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91|回复: 2

郝吉林:高等院校应从工农兵大学中借鉴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8 08: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等院校应从工农兵大学中借鉴什么

  前天下午,我再次收到北京作家王金昌老师寄来他的最新著作《工农兵大学生》。

  《工农兵大学生》启动了我很久没有启封的思绪,让我对40多年前那些事情陷入了久久不绝的回忆和沉思之中。我在书中人物和故事的牵引下,身不由己地回到那个年代,进入一种“牵肠挂肚的眷恋和惆怅”情境。

  《工农兵大学生》这本书看似纪实作品又不是纪实作品,看似剧本又不是剧本,如同一个哲学家、政治家在讲述故事和阐释道理。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个历史大潮中的弄潮儿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选择和创造,履行了一个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满足了一个时代的需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你走完行程回首过去的时候,你会从中剥离出科学合理、解析出公道自然,你会觉得诸多过往是那么应该和那么需要。

  这是我对工农兵大学生这一历史存在的看法,也是阅读王老师这本书后的基本感想。

  一、现实需要下的历史选择

  1968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毛泽东亲自写了一段编者按。

  他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人们把毛泽东的这段话称为“七二一指示”。

  “七二一指示”涵盖了毛泽东关于新形势下办好高等教院校的两个指导意见:一是,高校毕业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参加劳动和军训,当普通劳动者或士兵,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二是,从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七二一指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工农兵大学生,来自基层,了解基层疾苦,与工农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相同的命运,群众的嘱托和期望给学生们增添了无穷动力;他们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生产劳动实际需要的推动下进入大学学习理论。教育关注了生产劳动实际中的难点和关键,生产劳动实际深化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有的放矢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增长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干,同时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

  所以,“七二一指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具体体现,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

  但是,有所遗憾的是,包括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很多重要指示在内,“七二一指示”并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到位和执行到位,在有些地方的实施过程中程度不同出现了偏差,甚至在部分省份的学校有水分、有偏差、机械地被执行。这是面上的问题,不另赘述。具体到点上,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层出不穷。

  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这是当年那些大学生的肺腑之言,也是他们刻苦学习报效国家的行动指南。

  书中学生严凤英(上学前任省革委会副主任)在临终遗言中曾这样回忆到:“他们怀着对党对人民强烈的感恩之情,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他们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在教室、图书馆或自习室度过。”“图书馆、教室关闭后,有些人回到宿舍打着手电还要学习”。

  工农兵学员毕竟基础差,学习起来感到吃力有困难。于是,他们和院系教师一起修订教学计划,讨论教学方法。书中人物王建国(哲学系学生)登门拜访黑格尔哲学权威贺教授邀请他前来学校授课。贺教授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点采取边说边议的教学方式,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严凤英对微积分不好理解,数学老师就到校外找了一块土地和她讨论公社社员丈量不规则田地的问题,以此加深她对微积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等等。

  书中学校和学生一起想办法,利用形象化教学等教学手段攻坚克难完成教学任务的事例还有很多。

  有了生动开始和坚实过程,必然产生显著效果。《红旗》杂志(1975年12月1日)做过专题报道:清华大学机械系焊接专业一个学员小组,与北京建筑安装公司的工人、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打破了外国焊接工艺规范,成功地进行负一百度低温用钢的焊接。电子系控制专业的五名学员和两名教师,同精密仪器系几名工人一起,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研制成功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键设备图形发生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清华大学的两届毕业学员完成了五百六十四项专题研究、生产任务和重大技术革新,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或填补国家空白的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电子系七二届学员担负的十二个项目,全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九项填补了国家空白。

  三、目前高等院校面临的窘境

  “学哲学的搞不了哲学,学文学的写不了小说,学工科的既不会开机器,也不会修机器,学理科的只能关在高楼深院里纸上谈兵。”这是文革前有些大学里存在的现象。

  当我们的目光转移到现在,我们发现,如今很多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面向市场,所学知识和所从事的岗位工作需要不相匹配,脱节严重,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为数甚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有些工科专业已经在现代化的连续作业操作环境中无法单列存在,这些专业已经和其他相关专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知识和技能内容更加宽厚的新型专业。另一方面是一些专业的授课内容陈旧,远远落后于现在企业的装备、技术和工艺。第三方面是大学缺少与市场需要相适应的实际操作训练基地,具体表现在院校和企业联系不够紧密,“黑板上炼钢,幻灯片里发电,作业本中施工建筑”等脱离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后难以适从。

