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中国股市一些极错误的观点为流行。例如,关于中小板、创业板中IPO发行超高价的原因,几乎普遍的观点都认为是中小板、创业板股票上市数量太少的问题,是稀缺引起的高价。主流媒体也是以这个观点引导股民,并由此衍生出一套伪市场发行理论,就是,只有市场上有人愿意买进所发行的股票,就要将票 发行下去。还有更离谱者,有一个叫“简单的思考”发博文说,之所以上市时高价,原因是上市时的股票比例太少,应该一上市时就应全流通,所有的股票就可全买出,因此就会有合理的价格。
正是因为证券市场上一直是这些观点盛行,绕来绕去都是由于市场上股票数量太少,或全流能的比例太少。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空前的滥发股票、造假圈钱制造了理论根据。
结果,创业板股票发行价不仅未见被抑制,反而越发越高,创世界之最的三高发行与超募。既使今年进行的所谓新股发行改革,也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所谓增加新发上市时的数量比例而减少禁售期,只不过原始股东套现、突击入股套现增加了方便。更加缩短了专业制造创业板股票上市套现的周期。
以市场稀缺为基础伪市场论,以及更为奇谈怪论的新股上市就全流通论,其本质都是在以表面现象来迷惑、误导股民。以致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信以为真。如此这般,才能在13亿人口的中国,长时间里都能以一套伪市场的发行的骗术取胜,从而才能在中国能以不惜股市崩盘也能从股票的发行取利。在国民教育如此发达的当今中国,这真是个前所未有的悲剧。
必须要揭露真相,中国中小板、创业板中新股三高发行高的真相是到底什么?
首先,IPO越高发行,超募资金,不仅仅是上市公司获得了大圈钱,代理发行商也有巨大利益:
下面举例说明。
据《投资者报》在“解密IPO产业链潜规则 首发PE越高投行赚得越多”一文中报道:
“决定投行收入的除了上市公司本身的价值外,提高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也是关键。比如,一家公司的原始价值为1亿元,每股价值1元,上市发行后的市盈率达到35倍,假设流通股增加20%,募集的资金额度也是7亿元,按照投行收取募集金额6%来算的话,这家投行获取的收入为4200万元;而如果让公司上市发行后的市盈率达到50倍,假设条件一样的话,募集金额为10亿元,而投行将获得6000万元的收入。”
关于券商投行、投行保荐人如何与保荐对象相勾结获利,时代周报《投行PE腐败案风声鹤唳 券商投行人士集体失语》有报道:
“目前最为常用的办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口头协议,如果公司与保荐人之间信得过,最简单最隐秘的方法就是公司实际控制人承诺保荐人,‘我的股份里面有多少是给你的’,上市以后这部分股份就由你支配,需要套现的时候通知公司,然后由公司方面套现后将钱支付给内幕人,这种方式根本就无从可查,除非利益人之间内讧,被举报。”
“另外一种是保荐代表人可以通过一个代理人或者代理公司,一般都存在大量曲折的股权股东变化,外界很难看出关联关系的公司,由该公司在目标公司上市之前通过增资扩股或者是股权转让把这个股权拿下来并且登记了,”该律师进一步介绍。
我们再来看看券商是如何通过旗下的,或联盟中的公募基金,在创业板的发行中创出天价发行的秘密。
据《创业板最贵新股今上市》一文中揭露:“汤臣倍健以110元/股的发行价打破了创业板诞生以来的发行价纪录。原计划只募集不到3亿元的汤臣倍健也由此实际募资15亿元,超募4倍多。其发行后的市盈率高达115.3倍。”
“易方达基金报出的140元/股的最高价之外,汤臣倍健高价段的申报仍以基金为主。如华夏蓝筹核心、建信核心精选和建信稳定增利的申报价分别高达134元/股和130元/股;富国基金旗下三只基金的申报价也达到了130元/股。”
