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74|回复: 0

诸玄识:美国牺牲民国,拯救西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3 07: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美国促成“国共易帜”

  1943年底,同盟国美中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苏联先前与日本缔约,因而缺席),国民党的救亡功高,如日中天;但笔墨未干,则开始逆转——罗斯福总统授意史迪威暗杀蒋介石(未遂)。(William Conrad Gibbons: The U. S. Government and the Vietnam War: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Roles and Relationships, Part 1,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p.39.)

  美国定性国共两党之“一损一益”:Ⅰ.国民党向外“跻身列强”,所以在美国看来“国民党的文化民族主义是美国的天然敌人,暂且合作而已”;Ⅱ.共产党对内“革命斗争”,所以费正清在美国国会提出“共产主义不适合美国,但很适合中国”。

  1944年,美国致命性地干扰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寇)“一号作战”(最大规模的系列会战):罗斯福和马歇尔强迫中国抽调劲旅,第二次远征缅甸,却不履行预定的中美英三国之陆海空“协同作战”;与此同时,史迪威将军阻扼《租借法案》与陈纳德空军对中国战场的驰援,然后乘国军溃败、湘桂失守,而胁迫蒋介石交权,欲总揽中国军队。

  虽然华盛顿按照蒋的要求,召回史迪威(委派魏德迈将军接替“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军事形势好转);但罗斯福硬是派遣大型使团去延安(包括中情局的前身OSS),公然鼓励推翻国民政府。该使团策划毛泽东访美和“亚洲诺曼底”,由中国共产党接应美军和苏军来“结束战争”,从而把国军、国府抛弃于边陲与境外。然而,从延安发至华盛顿的电文被美国驻重庆的信任大使赫尔利截获,他和魏德迈、陈纳德等人既是实战派、也是美国政府的非主流;他们痛斥这个动摇中国战区的罪恶行径,赫尔利还请求召回大多数美国驻华外交官,因为他们都是“颠覆分子”。罗斯福虽然照办了,但他下属说道:“算了!战争正在进行。等到战争结束,我和斯大林两人把事情摆平。”(That's all right. The war is still going on. But after the war, Stalin and I will take charge and straighten things out. p.175)

  罗斯福准备“借刀杀人”——诱使苏俄重返东方(诱饵是:确保外蒙独立和恢复帝俄在华利权。若非罗斯福这样做,苏俄不能“合法”地重返东方,因为1941年《日苏条约》,以及1904—05年日俄战争,俄罗斯战败已退出远东)。

  罗斯福诱使苏俄东侵,让其抢夺战果,假道灭虢。后者是:苏军进入满洲而对日“终战”,实际上是形成中国革命的“地缘后盾”与“军备源泉”,从而完成国际共产主义的“胜利会师”。就在苏联装备中国共产党的同时,美国则配合默契,而对国民党实行武器禁运。在此之前,OSS(中情局前身)已向延安提供了充足的情报器材,以致在内战中窒息国民党;并且赶在魏德迈将军组织空运国军、北上受降之前,OSS把延安将领空投至各战略要冲,以巩固“农村包围城市”的阵势。

  (二)牺牲中国来拯救西方

  这与上一历史篇章是因果关系。1930—40年代,从“大萧条”到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总危机”,其趋势是西方文明的灭顶之灾,乃至全人类的万劫不复,多亏美国“隔洋称霸、实力膨胀”和中国“怀抱忧患、消化原罪”!后者是指:中国在其不幸承受世界大战的最长劫祸(1931—45年)之后,又被迫承受了西方的“原罪爆炸”的剩余能量——阶级斗争;从而,西欧非共产化,西方文明获得新生,资本主义起死回生、越发亢奋(“消费革命”使世界市场从“广度饱和”变为“立体拓展”——以加紧耗丧生物圈带来“高消费、高增长、高技术”)。

  那么,战后初期的中国“怀抱忧患、消化原罪”的原委究竟是怎样呢?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创巨痛深的欧洲人对其文化和资本主义,普遍绝望,倒向左翼;红色高潮,在西欧诸国,共产党通过选举也能“夺取政权”,希腊已经形成共产党统治;它们与莫斯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犹如“共产国际”的势力死灰复燃,燎原西方文明的根据地!