  尽管,劳动部门颁布了职业技能鉴定目录,但这些专业和工种基本上适用的是通用性和服务性的行业,无法满足企业具体实际需要和精细要求;各用人单位尤其是大型企业也在加强岗位培训,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新入职大学生适应岗位工作需要,但 “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又使学生们在时间上难以得到保证。毕业学生真正要在岗位上创新和进步步履艰难时间漫长。

  所以,我觉得,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和教学形式必须进行改革,要敢于吸收和借鉴工农兵大学的特色和思路,凡是有利于直接有效服务生产实际需要的教学建议要给予关注,凡是有利于学校提升活力和影响的可持续发展意见要积极采纳。从培育学生素质需要出发寻找突破口,满足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就业需要和用人需要。

  四、学用结合创造高校教育生命力

  众所周知,工农兵大学生诞生于意气风发高歌猛进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那个时期的我国,一方面急需有知识有文化的专业性建设人才,另一方面需要爱岗敬业、政治可靠的坚定力量。此两者结合在一起,一体两翼,构建的是一支可排除万难克服险阻的主人翁队伍。

  工农兵大学生从群众中来,通过专业性知识武装自己,回到三大革命的熔炉里去,更加科学有效地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识得以迅速转化为能力,能力尽快落实为效益。

  我的一个堂兄和一个表兄,当年分别是几千人村里的生产突击队长和大队会计。他们被推荐上学时,浑身没有一件整齐的衣服,每个人的手里仅有五元钱。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凭着一股豪迈志气,仅仅初小文化程度的他们,硬是学完了该学的课程。

  在学校里,凭着他们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在各方面总能走在前面。他们善于团结同学,积极联系老师,勇于探讨问题,认真开展科研活动。毕业时,堂兄被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留校协助学校管理,表兄被村名敲锣打鼓迎接回村。毕业后的那几年里,正赶上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时候,表兄带领村民进行小麦种植革新,先后数次前往日本学习先进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小麦单产数量和质量,后来被省农业厅提拔重用,负责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堂兄毕业后,连年被学校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被高教部派往国外进修学习。

  我所熟悉的一个单位,改革开放以来,每年要招收三四百名大学生,遇到有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新入职的大学生会有一千多名。我常常听见一些反映,有些大学毕业生抱怨自己无用武之地,抱怨太苦太累,抱怨大学生干着操作工的活,等等。

  我有时在想,一个装备、技术、工艺等国际一流的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现代化大型国企会让一个大学生学无所用,究竟为什么?我觉得除了我在前段文章里的分析到的高校原因外,主要还在大学生本身。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必须有理想,有冲劲,有终身学习继续接受教育的态度和精神。同时,大学生们必须有必要的思想准备,就是要在解决本生产部门品种、质量、能耗等具体难题中壮大自己和发展自己,在具体实践中锻炼自己和提升自己。

  当年工农兵大学生所以能够在条件艰苦、自身困难的情况下创造出自己的一番天地,靠的是有准备有目标的学习和锻炼。靠的是毫不气馁坚持不解的钉子精神。只有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才能百炼成钢,当有机会降临时,当有现实需要时,自己才能成为可用之才和再造之才,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我和王金昌老师从未谋面,我是通过一些博客文章认识并和他有了交往的。王老师就是当年94万工农兵大学生中的一员,他给我的印象是“待人谦和、治学严谨、知识渊博、解惑精确、奉献无私”。这次看完《工农兵大学生》,更加坚定了我对他的认识和看法。在他面前,我是一个学生。这是我的一番诚心和诚意。(郝吉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8 10: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痴人说梦吧。时代不一样了,工农兵大学生是毛主席人民的时代,那个时候讲教书育人,教是手段,育是目的,培养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说出口,时代就变了,现在是办学,办是目的,学不学,学什么,有没有用,无所谓了。学费收上来就行了。管你有用没用,找得到找不到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8 10: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痴人说梦吧。时代不一样了,工农兵大学生是毛主席人民的时代,那个时候讲教书育人,教是手段,育是目的,培养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说出口,时代就变了,现在是办学,办是目的,学不学,学什么,有没有用,无所谓了。学费收上来就行了。管你有用没用,找得到找不到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4 16:17 , Processed in 0.12508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