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65|回复: 0

刘仰:文化产业的面子与里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4 16: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展文化产业”近几年在中国有很高的呼声,也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并加以扶持。中国的文化产业仿佛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宝藏,吸引了很多投资和人才。这一趋势在中国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几乎都必然伴随文化的发展,其背后的诉求是,每一个发了财的人,乃至于国家,都不希望被人看成是没文化的暴发户。

  这种心态以当年的美国为典型。美国曾经闷头发财,不太关注文化。一百多年前,当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过当时世界第一的英国时,美国人面对老欧洲对其“暴发户”的鄙视感到不满,开始重视文化。由于文化难以一蹴而就,因此,美国最初重视文化的方法就是保护文物,这个没有多长历史的国家,对于几十年的“文物”都极其珍视,甚至把老欧洲拆掉的旧建筑搬到美国,当作文物保护起来,以显示自己拥有较长久的文化。此后,美国将老欧洲发明的电影技术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产业,成为构建、输出美国文化的重要手段;此外,现代艺术成为美国超越欧洲古典艺术塑造美国文化的重要领域,古典绘画、音乐在美国现代绘画、爵士乐面前一一败下阵来;甚至连体育,美国也不愿过多参合老欧洲喜爱的足球项目,而以篮球成为自己的“国球”,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用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体育产业。

  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却从内外两方面都感受到“没文化”的批评、指责、嘲笑。小到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不文明”举动,大到网络上编造的撒切尔的名言,文化成为富裕之后的中国能否摆脱现代“暴发户”形象的一个心结。从经济上说,文化产业潜在的规模巨大,如何防止被国外文化产业切走最大份额的蛋糕?这是一个问题。中国的经济过多集中于制造业,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制造业面临瓶颈的局面下突围而出,为提升中国经济做出贡献,也是一个当务之急。因此,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中国似乎被硬实力发展、软实力严重不足的结论紧紧缠绕,与美国强大的“软实力”相比,似乎中国的硬实力再强大也没用。虽然“软实力”的内容包含很多,但毫无疑问,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要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政府主导的重要方向,事实上,这一发展规划也值得肯定。

  然而,面对“发展文化产业”这一重大时代命题,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思考。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最初在欧洲出现时,叫做“文化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学者、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西奥多·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时,这个词汇的出生证上带有明显的贬义。“文化产业”一般定义为标准化地生产文化产品,批量化地流通和销售,它的前提之一是文化传媒的技术进步,从而形成人类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的大众文化的繁荣。从电影、唱片、出版、电视,到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进步大大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形式和手段,使得文化产业的繁荣有了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撑。但是,半个多世纪前,阿多诺就指出,它可能导致大众文化被操纵,在资本控制下,文化工业可能会伤害民主,大众意识形态被控制、人们被洗脑,文化工业成为统治者强大的宣传工具。

  阿多诺的担心并非多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世界的文化产业在冷战期间的确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冷战结束后,西方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色彩有所减弱,代之以强大的利益驱动,文化产业成功与否、繁荣与否,经济效益成为难以撼动的唯一指标。但在其背后,资本的趋利性与西方中心论的傲慢相结合,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不是消失了,只是更隐蔽了。看不到这一点,就很难对中国未来发展文化产业准确地把脉。因此,面对当今中国各地轰轰烈烈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我认为有必要提出警醒:发展文化产业要防止因为追求利润效益和规模而忽视意识形态的导向。如果我们只把文化产业规模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很可能会使中国未来的文化产业变成思想混乱的温床,从而变成社会混乱的策源地。

  事实上,去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已经清晰地提到了这个问题: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换言之,在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应防止和避免资本的趋利性导致的低俗、庸俗的泛滥,同时还应避免和防止资本利益与某种意识形态相结合导致的思想灌输和洗脑。习总书记的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及时的。然而,要将这一观点落实到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工作中,并不那么简单,政府部门和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文化产业的确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再好的思想,没有市场,或者说没有有效的广泛传播,其生命力也有限。因此,市场考量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指标,否则就不成其为“文化产业”。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同任何产业一样,与资本利益、经济效益有着紧密的关系,切断两者的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使中国的文化产业既能产生良好的效益、形成壮大的规模,同时又避免资本导向不受控制而可能带来的弊端?这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现有的经验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正面借鉴并不多,但反面借鉴却不少。中国有关部门应该深入考察和理解西方文化产业的利弊,结合中国实际和需求,在市场规则、资源开发、产业法规等领域,有所创新,有所提高。换句话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更不能照搬国外的标准,“与世界接轨”不能成为简单的指标。例如,韩国前几年风行世界的“江南style”被很多人视为韩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标志,我认为它未必可以成为中国的模仿对象,从根本上说,只不过是本土文化向西方文化的投怀送抱,从精神内涵上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中国的文化要走出去、中国的文化产业也要占领世界市场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产品在精神内涵上照搬西方。技术手段是一个工具,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应该充分用好技术工具,但在文化产品的内涵上,我们应该体现自己的价值观和自信。

  中国的文化产业要真正地发展和繁荣,立足本国市场是前提,在此前提下再稳步地对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核心是人,我们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创作人员。所谓优秀,老话说德艺双馨、又红又专、德才兼备。说起来简单,做出来并不容易。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优秀的人才,文化产业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洞地搞一些资源配置、资源组合、联合舰队之类,没有创造优秀内容的优秀人才,这种产业最终将是昙花一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对于文化产业非常重要。忽视人才培养的文化产业即便再轰轰烈烈、声势浩大,都将是水中月、镜中花。而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临时抱佛脚不可能完成。

  中国的文化产业如果只追求规模和效益,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追求“面子”,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面子工程”,并不是我们的需要。中国的文化产业既需要“面子”,更需要“里子”。所谓“里子”就是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要起到振奋人心、积极向上的效果,为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里子”也难以单独存在,“面子”和“里子”都需要重视,表里结合、表里如一,优秀的产品辅以吸引人的包装,利用技术手段将优秀的文化产品传播的更广,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偏废哪一个都很难使得文化产业真正地繁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4 17:13 , Processed in 0.1094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