “沃尔克规则”犹如《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分离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以期杜绝银行贪利投机。不过在法案的第619节里,却给华尔街留下了一丝“缝隙”,即允许银行一级资本(Tier 1 capital)的3%,可用以投资私人资产和对冲基金,以及用于对冲目的之交易。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在“沃尔克规则”还未生效的2012年5月,摩根大通集团因大手笔沽空125种北美企业信贷组成的CDS指数(简称IG9),造成公司20亿美元的亏损,而且还可能至少再巨亏数十亿美元!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造成巨亏的首席投资办公室的工作重点,本该是风险控制。由于经济“渐渐复苏”,那位绰号“伦敦鲸”的交易明星,颇为看好金融市场的未来,因此预测企业债违约將下降,而相关的CDS合同保费价格必將下跌,因此不断大手笔做空IG9。然而由于欧债危机的肆虐和欧洲选举造成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市场气氛骤变,企业违约指数不断上升,不少对冲基金与摩根大通对赌,终于造成摩根大通的天量损失。 
  
  在众多的金融监管机构中,还必须提一提非常重要的幕后角色——评级机构。整个金融体系里,评级机构扮演着金融市场“看门人”的角色,通过“评分”来反映相关资产的风险度,它们亮出的“3A”评级为安全投资的黄金标准。享有权威地位的美国穆迪、标准普尔和惠普这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债券评级市场的份额高达98%,但是它们却为虎作伥,干了大量诱人上当的丑事。
  
  然而金融危机也给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指明了改革方向。2009年6月18日,奥巴马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Financial Regulatory Reform: A New Foundation),为美国人民描绘了一条金融监管的改革之路:
  
  将美联储改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监管者,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银行领域,弥补以往系统性风险未得到充分重视和集中关注,以及没有专门机构负责的缺失局面;成立跨部门的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FSOC),以扭转以往监管疏漏、协调不力和监管职权受限的困境;强化对金融市场的综合监管,便于消解以往的监管重复和监管漏洞;并成立全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A),以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免受金融不当行为的侵害。
  
  而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英国政府也认识到,英国巴莱银行参与操纵LIBOR,渣打银行在过去10年间,隐藏与伊朗方面2500亿美元的非法交易,汇丰控股有限公司被指控通过其在美国的子公司,允许贩毒集团数十亿英镑的洗钱交易,银行的这些违法行为无不提醒着政府,英国金融监管系统的疏漏。
  
  目前英国还没有一个有职责、权力和工具来监控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并作出相应反应的机构。现在,这种权力将赋予英国央行。政府将在银行内建立一个新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简称FPC),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观察经济和金融风险系统的稳定性。在通过立法之前,财政部和银行已成立了一个临时的FPC,在正式的法律权力建立之前,将尽可能识别和监控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这项改革也将把重点放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上,并重新作出判断。现存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将不复存在,政府将创建两个新的重点金融监管机构:
  
  •  “审慎监管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PRA),将负责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督,着重管理资产负债表上的重大风险,采取以判断为重点(judgement-focused)的方法来监管;
  
  •  一个独立实施业务监管的机构——“财务督导管理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简称FCA),可采取强硬的态度以规范银行如何开展他们的业务,并以强有力的权力,来促进金融服务的信心和透明度,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金融服务,在促进竞争方面也将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金融服务条例草案”于2012年1月26日提交英国议会,标志着监管改革议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英国金融改革提供了法律框架。
  
  其实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金融监管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法律和地域之间的界限在银行、证券和保险市场,已经越来越“模糊”和全球化。
  
  比如,欧盟的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CESR),是统一协调的欧洲金融监管框架的组成部分,与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CEBS)和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监管委员会(CEIOPS)都位于框架的第三层次(Level-3,Lamfalussy Framework),旨在确保欧盟成员国实施新协议的一致性,以便统一与新协议相关的监管实践,促进母国和东道国监管当局的合作,从而简化跨境银行集团的监管程序,以及开展有效的征求意见工作,以提高监管标准的质量。
  
  事实上,目前美国的金融市场仍然是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欧盟以外的德国银行协会的成员银行,在法律框架下有很多不同的监管部门和规章。美国监管部门多次采取的新措施,影响了德国和欧洲银行在美国经营的全球业务。而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引发了大规模的改革努力。
  
  比如,纽约金融监管机构称,渣打银行在过去10年间隐藏与伊朗方面2500亿美元的非法交易。而美联储针对渣打银行的行为也进行了调查,却没有提出相同的指控,这说明了美国联邦和纽约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与欧洲金融监管机构的不协调性。如果指控属实,渣打银行可能失去在纽约的经营许可证,被禁止在纽约结算,因此而退出纽约的银行市场,将影响每天高达1900亿美元的全球客户业务。
  
  因此,德国银行协会希望有一个国际协调的方式,以确保从金融危机中得出教训。但是,即使G20各国政府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以及国际监管机构想寻求实现这种协调,金融市场监管的危险也不应被低估。这就是为什么欧盟和美国之间的密切协调,现在成为了被特殊关注的焦点。
  
  德国银行协会已经提出,要求与“美国金融市场改革”(推行多德—弗兰克法案的监管部门)达成协定,为德国和欧盟主要国家的金融改革规则,以及德国和欧洲银行在美国市场上,尽可能被广泛认可。
  
  尽管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检讨了私募基金、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与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的自由放任,但是美联储权力的进一步扩大,就好似安排老鼠看粮仓,令华尔街大松了一口气。
  
  金钱和政治永远是同步而行的!
  
  今后,当其它国家的金融监管没有美国那么严厉,竞争力超过美国银行业的时候,华尔街很可能运用其资源到国会去大力游说,废除不利于他们的法规。这种情况早就有过先例:推翻《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就是明证。
  
  最后要提一下,具有后发优势的中国金融界,可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把新兴金融机构纳入立法的范畴中,强化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比如虽然中国银行目前还处于分业经营阶段,暂时不存在混业经营所带来的困扰,但美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我们要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防止发生类似美国那样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1:54 , Processed in 0.35970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