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96|回复: 2

刘继兴:毛泽东的同题之作远超古代文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4 07: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的诗词与文章,雄视千古,汪洋恣肆,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典范,亦为其在伟大革命斗争历史的惊涛骇浪中闪现的炫烂火花,纵观五千年,在诗文的气势和立意方面,无人能出其右。尤其是与古代文豪们写同一题材时,毛泽东总能高出一筹,如写雪,写梅,等等。

  1961年11月6日,毛泽东曾在一个上午连写三信催秘书查高启的咏梅诗。他当时正在酝酿写一首题为《卜算子·咏梅》的词。《毛泽东诗词集》将其写作时间定为1961年12月,全词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之所以要在1961年写这首《卜算子·咏梅》,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1961年,我国遭受严重经济困难,粮食等农产品严重短缺,苏联又单方面撕毁同我国签订的合同和协议,撤回全部在华专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我国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到年底,由于中央调控得力,形势有所缓解,毛泽东松了一口气。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写这首《卜算子·咏梅》咏梅词,目的显然是为了激励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希望党员同志们要以大无畏的勇气,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惧寒的梅花,为中华人民做出好榜样。”

  毛泽东在写《卜算子·咏梅》之前,所催查的明代高启的咏梅诗,是高启《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全诗为: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前人称其《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这九首梅花诗,首首读来都有孤独高傲而无凄凉抑郁、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的特点。历朝历代诗人咏梅之作众多,相比之下,高启写梅独摄其魂,确有不俗之处。毛泽东所喜爱的第一首,以瑶台仙姿赞其超凡脱俗,以高士美人歌其孤傲高洁,以疏影残香怜其淡泊自爱,突出了梅花高洁坚贞的精神。

  早在1957年1月,毛泽东同袁水拍、臧克家谈话时曾说:“我过去以为明朝的诗没有好的,《明诗综》没有看头,但其中有李攀龙、高启等人的好诗。”毛泽东爱其诗,自然重其人。在查到这首咏梅诗后,他大为赞赏,不仅重新书录了全诗,而且在诗前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梅花九首之一。”在“伟大”下面,他还重重地画了一道横线以示强调。

  陆游也曾写过一首《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我们不难看出,其形式上受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影响,其内容与思想上却明显受高启咏梅诗的影响。毛泽东不欣赏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流露的驿外断桥边旷野怨妇般的自怨自艾、孤芳自赏和凄凉哀愁。相比之下,高启的这首梅花诗,写梅之高贵,孤傲而不哀怨,大雪暗夜却不掩仪态万方。以毛泽东的审美趣味和革命家情怀,自然更加欣赏高启诗中透露的“梅之精神”。在这样的心境下,毛泽东对陆游词中的哀婉情绪不以为然,认为“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作此词”,以至于干脆“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毛泽东的这首咏梅诗一扫以往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为文坛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下阕首句原为“梅亦不争春”,修改定稿时改“梅”为“俏”。这样,全词无一“梅”字出现。有趣的是,高启的九首梅花诗,也是首首不见“梅”字。(刘继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4 11: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纵观五千年,在诗文的气势和立意方面,无人能出其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4 17: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的这首咏梅诗一扫以往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为文坛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4 17:22 , Processed in 0.1094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