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101|回复: 0

占豪:马云团队3大错致2天蒸发2000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 08: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几天,淘宝和工商局硬碰硬来回扳腕子的新闻充斥各大媒体,包括境外主要媒体均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受此负面影响,阿里股价近周三、周四两天就蒸发330亿美元,合人民币差不多2000亿。这一事件,在1月30日工商总局局长会见马云,双方达成谅解后有所平息。但是,这一事件对阿里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的,未来因这件事为导火索的很多负面事件都可能长期困扰阿里。

  据最新报道,国家工商局针对阿里的一份行政指导白皮书可能成为美国律师行狙击阿里的重要文件,外电称有五家美国律师事务所以此为据,指其财务及营运隐瞒投资者及可能违反上市规则。市场估计,一旦法院接纳其中一宗集体诉讼申请,其他诉讼恐怕大量涌现,届时阿里将沦为“提款机”,支付巨额和解费或赔偿。

  对于马云和阿里,占豪一直持肯定评价,原因是无论阿里还是马云,对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都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商业历史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商业发展史中,马云和阿里都会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由他们做出的创造性成绩决定的。马云和阿里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环境,推进了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上下游不少新兴服务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虽然有人指责马云和阿里破坏了中国传统商业生态,但在占豪(微信号:占豪)看来,这就像大工业生产替代手工业者、工业体系替代农业体系一样自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阿里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老百姓获得商品的成本,客观上提升了大众的生活福利水平,这是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所以,站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发展角度来说,我们对于包括阿里在内的电商,要有呵护之心,要以大局为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家工商总局和阿里的这次本可不存在的争端,正是因阿里没以大局为重而瞬间发酵的。这一发酵,在全球范围内给阿里造成了几乎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在占豪看来,马云和其公关团队至少犯了三大战略性错误(虽然马云已退出管理层,但其精神领袖和老板的地位是不可改变的,故这里就只能仍将其与阿里放在一起来看。何况,在事件接近不可收拾之时,还是马云出面和工商总局局长协调方才平息)。

  一、马云和阿里团队对中国深化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大趋势理解得不够透彻。

  从马云和马云团队针对国家工商总局报告作出的反应上看,马云和阿里团队显然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中国深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政策没理解透彻。说白了,就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没有吃透、搞明白。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过占豪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的一些政策解读和评论的战友都应知道,个人曾作出过这样的判断,即这次深化体制改革将会决定未来中国三十年走向,后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则是决定这一方向和实现手段的一个大框架。未来三十年,头十年将是决定性的。在这十年中,中国将构建出未来发展的大框架。也就是说,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决定》,就是未来30年的蓝图,就是未来10年建设的规划图。没有理解其中的根本精神,就会在战略上出差错。这次阿里的差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太丰富,限于篇幅不能长篇大论地论述,占豪(微信号:占豪)这里只讨论与阿里这次事件有关的内容。

  我们知道,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了两项内容:一是提升市场地位,即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二是政府将重新定义自身职能,要将大量审批权下放甚至取消,政府部门职能将由过去前置审批转变为事后监管。简单点说,就是由过去严进宽出转为宽进严出。

  这两点内容是什么关系?又是什么联系呢?

  在阐明上述问题之前,占豪要提出一个新的经济领域的概念“大市场大政府”。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大市场小政府”,以西方市场经济为代表,特别是美国;也有“大政府小市场”,譬如刚刚改革开放后头一二十年的中国,就是“大政府小市场”,21世纪后的中国应该用“大政府中市场”描述才准确。

  中国确立下来的深改的方向,既不是一些人希望的“大市场小政府”,也不是另一些人希望的“大政府小市场”。在中国核心政治层面看来,前者是邪路,后者是回头路,这是当年胡总执政时就有的潜台词。中国改革的方向只有一个——“大市场大政府”。客观上,这是唯一符合中国国情,且是唯一一种可在制度领域超越西方的路,别无他途。某种意义上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历史的选择。

  “大市场大政府”这个方向如何实现呢?过去数年,我们学术界、舆论界吵吵闹闹地讨论了很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即,属于市场的权力全部还给市场,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政府来制定市场的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则,划定足够大的范围,交给市场进行公平竞争,所谓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对中国长远发展有利的,都会鼓励发展;在产权方面,采取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的发展模式。简单点说,就是政府退出微观经济领域,不再参与直接的市场竞争,只掌控宏观调控和对市场的依法监管。更直白点说,就是市场的终极裁定权归政府,市场的自由博弈权归市场,政府是国家市场这辆“大巴”的司机,所有的市场成员都是大巴“乘客”,大家可以在这辆大巴上依法竞争自己的位子。

