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96|回复: 0

如松:魏文侯的加法与武侯的减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0 09: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初期,晋国在三家分智之后,经过东周天子册封,分裂成韩、魏、赵三路诸侯。

  魏文侯礼贤下士,实行儒、法兼治融合多家的策略治理国家,逐渐强大。

  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

  当时的魏国,异常强盛,翟璜、李克、魏成、李悝(制定法律)、吴起、西门豹、乐羊、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贤臣辅佐魏文侯(后三人为帝师)。

  这些人都是毫无缺点吗?绝对不是,但也都有很突出的优点,在魏国崛起的过程中,魏文侯赏罚分明,充分地发挥这些人的优点,让它们展现出狼性,即给自己建功立业,也支撑魏国走向强盛之路。

  最典型的是吴起,在战国时代和孙膑齐名,可以称呼为真正的战神。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任官。当时,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猜疑吴起,担心吴起对鲁国不忠。于是,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上了鲁国的大将,大破齐国军队。有人在鲁国国君面前攻击他说:“吴起当初曾师事曾参,母亲死了也不回去治丧,曾参与他断绝关系。现在他又杀死妻子来求得您的大将职位。吴起,真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况且,以我们小小的鲁国能有战胜齐国的名气,各个国家都要来算计鲁国了。”吴起恐怕鲁国治他的罪,又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就前去投奔。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而好色,然而他的用兵之道,连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攻击秦国,攻占五座城,在西河(黄河与渭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战场打的秦军落花流水(这是秦献公时期,秦献公既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中主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的父亲)。可以说,如果魏文侯多活十几年,对于秦国和周边国家来说,吴起就是它们的灭顶之灾。

  吴起做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哭?”士兵母亲答道:“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就战死在敌阵中了。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该死在哪里了,所以哭他。”

  按传统的道德标准,吴起不能算作一个好人,母亲死了不奔丧、老师抛弃、杀掉妻子、贪婪而好色的人无论从什么角度说,都不算儒家意义的好人。但他的长处也非常突出,又是一个绝对对社会有用之人,比那些好人有用的多。比如爱戴士兵,军队战斗力强大,在战场上足智多谋,与孙膑起名,自然称得上是一代战神,同时很清楚国家怎样做才能强大起来。在魏文侯麾下,可以充分地发挥他的长处,抑制他的短处,支持了魏国的霸业。

  这时的魏国,是在做加法,魏成、翟璜、李克都不断向魏文侯举荐人才,比如吴起就是翟璜举荐的,魏文侯和李克、翟璜都知道吴起的优点与缺点,魏文侯能够合理地使用和驾驭,大家的眼睛都看到的是别人的优点,展现出来的也是优点,每个人展现自己的长处相加的结果,就是整个魏国显示的是正能量,国家蒸蒸日上。

  这一时期,魏国每个人展现所长,建功立业,国家的实力不断上升,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去世,太子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

  从此,魏国开始做减法。

  此时的魏国,依旧是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的霸主,也可以用“盛世”来形容,但盛世的到来往往是做减法的开始,大家都想方设法地找到别人的缺点,整垮别人,稳固或提升自己的地位与权势。即便一些人没有缺点,也会制造出缺点,大家都看到的是别人的缺点,也利用别人的缺点为自己服务,吴起依旧是最典型的例子。

  一次,魏武侯顺黄河而下,在中游对吴起说:“稳固的山河真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阪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汤王驱逐了。商朝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最终吴起成了魏国的敌人)魏武侯听罢说道:“对。”

  但魏武侯并没有魏文侯的能力,无法实现做加法。

  魏国设置国相,任命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我和你比较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便说:“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战死,敌国不敢谋算,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再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依附听命,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还是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道:“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个时候,是嘱托给你呢,还是嘱托给我呢?”吴起默默不语想了一会儿,说:“嘱托给你啊!”

  虽然吴起有很多缺点,但吴起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对于治理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贤人,也可以称作是一个坦荡的人,即便是小人,也是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魏国需要这样的人。

  但阴谋开始出现了。

  过了一些年,魏国国相公叔娶公主为妻,嫉妒吴起。他的仆人献计说:“吴起容易去掉,吴起为人刚劲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国君您何不试着要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辞谢的。’主人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去,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辞谢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公叔照此去做,吴起果然辞谢了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

  吴起到了楚国,立即担任国相,开始主持变法,然后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相继开始强盛,魏国成了楚国、秦国主要的打击对象,逐渐衰落。

  吴起之所以投奔到楚国,就是魏国做减法的结果,大家认为国家很强盛,是天下的霸主,而魏武侯又没有驾驭群臣、带领国家继续前进的能力,大臣之间就会互相倾轧,大家找对方的缺点,即便没有缺点也会制造对方的缺点,目的是为了私利。

  这时候,大臣们互相倾轧(看过大秦帝国电视剧的人可能深有体会),每个人都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三个人互相掣肘就成为一条虫,每个人都做减法的结果,魏国不断衰落。

  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上,大一统时期鲜有卓越的贡献,因为这样的时期往往是做减法的时期,源于国家大一统之后,没有明显的外在威胁,亡国的危险也不大(至少短期看不见)。大家都需要做正人君子(至少表面上,为的是掩盖自己的短处和动机),即便真正的正人君子,往往优点也不会很突出,国家的进步是有限的,大多数时候是做减法。