  在欧亚大陆的东部,蒋介石原本是能够成为时代狂潮中的“中流砥柱”的,而且他在这方面也是情有独钟地效劳美国。但罗斯福考虑,牺牲中华民国是“一举两得、一劳永逸”:不仅防止它在更大程度上取代日本帝国,而构成美国的亚太霸权的潜在挑战(思深忧远,如今中国);而且当务之急的是,与斯大林作“互信交易”——以东欧、东亚的共产主义化,换取西欧的“非共产化”(高度妥协、避免热战)。于是,俄罗斯向东亚卷土重来,控制朝鲜、满洲、蒙古和回疆等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地缘政治”,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剩余”注入中国革命。美苏配合默契。“马歇尔调停”(捆绑国军、武器禁运)是前提条件,从而才有可能实施“马歇尔计划”(西欧复兴、冷战对峙)。

  结果,往昔的“中华圈”沦为阶级斗争的重灾区,以死人上亿来保全西方。假如中华民国能够幸存,并且保持中立;那么,苏联就不会“忍痛割爱”,抛弃投怀送抱的西欧共产主义高潮的。果真如此,美苏两霸之间就不会是“冷战”,而是毁灭性的“热战”。

  (三)有惊无险的节外生枝

  值得一提的历史插曲是,蒋介石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而使西方文明逃过一劫。那就是1946年5月,蒋介石没有接受斯大林希望两人会晤的邀请。那时,刚经过战火创伤的苏联,只想在保证苏联(蒙满等地)利益的前提下维持远东的稳定,而非搞乱中国、改朝换代;斯大林相对而言更喜欢蒋介石,而厌恶毛泽东(几次拒绝毛的访苏请求)。所以斯大林警告毛泽东,刚经过世界大战,再打内战,中国是会毁灭的。(毛泽东针锋相对,《忆重庆谈判》诗句:“……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罗斯福死后,美苏之间产生裂痕,开始形成对抗性的两大阵营。在斯大林看来,何苦放弃西边的纯正“共产国际”传统的共产主义高潮,而来栽培毛泽东这个“苦果”呢?再说两种可能性:第一,如果是有限支援毛泽东的话,他根本无法战胜蒋介石;这样一来,苏联刚通过与中华民国订立条约所获得的成果,就会变为“非法”了。第二,如果大规模装备中国共产党,若是美国并不真心放弃东亚,故而按照《租借法案》的传统、继续援助蒋介石(不是中断美国援助);那么,中国内战就会作为美苏两方的代理战争,而升级、并且长期化,这样一来,苏联的国际斗争的重心就会向远东倾斜,而置它的正前方(欧洲部分)于空虚状态,这正中美国之下怀。因此,斯大林很想凭借与中华民国的条约来稳定远东,尽快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全力以赴地恢复经济和应对西方。

  1946年春的国军首战告捷、打败林彪,证实了斯大林的上述推断。苏联立即通知国民政府,它不支持毛泽东的“武装反叛”,斯大林一连三次向蒋委员长发出邀请,并且愿意在距离中国最近的苏联边境城市见面、会谈。其实,斯大林的要求并不高,他只是希望蒋介石当面保证:在不可避免的、即将发生的美苏对抗中,中华民国能够保持“中立”,而不站在美国一边。蒋介石却未予接受。其原因主要有两:A.对苏俄趁火打劫、索取蒙满的行径,耿耿于怀;B.唯恐得罪美国,尤怕刺激在他身边的美国特使马歇尔。

  与此同时,他还犯了令其抱恨终天的军事错误,即:就在国军乘胜追击、林彪准备亡命苏联之际,蒋介石屈从马歇尔的淫威,下了犹如宋高宗对岳飞那样的命令。哈尔滨已是唾手可得,如果拿下该城,不仅林彪无法东山再起,而且蒋介石对毛就会是“绝其外援、关门捉贼”(36计)。

  蒋介石的桀骜不驯令斯大林感到苏联的远东一面是“芒刺在背、贻害无穷”。而美国的捆绑国军与武器禁运,则使斯大林放心大胆地全面武装中国共产党(装备百万,军供三年;另外,六万日俘技师,满洲和朝鲜的火车运输)。

  (四)结束语

  实际上,美国是两次“扶植”中国共产党,同样,现代中国是两次拯救西方文明。美国第二次“扶植”中国共产党是1970—80年代:它使“雅尔塔体系”对华网开一面,让中国参与世界市场与西方经济,美国给予“最惠国待遇”,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西方先对中国“开放”,然后才有中国的“改革开放”的)。

  美国“扶植”中国共产党的先决条件是,中国拯救西方。——第一次是中国“被动拯救”(牺牲民国),第二次是中国“主动拯救”(脱苏入美)。后者即:1970年代后期,美国从越南撤军,西方阵营陷于衰竭和沮丧,而苏联则全面出击,所向披靡。1979年中越战争是个转折点:苏联通过越南在东南亚的扩张遭受重创,其他几个苏联盟国发生倒戈,西方势力复振。更主要的是,苏联计划经济不堪重负于西方阵营与中国的几面钳夹,和对越南等国的经济的“救死扶伤”。中国挟第三世界角逐苏联,与美国共同援助阿富汗的抗苏武装。

  在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谁胜谁负取决于中国站在哪一边;但在1970年代,倘若中国“保持中立”,西方阵营都赢不了冷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3 08:22 , Processed in 0.0937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