  我们再说三中全会《决定》中那两点的关系。《决定》中既然将资源配置权力交给了市场,那么政府做什么呢?若政府自此不怎么管事了,那就走向了“大市场小政府”的邪路,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中央精神。所以,虽然资源配置的权力交给了市场,政府原来的审批权取消或下放了,但政府不可能不管市场。否则,像中国这个远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就会出现野蛮、原始的市场竞争,那将会伤及经济长远发展。所以,政府在下放审批权的同时,一定会加强对市场的监测、监管,政府绝不会让市场失控。

  在政策层面,深化改革改什么?就是改掉政府原来那些权力,调整政府职能。要将政府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政府依法办事,让市场经营者依法经营,大家都能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道。当然,这么一改,市场经营者过去宽松的经营环境就不存在了,规范化下的市场,对过去的经营者来说会有一个较不适应的阶段。

  如此,就出现了这样两个矛盾:一是政府层面的矛盾,二是市场层面的矛盾。

  在政府层面,对工商总局等这样的政府部门来说,过去严进宽出,如今要宽进严出,那必然就需要加强监测监管。由于过去对市场监管得不够,也就必然有对市场缺乏有效监测、监控、监管经验和手段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存在。为了加速实现深改目标,政府部门就必然会深入市场最底层进行摸底,并准备制定相应的监测和监管市场的相应规则。

  在市场层面,过去企业经营者所面对的环境是“严进宽出”,如今所面对的是“宽进严出”,作为经营者必然很不适应,特别是对于政府下基层摸底很不爽。因为,政府部门的到来,在短期内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过去理所当然的事现在可能就要变成违规甚至违法了。这种不适应新的监测、监管的矛盾,将会是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市场常态。

  马云和其阿里团队,就是没有明白这些内涵,所以才会对工商总局的那个报告有如此强烈反应。在阿里看来,有这样的强烈反应,特别是针对办事的司长,能起到打蛇打七寸、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然后让政府作出让步。

  可是,工商总局执行的是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政策,这是深改必然要走的路,哪怕阿里有再强大的背景,都不可能和这股力量对抗。因为,这股力量是代表13.5亿人的深改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与这股力量对抗都必然会被碾得粉身碎骨。在这种背景下,包括中央最高层、包括所有官方舆论,甚至包括很多民间力量(包括受益阿里的消费者),都很难再支持阿里。这就是大势的力量。

  所以,我们看到,在官方,多个部委立刻表态支持工商总局,因为他们支持工商总局就是支持自己,以后自己也面临着一样的问题;我们看到,很多官媒直指阿里,因为官方媒体也一样要执行中央精神;我们看到,网络媒体对阿里一片不满之声。在美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立刻感受到阿里的潜在危机,阿里股价大跌。因为,在美国投资者看来,如果没有好的政商关系,阿里在中国将会寸步难行。

  退一万步说,哪怕来针对刘司长的投诉真的见效了,这一事件过去后,也会再派新的李司长、王司长继续往这个方向推动改革。这种改革,根本不可能因为某个人的问题而被终止。客观上,这次阿里的盲目开炮反击,挑战的不是刘司长,也不是工商总局,而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立的深改大方向。如此挑战,简直是飞蛾扑火的行为。

  当然,从政府层面上说,监测、监管市场也是一个试验的过程,暂时也不会真的对市场的一些反弹力量真的下杀手。面对新的监测、监管形势,政府部门也需要试着号市场的脉,而不是盲目、强力去做,一定有一个摸底和过度过程。作为政策面,可能允许一次或两次挑战,也可以听取市场反馈的意见,但绝无可能进行方向调整,也不可能容忍一次次对权威的挑战。作为企业,该做的是和政府进行良好沟通,并共同努力将市场建设好,这才是共赢方式。

  基于此,占豪在事件发生后于1月28日晚上9点发表了这样一系列评论:

  针对工商总局关于2014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淘宝公开发表声明反击。顿时,舆论把工商总局查淘宝和淘宝的声明视为尖锐对立,甚至有媒体把两者之“争”称作“开撕”。事实上,两者看似对立,实则非也!