  相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军事大发展时期,源于那时各路诸侯时刻面临外患,很多时候需要做加法,带来中国的古代文明;相似的时期还有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经济经历了蓬勃发展,从此,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宋朝也一样,那是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顶峰,辽和西夏时刻对大宋虎视眈眈,当时的中国不能说真正是完整的,到了南宋时期,外部的压力更大。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是气候寒冷周期造成的,与以上时期有明显的不同,北方少数民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只能到中原来争夺,这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无法带来进步。

  研究中国分裂时期的历史,远比研究大一统时期的历史更有意义。因为前者很多时候做加法,后者基本是做减法。

  中国人喜欢完美,可是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人,吴起的历史地位很高,史称“孙吴”(孙膑与吴起),但一样有致命的缺点。还比如诸葛亮,毫无疑问是非常有智慧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值得称赞;但诸葛亮的缺点更突出,事必躬亲必定压制人才的涌现(一个人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需要庞大的人才梯队),不断北伐,按当时魏蜀两国的国力对比,就是穷兵黩武、自取灭亡,这些都是致命的错误。可中国人更愿意将吴起、诸葛亮塑造成完美的人,这就是画蛇添足,实际上死去的诸葛亮都未必乐意,都会觉得可笑。因为完美的就不是人,而是神。

  优点突出的人,意味着缺点更突出,如果不能让这些人显示优点而显示缺点,后患更严重。比如吴起本就不是魏国人,魏武侯猜忌的结果就只能投奔楚国,楚国强大之后,首先受到打击的就是魏国,成为秦国、魏国的强邻,在魏国需要对抗秦国的关头,楚国时刻威胁到魏国,这是魏国不断衰落的主要因素之一。

  优良的文化必须具备发挥每个人的优点、抑制缺点的能力,让社会做加法,这种文化只能是哲学。

  任何一个社会,只要能合理地让那些并非完美的人甚至缺点很突出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优点也很突出)展现出特长,这个社会一定蒸蒸日上;如果只会利用一些伪君子、道貌岸然的人,注定会衰落,因为这种完美一定是伪装的。前者是做加法,后者是做减法。

  可惜,中国封建史上做加法的时候一般都是短暂的,依托的是一两个强人(往往是开国以后的数十年,在劳动力人口增长的阶段),这是人治社会的典型特征,当强人不再以后,国运就会一落千丈,繁荣个二三十年或三四十年就会衰落(只有唐朝前期和宋仁宗时期相对较长,他们这些时期的繁荣基础略有差别);只有社会制度保证一个社会总是做“加法”之后,才可以持续繁荣。

  可是,从不会有人主动放弃人治,因为这意味着权力和地位,如果谁想让封建社会的皇帝老爷们放弃人治,估计最终的结果是自己的脑袋搬家,因此,中国的封建历史就是不断地转呀转,今天是李家、明天是赵家,再然后是朱家,转的都是同一个圈子。

  文中的部分内容选自《资治通鉴》。

  以上内容看起来说的是历史,实际是今天,2000多年前的事情和今天一样。如今的企业必须竞争才能生存,就需要时时做加法,唯一的差别是国家的老大是皇帝,企业的老大是老板。企业如果要发展,第一要聚拢很多的”吴起“;然后是更重要的,让吴起们做加法。如果吴起不能发挥作用,跑到了对手那里,这间企业距离完蛋就不远了。但是,中国的很多企业依靠垄断,没有生存之忧,三大油企已经处于垄断地位,传言还要合并重组,当企业没有了生存之忧以后,就会在太平中坠落,开始窝里斗,没有了敌人当然只能是窝里斗,就会自动去做减法,所以,中国的国企,到了国外以后往往铩羽而归,波兰的高速公路修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国今天的文化是一种染缸文化,三个人是一条虫,这就是结局。当一个企业时刻都在做加法的时候,到国际市场上才能竞争,才不会不断做出高买低卖的事情,因为这需要特定的高精人才独到的洞察力。华为不断地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实际上是防止陷入做减法的循环,而且任正非不断地说:下一个倒下的很可能是华为。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面前还有更强大的敌人,需要我们去战胜,防止企业内部形成窝里斗,进入做减法的怪圈。可是,在中国文化和机制的大背景之下,到底有多大的作为很难说。

  对于个人也一样,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发挥优点才会有成。以股票市场举例,市场上很多人在介绍方法炒股票,实际上都是无用的,任何方法结合自身的特长才能成为有效的方法,甲方法对于甲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乙就是无效的,反之亦然,因为甲乙两人的知识基础、阅历、性格特点、思维模式不同,注定需要不同的方法,普天之下的投资者千千万,在成功的人之中,任何两个人之间的方法绝对不会是一样的,失败的是什么样的人?一定是照抄别人方法的人和那些根本就不去寻找方法的人(所谓的炮灰)。

  如果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想逞能,总在利用自己的短处,那就是拿鸡蛋碰石头。认识自己是困难的,甚至比认识世界还困难,正确地评价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更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3 08:10 , Processed in 0.1406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