“正是在基金的高价疯抢下,最终网下发行的绝大多数筹码还是落到了基金的手里。”
大家都知道,汤臣倍健是由广发证券保荐上市的投行项目,而易方达基金则是广发证券的子公司。是易方达基金报出的140元/股最高价。
“统计显示,在第二批、第三批创业板新股申购中,基金参与数量接近百只。其中爱尔眼科基金配售对象高达177只,累计申购数量占比高达59.65%;而第三批中华谊兄弟更是有190只基金参与配售,累计申购数量占比达58.49%。”
“整体而言,申购第二批、第三批创业板公司的基金数量占所有网下申购者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6.35%、44.11%。与此同时,创业板首批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为55.25倍,第二批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提高到57.19倍,而第三批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再上升为57.51倍。”
评论:从此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发行代理券商是如何通过公募基金抬高发行价,从而获利的真实过程。
其实,这也只是片断的过程。从总体过程上说,首先,创业板必然是私营公司,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大型的国企,有的甚至是国务院管理的企业,上市时有特批、指令,是用不着向发审、发行部门行贿的。但私有的创业板则完全不同。不仅是需要依靠权力而上市,甚至也是可以向面而上市制造一家公司。假如你是一个有钱的主,你也完全为上市而注册一家公司,公司产品销售业绩增长问题都是很简单的方法就可搞定。在国内或者国外,找几家不相干的另外家公司(或者注册找一个不相干的身份证另注册几家也一样),将目标上市公司的产品全买下(注意啊,是自己掏钱买,这些公司只不过是代理),每年增长50%也是就多买进一些就解决了,产品再循环一下。每年的实际损失不过是交给国家的税收而己。
创业板私有小公司,年年增长50%、100%,十分容易制造。有人曾发议论说,中国的创业板比美国的纳斯达克创业板上市条件要高得多。表面上看的确有点像。但实质上是,美国的纳斯达克创业板上市条件要比中国的高得多。为何?美国的纳斯达克创业板上市条件并不要求每年的盈利增长,但是却要求产品对市场的占有率。上面可以看到,而一家公司高制造业绩太简单了,但如果要制造市场占有率,却没有真功夫是不行的。市场占有率才能反映一家公司的潜力所在。业绩可以造假,市场占有率不能造假。上市门槛何谓高?何谓低?一目了然。
为何中国有上不完的、如此多的创业板公司上市 排队上市?因为其中有一大批专门制造出来的创业板公司。三年过后,老的创业板套现后,还可循环再制造。这些为了上市而专业制造的创业板公司,为了上市套现就会不惜任何手段。中国创业板上市前的突击入股、权力入股5%-10%也就成了几乎是公开的潜规则。这等于是给发审、发行利益链上的一种交费。如果各种利益者不突击入股,参股就不能上市。谁都会做这种勾当?我们说,制造创业板的创投公司、发审、发行利益是一条链的。而当券商(投行与券商是一家人)也有参股利益时,就不仅是是发行手续费与超募利益提成这二块利益了,而是有三块利益。谁能查清创投公司、突击参股背后的钱是谁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是发审与发行利益链上的,而这一切利益的实现都体现在IPO上市,而且发行价高价越高越好,套现时间越短越好。
而我国的证券管理体制是,证监会不仅管发审,也管券商、投行,也管公募基金,而公募本来就是券商的儿子。券商代理发行,旗下的公募基金,或者是利益联盟中的公募基金,自然会拚死也报出高价、顶出高价,当然,券商还可通过投资报告等方式忽悠股民们打新炒新相配合。公募基金可以自己买入,反正既使亏损也是基民买单,利益是基金经理的,亏损是基民的。中国公募基金的这种制度这也成为新股发行不败所特设的利益后门