  中国处深改初级阶段,政府职能正由过去前置审批走向事后监管,市场参与者的市场准入门槛正在被大大降低。在这种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大市场建设方向的指引下,监管部门需要适应自己全方位市场监管者新角色,而市场经营者则需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下国家监管里的的增强。在初期的磨合过程中,两者出现摩擦、冲突是必然的,因为两者之间对自己的新定位都不适应。

  对监管部门来说,从过去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审批权上,如今监管者必须放掉这块权力,并开始对市场进行全方位的监测、监管。如此,监管部门在检测能力、监管能力方面必然面临初期能力的不足、工作方法的不到位和对市场理解得不够等问题。所以,对于这份新阶段的监测结果报告,市场在很多方面不理解就很正常。因为在市场看来,过去习以为常的事突然可能有紧箍咒了,而且这样的报告还可能以偏概全,这可能会影响市场的正常经营,自然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无可厚非。因此,而已预见,监管部门未来必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在监测、监管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监管部门不断去深入了解市场,要搞清楚哪些是对市场发展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不可以进行的,哪些现在是可以进行的等等。

  对于市场经营者来说,对监管部门逐渐扩大监测、监管范围,手将伸得更长,在最初必然不适应。因为过去虽然门槛高,但进入市场后的监管相对较松。如今,门槛低了,监管严了,那么原来的市场经营者必然有一段时间不适应。但是,扩大监测、监管必然是政府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市场也必然有一个适应过程。

  对于电商的健康发展,相信无论政府还是电商自己,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两者在对市场的看法和理解上必然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政府,应该继续深入地了解市场,通过制定有利于电商健康发展的规则,来推动电商的发展,对违规违法者要能及时纠正。如此,就需要政府部门和市场经营者之间有更深入的沟通,增加彼此的了解。如此,假以时日,规则必然明晰,各方必能各处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是。

  盲目将两者进行尖锐对立的炒作是错误的,这不过是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必然磨合过程,不必大惊小怪。

  @占豪回复@jgb456:政府是想让经济好,企业也想经营好,最终遏制的破坏市场者,对那些好的经营者是有利的,对坏的经营者是不利的。现实问题是,大家都对新角色有一个适应期,必有摩擦。事实上,摩擦即磨合过程。

  战友问:淘宝作出如此反应合适吗?占豪答:如此反应是公关不成熟的表现。若在承认问题同时,善意指出工商总局监测监管上的问题,并对此表示理解,呼吁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主张共同努力杜绝假货,那公关效果比现在有利得多。淘宝如此反应会和工商总局双输,企业和政府双输归根结底是企业先输。

  如此反应,对淘宝有何负面影响?1、强化淘宝假货印象,这对淘宝下乡战略不利;2、针对刘司长看似捏7寸,实则触犯政府职能转变之权威,在深改政府转变职能时最高层面一定支持工商总局而非淘宝,此乃战略输着;3、淘宝反应,只会促使政府提升监测监管能力,并针对淘宝制定规则。

  看评论,很多人都会把自己置于其中一个立场中,将两者尖锐对立,实则不然。我的评论没有双方立场,只有中国发现大趋势的利益立场,同时只谈此事影响及应该如何趋利避害。希望双方都冷静下来,避免博弈伤及电商行业和广大消费者,在这一点上淘宝态度尤其重要。

  @占豪回复@ycy73com:总局在执行的是深改政策,是大方向,需要调整的是方式方法和手段,不是方向,淘宝挑战这个方向岂不是要自绝吗?自然是淘宝态度,只有淘宝有态度才能很好沟通,工商局是行使国家职能,手段和工作细节可能有问题,但事情没问题。分不清自己就会吃亏。

  @占豪回复@御风寰行:这种问题不要一下子就提升到政治领域的博弈,那是要出大事的,会严重伤害中国经济,局限在商业和监管层面对彼此,对中国经济都是最有利的,也符合三中全会精神。别玩过火!

  对于这次教训,希望工商总局和阿里进行深入沟通,并加强协作,努力将市场干好,无论阿里还是别的企业,都能在这个市场中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只有彼此进行更加深入沟通,才能在三中全会精神基础上,真正建立起来“大政府大市场”这个将来必能影响整个世界的“中国模式”。

  二、面对政府职能调整,马云和阿里团队在阿里发展方向上存在盲点。

  淘宝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靠宽松的政策环境、巨大的且相对廉价的中国市场及强大的制造业,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世界只有中国能诞生淘宝的根本原因。客观上,是中国的大环境成就了马云和阿里。

  更具体点说,就是淘宝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以创造性思维,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创业门槛极低机会。在巨大市场力量的推动下,阿里得到飞速发展,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和创业者的发展。淘宝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我们说了,这里再说说淘宝的问题。

  淘宝是不是“假货”泛滥?客观地说,“假货”多是客观事实(假货应该称作“冒牌货”更合适,就个人淘宝购物经验来说,总体上还是质优价廉,只要不贪便宜还是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好东西),但是淘宝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也正是因为其质优价廉才得以赢得市场。所以,一方面这些“冒牌货”确确实实比较多,另一方面很多购买者其实也并不关心是不是所谓“假货”。譬如,很多所谓国际品牌的短袖衬衫很便宜,显然是“冒牌货”无疑,但其整体质量完全值那个价,消费者也没指望能几十块买件国际名牌穿。但问题在于,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大量的“冒牌货”存在显然是不利于规范市场的发展的,这就决定了政府必然会出来管。

  政府这么一管,问题来了,这些过去做这些生意的店家怎么办?如果不转型就得死。转型,就必然面临不适应和阵痛,也会有不少商家会被市场淘汰。而且,如果这么管下去,淘宝的门槛会继续提高,其活力必然下降,这就影响淘宝的进一步发展,也就影响到阿里的发展。

  所以,如果一下子门槛提得很高,会给阿里经营带来很大风险。如果大规模封杀淘宝店,没那么多商家的话,阿里的业绩增长就会受到打击,股价也就会受到打压,公司发展就要面临严重问题。所以,客观上说,淘宝面临着如何转型发展的问题。

  换句话说,阿里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已经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盲点,到底怎么保持高增长成了淘宝的问题。更直白表述,就是阿里面临着和中国当前经济一样的问题,即转型升级问题。如何转型,转型中如何拓展新的市场,这成了淘宝面临的真正困难。阿里反工商局反什么?其实反的就是自己的发展盲点和对未来方向的担心。即,一旦工商局严厉监控、监管下去,阿里未来发展必受打击。正是基于这种内在的危机感,使得阿里在面对工商总局的监测报告时出现不理性爆发。

  实际上,对阿里来说,对抗转型升级是错误的,这是大势所趋。阿里纠错也还是很快的,马云很快和工商总局局长会见并达成一致意见就是明证。根据新闻报道,双方进行了深入交谈,将共同探索管理模式,促进网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马云还表示,阿里公司将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技术等投入,加强原有专业打假团队,加强日常线上巡查和抽检,与执法部门共同联手,切实有效解决现实问题。

  马云当前的态度就对了,这就回到了上述我们谈到的处理逻辑上。这种纠错及时,后边工作也要尽量配合好才行。但是,阿里做到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在两个方向上作出足够努力,才能真正维持“基业长青”。这两个方向包括:

  (一)、淘宝的转型升级,在这方面,阿里应该在创造质优价廉商品品牌方面做更多工作,以避免在转型升级上阿里商业活力的下降。

  (二)、要在淘宝之外结合现实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或打造新的商业体系,否则诸如微信的微商和京东的拍拍发展起来,淘宝将面临两面夹击之势。

  这两方面做好,阿里的高增长才能持续,才不会陷入困局。

  三、马云和阿里低估了官方决心和事件可能对阿里的长期发展影响。

  相信阿里在作出反击工商局决策时,也是做了充分的权衡与考量。但是,由于对第一条国家深改政策方向理解得不够透彻,导致在决策时低估了官方的决心,并高估了自己的力量。甚至,在考虑这一事件对未来阿里长期发展的负面影响方面,负面估计得也远远不够。更直白地说,阿里潜意识中有了守成的想法。但是,就像传统商业被淘宝大面积替代一样,一旦这种守成的潜意识继续扩散和延续,则不可避免数年后淘宝也将面临传统商业同样的困局。

  如果阿里能充分对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有一个深刻理解,相信团队在做决策时不会如此选择。而且,在做战略规划时,相信会更加进取而非不知不觉间强化守成潜意识。事实上,马云离开阿里团队本身,就会给这个团队带来一些守成的内涵,因为至少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替代马云在阿里的位置,甚至永远都无法出现这样一个人。在占豪看来,通过这次事件,阿里团队应充分认识到上述大趋势,然后根据未来的大趋势,对未来商业环境的变迁做充分考量,并根据这种变迁趋势作出新的定位和选择。

  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将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发生深刻变革,阿里应该顺应这种变革趋势,方能有更大作为;相反,如果逆这种变革而行,或对这种变革心生抵触情绪,阿里也必将进入衰落季节。阿里若衰落,不但对阿里、对马云是巨大损失,对中国经济都将是巨大损失。所以,政府和阿里应加强沟通和协调,就如何作出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选择作出努力,在发展大势上达成更大、更多共识,为中国深化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正所谓顺势而为者昌,只要能顺着大势,相信在大势发展中也能获大利而非相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22:47 , Processed in 0.1564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