因为中国股市不分红与少分红,股民们赚钱只的通过股票差价。券商不仅会发动旗下的基金顶新股价,也会发动所有能发动的力量,就自然就包括了可忽悠的股民了。这也是服从畸形市场利益需要而由券商所创造出来的特有的畸形投机文化。由此就产生了中国股市所特有的新现象:一方面公募基金要用钱去顶高IPO发行价,钱从那里来?公募基金只有抛售银行股等。大量的创业板发行,需要大量的钱去循环,也就造成了公募基金大量地抛售银行股等大盘蓝筹股,越是赚钱的银行股越没有人要。中国股市前所未有的奇观就出现了,一方面是中小板、创业板超高价发行,百倍以上的市盈率也不鲜见,另一方面是银行股价被打到4倍市盈率下还在被抛售,大盘蓝筹股都在净资产以下的价格,都还在被抛售着。
证监会说,只有新股有人要,就要不断地发行下去,从当前的情况看,新股不可能没有人要,既使是崩盘,最后一笔交易也是买入创业板新股啊,怎能没有人要?因为有发行利益链上的人在用基民的钱买单。倒是中国的银行等大篮筹股真的是没有人要了。目前不是都在净资产价下,都没有人要了。送人都没有人要了。为了将新股继续发行下去,这不,目前中国证监会正在全世界推销证监会制造的净资产价下的银行股了。
从上面的利益链关系,大家应该清楚发行高价怎么来的了,银行股的没有人要的情况是如何产生的?依我看,证监会所鼓吹的伪市场论,不仅仅是负财富效应而引起中国经济大倒退,只有依国债投资不抵偿,更会将中国金融送给外国资本所控制,中国正在面临股市制度的深重危机。国人怎还不醒醒?
下面一组数据是 2012-09-26银行的交易价格与净资产、市盈率:
浦发银行 收市价7.11 净资产8.6 市盈率3.85
招商银行 收市价9.75 净资产8.4 市盈率4.51
北京银行 收市价6.65 净资产7.67 市盈率4.61
工商银行 收市价3.64 净资产2.90 市盈率5.2
中国银行 收市价2.50 净资产2.71 市盈率4.8
建设银行 收市价3.84 净资产3.45 市盈率4.46
上述资料证明,银行的交易价格几乎都在净资产之下,市盈率在3-5倍之间。
我们再来看公募基金对银行的持股比例:根据证监会的数据表明,“2011年底,基金公司持有的银行股流通市值仅占全部上市银行总市值的3.7%,占上市银行流通市值的4.9%”至2012年9月的数据还没有。但从2012年以来银行股仍在一路走低推断,作为原来银行股持股主力的公募基金,对银行必然仍在一路减持的,现在应减持到接近0了吧?
上述这些实证数据充分地说明了,由于证监会发股票太多,公募基金需要越来越多的钱去顶高创业板发行价,怎办?只有抛售老股票,包括像净资产价下的银行等大篮筹股票。所以说在中国市场上创业板新股不可能发不出去,越是造假的新股越是发出超高价。这是因为,越是造假的创业板股票发行利益链上的利益越大,各色公募基金顶高发行价的利益动机越强。也就是说,既使是事后证明是垃圾股,越有可能发成天价。在这种机制下的中国创业板不可能有发不出去的股票。另一方面像净资产价以下的银行股是实际上的崩盘价,仍在抛售没有人要,因为中国股民没有钱了。
所以说,证监会所鼓吹的市场化发行的结果是,创业板新股发行会永远不败,因为有基金的银子在顶着。但谁的银子都也是有限的,只有抛老股顶新股,如此这般才会到如今银行股在净资产价以下也无人要这种悲惨的景地。但按照证监会的市场化理论,新股仍可继续发行下去,因基金们不持有银行股,还可以将创业板股票老股抛售再打新,如此还可循环下去,直到股市全部崩溃,新发股票价仍然还会有公基们顶着。
据报道,证券会的官员现在己经到世界各国去请外资来收购中国这种遍地无人要的银行股了。看来,50倍、100倍市盈率的新股还可以继续照发下去了。所谓市场化发行理论最终结果是:让中国的基民们手持的三年后老板可能跑路的随时可能倒闭的垃圾公司股票,而中国真正有价值的银行股等大盘筹股(现交易价多数都在净资产以下)全部请老外来持有。从当今的金融重要性角度上来说,出卖金融主权不仅仅是巨大的国民财富流失,可与卖国媲美。
|
|